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吕碧城,生于1883年,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同时,她还是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 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
有意思的是,吕碧城不缺追求者,却终身未婚。这在那个时代,可是石破天惊的!她用自亲身经历,践行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价值观!
完整文稿
讲解:
讲述民国红颜吕碧城的故事,首先要从秋瑾被害说起。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遇难,无人敢为其收尸,中国报馆都不敢报道。就在众人为一代女杰的慷慨赴死感叹时,一个神秘的人物设法将她的遗体偷出,又在灵前祭奠。
之后,一篇用英文写就的文章——《革命女侠秋瑾传》,发表在美国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引起颇大反响,文章的署名人是吕碧城。这位胆大包天、不怕惹来杀身之祸的吕碧城是谁呢?和秋瑾一样,她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奇女子。
吕碧城原本是官宦之女,父亲是光绪年间进士吕凤歧,做过国史馆协修及山西学政,母亲严氏是清咸丰年间女性文坛领袖之一沈善宝的外孙女,可谓家学深厚。母亲生了四个女儿,她排行老三。不幸的是,吕碧城1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更不幸的是,吕碧城的亲戚欺负孤儿寡母,想霸占她们的财产,亲戚竟然唆使匪徒将母亲和妹妹劫持。母亲和妹妹为了免受屈辱,要服毒自尽。当时吕碧城和姐姐不在家,一番斡旋,买通了江宁布政使星夜遣兵营救,这才将母女二人救活。
而与吕碧城订婚的汪家,却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认为吕家已没落,又认为小小女孩竟然能呼风唤雨,大概不能安于室,决意退婚。这在当时可是奇耻大辱。
母亲为了免遭亲戚谋财害命,忍痛放弃财产,带着四个尚未成年的女孩回到娘家,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多年后,愤愤不平的吕碧城,仍以“众叛亲离,骨肉齮龁,伦常惨变”来描述当时所发生的那一幕人间惨剧。
独白:
原本以为,母亲和妹妹被歹徒劫掠,已是奇耻大辱了;
谁料,主使歹徒行凶的,竟是我的叔伯亲戚们!
本以为母妹服毒被救,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谁料,我9岁就订婚的汪家,
竟然以“匪徒劫掠有损名声,
你本事太大我们汪家驾驭不了,
你爹死了你们家配不上我们”为由退婚。
奇耻大辱!
原本以为,女人嫁人是找了依靠,可以遮风挡雨。
谁料,风雨都是这个男人和男人家里带来的!
如果没有男人,我们母女五人还是好好的!
我要当一独立女子,绝不依附于男人,也不给男人奴役!
讲解:
年少就遭到家庭惨变的吕碧城,在舅舅家过了六七年的平静日子。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招天津早期的教育家傅增湘担纲兴办天津女子学堂。年轻的吕碧城当时深受这股风潮的影响,遂有了奔赴女学的念头。尤其是听到舅舅秘书的太太方夫人准备去天津,她就约着跟她一同前往,探访女学。
没想到,遭到了舅舅的阻拦和责骂。
意志坚决的吕碧城,第二天便不辞而别,此时的她,不仅没钱,还没行李。富家女子离家出走,这在当时也算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了。
吕碧城在天津人生地不熟,没办法,就写了封信给方夫人。恰好,方夫人住在《大公报》内,这封信被大公报的总理英敛之看到了,英敛之看她的文字颇佳,赏识她的才华,给她安排了一份工作,委任她做了大公报的编辑。
《大公报》1902年6月创刊,由英敛之任总理,以“敢言”著称。特别是与慈禧手下炙手可热的袁世凯顶撞抗争了十几年,名满全国。吕碧城的文章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多篇都在宣讲女子解放与女子教育。
独白:
民者,国之本也;女者,家之本也。
凡人娶妇以成家,积家以成国。
有贤女而后有贤母,有贤母而后有贤子,
古之魁儒俊彦受赐于母教?
儿童教育之入手,必以母教为根基。
如若问我,为什么会提倡兴女学,倡女权,破夫纲,这套观念从何而来,
难道,我少年时的家庭罹难,母妹几乎毙命,家财全被褫夺一空,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女子不被当人,女子全无能力行走江湖,
只教育她们学习闺阁女红、管理家政,
一旦没有男子了,只能任人屠戳。
我们女人有手有脚,有聪明有智慧,有耐心有能力,
为何就不能进入社会,与男子学习同样的东西,做同样的工?
母亲弱,如何庇护子女,母亲无能,如何教育出顶天立地的子女?
提倡女子教育,就是要通过新文化和新文明的洗礼,
使女子成为“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新女性,
最终,“使四百兆人合为一大群,合力以争于列强”。
讲解:
吕碧城的观点,宛如石破天惊。她积极地兴女权、倡导妇女解放,甚至有“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之说。在长期撰文、并拥有了一定社会影响力之后,吕碧城开始积极筹办北洋女子公学了。当时,开办现代学校本来就是开创之举,何况是女子学校?何况还是一个独身的女人来创办?
她的努力,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方面,有英敛之等社会贤达为其全力呼号:英敛之从注册、邀董事、觅校址、聘教习、求教社会朋友等等,都亲力亲为;又有时任天津海关道的唐绍仪支持,保证了拨款和经济来源;此外,还有直隶学务处督办卢木斋、《日日新闻报》总理方药雨等名流的支持。由此,也可窥见吕碧城的公关能力是卓越的。
北洋女子公学成立之后,由吕碧城主导和奠定学校精神,成为后续公立女校建设的范本,打破了古代中国“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在吕碧城大力为女权呼号的时候,她认识了另一位女权主义的领军人物,秋瑾。
1904年5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慕名拜访吕碧城。两人相会虽然不足四天,却脾性相投,情同姊妹,订为文字之交。秋瑾也曾经用过“碧城”这一号,京中人士还曾以为吕碧城的诗文都是出自秋瑾之手,两人相见之后,秋瑾便主动取消这个号,因为吕碧城已经名声大著。
独白:
犹忆当初,我收到一张红笺的名刺,写着“秋闺瑾”三个字;
大公报的馆役高举着给我报:“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
那时候,秋瑾穿着男装却梳着髻,长身玉立,双眸炯然,风度异于庸流。
我用主人的身份挽留她,与她同榻而眠。
第二天早上,我还在睡眼朦胧,睁眼便大吃一惊,
因为先看到了她的官式皂靴,以为她是男子。
这时,秋瑾才拿了床头柜上的小奁,敷粉于鼻。
嗟乎!谁能想到当初跟我同床共枕的女子,他日竟然喋血饮刃于街头!令人心痛!
秋瑾曾劝我一起东渡日本为革命运动,
我则持世界主义,愿意进行政体改革,并无满汉之见。
谈完之后,她按她的意愿继续前行,我仍然用文字唤醒民众。
那时,她所办的《女报》,其发刊词就是我的署名之作。
后来我也因此几乎一起遇难,只是最后竟获幸免,
大概,到底是杀身成仁、名垂青史,也自有天数吧!
讲解:
也就是这段交往,让吕碧城冒着极大的风险,为秋瑾收尸,下葬,立碑。
当时清政府正在大肆抓捕与秋瑾有关的党徒,那么,吕碧城缘何能够脱难?有一种说法是,官府抓捕吕碧城的知会公文,恰巧落在了时任清廷法务部员外郎袁克文之手,袁克文读过吕碧城的文章,仰慕其才华,有心救她,于是将此事告诉了父亲、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
袁世凯听后说道:“若有书信来往就是同党,那我岂不是也成了乱党?”吕碧城因此脱罪。
袁克文自此便与吕碧城过从渐密,在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吕碧城还出任了总统机要秘书,这可是那个年代女性旷古未有的高位!
时任总统府外交肃政史的费树蔚与袁克文、吕碧城皆为好友;他曾试探过吕碧城是否属意于袁克文,吕碧城笑而不答,后再提及,吕碧城答曰:“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除了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还有李鸿章之子李经羲,著名诗人樊增祥、易实甫等等,吕碧城的身边不缺富贵子弟和才子妙人。可吕碧城却始终单身,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
独白:
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
梁任公即梁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即汪精卫,年岁较轻;
汪荣宝,曾任民政部右参议、国会众议院议员,
驻比利时、驻日公使等职,擅书法,工诗文;尚不错,亦已有偶。
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
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
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
女人怕的不是嫁不出去,而是没有钱。
古人云,“嫁汉嫁汉,穿衣吃饭”。
我如今之富有,也少有男子能及。
单身也罢,何必跟不喜之人结伴一辈子呢。
讲解:
吕碧城虽然在大总统府任职,但自1915年袁世凯打算称帝之后,她对时局大失所望,毅然辞官离京,移居上海。
她确实能力非凡。与外商合办贸易,两三年间,就积聚起可观财富。在上海静安寺路自建洋房别墅,其住宅之豪华,生活之奢侈,打扮之入时,为沪上人士艳羡生妒;而且,吕碧城出入欧洲或旅游、或游学、或定居,因为有钱,随心所欲。她曾说过:“余习奢华,挥金甚巨,皆所自储。”也就是说,钱都是她自己赚的。
晚年,吕碧城逐渐开始对宗教发生兴趣,她开始吃素,大力宣传动物保护,“护生戒杀”,并正式皈依佛教。
吕碧城是新旧交替的女性。她的奇,就奇在每一个领域她都敢于突破、尝试,在诗词、新闻、教育、女权主义、动物保护主义等领域都可谓是中国第一女性。
即便在个人生活上,吕碧城也把少时丧父的一把烂牌打好了。她没有感情上的不幸,追求者非富即贵,她却遵从自己的习性终身未婚,堪称民国第一“黄金剩女”。虽然不同于秋瑾的政治观念,她却冒死为她安顿后事,大义凛然。
就算是世间男子,又有几人能这样求仁得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