-本期你将听到-
一.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
1.信息超载
2.认知懒鬼模式
3.认知假想敌模式
-本期课程文稿-
前面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系统学习了要从物质、心智、情感、时间、空间、能量这六大维度去全面地爱自己。进入今天的第四章节,我将会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在每一个行动中爱自己,并获得力量感。
韩寒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看得出来。”
可时间要多久?万一我怀的是个哪吒呢?
林清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如何让这些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学过的知识体现在我的能力里、体现在我的行动上呢?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谈谈,关于如何让学习到的东西内化,真正改变行为,改变我们的生活。
一.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知道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
1.信息超载
第一个障碍就是信息超载。
先给大家讲个张良的故事。
在前三国时代,有一天,张良在一个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虽然觉得这个老人家很没礼貌,但是看到他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
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了,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
老人站起来,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是什么来历。果然,那老人又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刚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孺子可教也。”
老人拿出了一本《太公兵法》交给张良,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领悟到很多智慧策略,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
这就是著名的孺子可教的典故。
想想看,当初张良如此诚心诚意、谦卑恭敬,磨练自己的心性,就是为了获得前人的智慧,得到被指教的机会。而当他终于有机会得到这本书和一些指教的时候,他也会非常重视,反复钻研。也正是这种恭敬谦虚的态度,才让他真正参透那本兵法的精髓,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如地去应用。
而在我们这个知识爆炸的21世纪,想得到这些资讯实在太容易了,尤其是互联网飞速发展,我们获取知识信息非常方便。以前要查个资料还要去趟图书馆,现在连图书馆都不用去了,想知道什么打开手机直接搜就可以。如果想知道《太公兵法》里写的是什么,输入关键词,几秒钟就能找到成百上千条相关信息。有时候因为太容易得到,信息太过泛滥,所以很多宝贵的智慧反倒变得廉价。
现在我们会买很多书、看很多文章,或者报各种培训班、买各样的课程等等,好多知识太容易得到。于是我们很容易不屑一顾,不去珍惜。甚至有时候我们只是出于焦虑而去囤积知识,而不是真正需要,也没打算真正去付出多少努力。
正因为这样,我们接收的信息已经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范围,结果学习变成了一种手段或姿态,我们只是做出一副我在学习的样子,当下感觉好一点。
当我们带着这种状态去学习的时候,往往只是在囫囵吞枣和自我安慰:要么是我看过了我听过了,然后呢?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时候,就急着去学新的内容。要么是,对于已经知道的知识,不愿意花时间再看,也不愿意去思考怎么去落实,只等着别人来喂养:老师你说得我都懂了,那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其实我们每个人遇到的情境不一样,我们过去的模式不一样,我们所创造出来的生活境况也不一样,所以我们没办法去期待,有一个现成的方法能解决我们当下所有的问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去探索我们过去的模式,是怎么带我们来到今天的状态的。然后自己去思考,该怎么去解决它。
真的从理解到内化到做到,是有很长距离的。所以关于知识超载的这个部分,我给大家三个小建议。
(1)少而精
首先是少而精。不要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尽,不要贪多贪全,有时候对知识的贪婪也是一种贪婪。
那怎么选择真正需要深入和适合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要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你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另外和你的感觉相契合的老师也很重要。一旦找到了你喜欢的方向和老师,就一门深入地学下去,这比同时学好几个点,但每个点都不精,都只是浅尝即止,要对你有帮助得多。
(2)重复学习
其次就是重复学习。对于学习的新知识,要反复去理解、重复去探索,多做一些实践和尝试。继而你会不断地获得现实的反馈,然后看到自己的问题。当你再去学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而且,这种重复是刻意重复,是要带着觉知和练习的,要建立在不同层次上,而不是机械性地、呆板地重复。比如说学习表达真实的自我,你在亲近的人面前能做到了,但在权威面前还做不到,那就在这个方面多去重复学习。或者你在某些状态下能做到某一点,但另一种状态下就不行,那也是要在不同时期去重复学习。
(3)多多分享
最后一个建议是,多去分享。分享是最好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明白了,却发现想表达的时候根本说不清楚。当你能说清楚、写清楚的时候,你对你学习内容的理解,就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所以非常建议大家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去分享出来。
不过,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分享对象也很重要。我就有学员上完课之后很幸福,回去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分享给自己的老婆。结果人家刚刚在家带了两天孩子,收拾了无数次屎屁尿,有个东西还被你收起来,找好久都没找到。你去跟她讲“观察者即是创造者”、“世界的一体性和独特性”,人家不烦死才怪。
很多人会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说不到一起去,其实有时候也是跟自己对场域不够敏感有关,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场景应该表达什么合适,也难怪会聊得话不投机了。关于如何创造合适的时机沟通,也许以后可以再跟大家讲讲。
好,这就是第一个障碍,信息超载。
2.认知懒鬼模式
接下来我们谈谈第二个障碍,认知懒鬼模式。
在前面一节课里我有谈到,当宝贵的信息被反复提起和过量传播,它的价值会被稀释,甚至被贬低。
比如“活在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些话打开朋友圈,比比皆是。信息超载会导致信息脱敏,让人们对信息的价值越来越不敏感,以至于这些话多到让人都无感,最后听到这些话就统一给它们一个名称——“鸡汤文”。标签一旦贴上,会让人有一种“我完全懂得你是啥”的错觉,就好像给一个人贴上“双子座”、“上海人”的标签,你就真的以为自己多多少少了解了对方,然而真相是你极有可能什么也不知道。
有几次,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讲座,我谈到:“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但每个人所拥有的世界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真正生活在所谓的客观世界里面,我们的观察方式、投注注意力的方式,会决定了我们拥有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然后有人就问我:“周梵老师,你讲的这个就是唯心主义,对吧?”
这种时候我虽然会理解这样的思维方式,但我依然为这个提问者感到惋惜,当他问出“你讲的这个是唯心主义”的时候,他会以为我知道了你在讲什么。而事实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只不过是通过拿自己过去认知的概念来套用类比而已。当他这么做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哦,我知道你在讲什么”的错觉。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的作者艾克哈特说,无知对人类从来不是真正的问题,但对无知的盲目才是灾难。对于这类问题,我大多数时候会说,我讲的这个内容,很难用“唯心”或“唯物”去概括,因为本质上唯心和唯物是没有办法完全分开的。
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我可能会多问几个问题,比如:你在拿“唯心主义”给刚才我说的这句话做注解的时候,你真的觉得你明白什么是“唯心主义”吗?你对唯心主义这四个字的认知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的?你觉得你对这个词的认知是完整的吗?你有没有想过,有可能你连“唯心主义”到底是什么都没有真正了解到,然后就用一个一知半解的概念,去类比另一个更新更模糊的概念?
我们常常是这样,一旦某个知识超越了我们过去的认知,我们就会进入认知懒鬼模式,我们会简单粗暴地给它贴上一个标签,懒得去深入认识。而这样,我们对这个知识的吸收和运用就会非常低效了,我们就会一直困在过去,很难有真正的成长,也很难遇到一个全新的“我”。
所以说,任何学习都是有挑战性的,想要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太懒是肯定不行的。如果你真的想要有所改变,就必须抱着一种我愿意付出、愿意更主动的态度。
3.认知假想敌模式
那关于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第三个障碍,就是认知假想敌模式。
我们学到的大多新观念和新方法,都是在和自己已有的认知和习惯做对抗,也就是跟我们原来以为的、学到的东西相矛盾。所以,我们很容易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或习惯,来看待新的知识和想法,不会轻易接受,即便你觉得你接受了,但潜意识中可能也是有抵触的。
这就像是,我有时候在课程里讲到“接纳”这个理论,在关系中,无论是孩子还是伴侣,学会去接纳对方,不要总试图去控制对方或逼迫对方,对方反而会更愿意按照你的期待来。因为对方会感受到信任,同时他也不再需要去对抗你的控制,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柔软,而且他也会更愿意向你敞开。这时候这段关系才会开始转变,这个人和你互动的方式也会不同。
我在前面课程中也讲过,越抗拒越持续,所有的改变都是从接纳开始的。学习也是如此。
不过很有趣的是,每次我讲这些,就会有人说:
² “那难道我什么都要接纳吗?”
² “如果我的孩子杀人放火我也要接纳吗?”
² “我的老公du博吸du我也得接纳吗?”
这种反应模式通俗的说法就是抬杠,就好像孩子对妈妈说:“妈,就算我确实忘记收起来我的东西,你就不能态度好点跟我说吗?”然后那个妈就会说:“怎么,难道我非得跪下来求你把你的东西收拾好吗?”然后这个孩子就会被怼得无话可说,感到对方无理,但又无法反驳,然后憋成内伤。
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很常见的防御模式,我们会把希望自己态度更平和友善,等同于要“跪下来求你”;把接纳别人的不足,等同于接纳他们“杀人放火”。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深层模式要被挑战,自己真的需要被改变的时候,就会就会假设一个极端情况,然后用这种极端情况,来作为自己不改变的合理理由。
为了不想走出第一步,就开始假设自己如果走下去,走太快没人跟上来怎么办,很孤独怎么办?所以很多人在自我成长过程中会急着问:然后呢?然后呢?好像要看到完整的从A地到B地的方法,才愿意迈出第一步。但其实,当你开始去朝着那个方向走,当你到了某个阶段,你自然而然就会知道接下来你该怎么做。
这种认知假想敌模式,其实是在玩一个头脑游戏。这种游戏不只是在心理学的自我成长上,而是无处不在。比如:
健身还没怎么开始,就想万一练得太狠,会不会长太多肌肉不好看啊?
身心成长学习刚开了个头,就想这样成长下去开悟了,会不会很无聊?成长得太优秀会不会没朋友?
刚开始准备认真赚钱,就开始想,太有钱了会不会很烦恼?钱怎么花?会不会有人靠近我是冲钱来的,我怎么分辨他们的居心?
刚在想要不要在事业上拼一把,竞争上那个主管的职位,就开始想,这样下去我会不会变成一个女强人、工作狂了?
等等等等。
这种头脑游戏表面上是在为我们控制风险,但其实是潜意识里关于改变的恐惧在作祟。当我们一旦认同这些头脑游戏的时候,改变就变得很困难了。
所以我们需要有足够的清醒和智慧,辨别出自己是不是又在用这样的方式,阻碍自己成长和改变,并及时停止这个游戏。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把该行动的行动出去,该做决定的做下来。而不是一直只是在头脑里打转转,头脑里忙得不行,行为上却什么也不做。
王阳明说,“知到极处便是行,行到极处便是知。”
当你能突破以上这个三种障碍,你的知就真正来到了“极处”,那么行为自然也会同步发生了。
那么这节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吸收今天我讲到的影响我们内化知识的三个障碍,去看下是哪些模式,在阻碍你探索自己、改变自己。那么下节课,我们会来讲一讲,每个人都有很多个面向,你该爱的是哪个自己?我们下节课见。
我要做自己内心想做的,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不想退让因为退让会让我觉得委屈我很痛苦,原则不能让,我要做到。
其它都很好 就是有点感觉普通话再标准点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