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孙权问孔明是战是和,孔明为何反而说和比较好

125.孙权问孔明是战是和,孔明为何反而说和比较好

00:00
06:42

125.孙权问孔明是战是和,孔明为何反而说和比较好


曹操一路打败刘备后势如破竹,并派人送书信给孙权,约其共伐刘备,事后平分荆州。然而在孙权看来这却是曹操的威胁,若不同意,曹操可以随时兵发东吴。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集团内部成两派,一派主战一派主降。就在孙权犹豫不决的时候,为联合东吴而来的诸葛亮,对孙权和周瑜分别使用了激将法,最终达到了团结东吴共同抗曹的目的。


那么,诸葛亮究竟洞悉到人性怎样的弱点,最终才能激将成功的呢?而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利益驱使呢?

 

我们都知道,孔明跟鲁肃的目标一致——促成孙、刘两家的联盟以共同对付曹操,但他们各事其主,立场不同,因此讲法肯定会不一样。


鲁肃事先叮嘱孔明,不要将曹军的实情告诉孙权,否则吓得他不敢迎战,孙、刘就无缘联盟了。


但孔明当时并没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鲁肃,而是表示应允,这是不是证明孔明很奸诈呢?当然不是,只是他对鲁肃的了解胜过鲁肃对他的了解。


就算孔明告诉鲁肃自己的真实想法,鲁肃也未必听得懂,即使听懂了,也不一定赞成,万一鲁肃回去偷偷地将孔明的想法事先告诉孙权,反而会使孔明的沟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还不如暂且隐瞒。但隐瞒并非欺骗,这个一定要区分清楚,否则孔明的人格就值得怀疑了。

 

孙权请孔明帮助决断是战是和,孔明说曹操势大,不如早降,以求苟安。听到孔明对孙权说曹操势大,鲁肃吓了一大跳,甚至还有些怪孔明:事先讲得好好的,怎么现在突然变卦了呢?


但是,鲁肃也很聪明,他没有当场就跟孔明急起来,而是选择让孔明继续说下去。我们一路看下去就会发现,鲁肃跟孔明在一起成长很快,这是他跟孔明交往的最大收获。

 

孔明之前就预测到张昭等人会告诉孙权,说他此来是为了煽动孙权,利用他们东吴去替刘备抵抗曹操。如果孔明连这一点都预料不到的话,我们也不会佩服他。


当然,孔明也料到孙权是摇摆不定的,否则鲁肃事先就不会如此紧张地嘱咐孔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孔明开口就说要战,只会把沟通的渠道堵死。现在孔明先说和,再说战,使得孙权更容易听进去,是很合理的沟通顺序。

 

孔明也早就料到,如果自己说战,孙权肯定会觉得刘备自己打了败仗,想让他去帮忙;如果说和,孙权就会马上想到该怎么和。因为“和”是好听的说法,说直接点其实就是投降。


既然孔明让他孙权投降,那刘备为什么不投降呢?孙权会这样想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孔明能预测到,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只要我们用心,也一样能揣摩得很清楚。


有了孙权这一问,孔明才好接着做文章,要不然他的文章怎么做得下去呢?

 

孔明说刘备乃汉室皇叔,宁效田横而死,也不会投降曹操。孙权闻听此言,勃然变色,拂袖而去。


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其实这一称谓并不是人人都担当得起的,一般人了不起只是幼龙、小龙而已,真正的帝王之龙通常见首不见尾,态度变来变去,让人琢磨不透,因此历代的皇帝都是说话不算数。


孙权就是如此,他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且不论这种个性好不好,历史上凡有大成就的人多半都是如此。


孙权作为江东之主,想战就战,想和就和,部下即使不高兴,也不能拿他怎么样。鲁肃虽能改变态度,但却有顾虑——如果翻来覆去,一旦孙权翻脸了,自己的命就没有了。


可见一个人的位置、立场决定了他的态度,换了位置就等于换了脑袋,换了态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68133203

    博大精深专业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听友468133203: 每天利用一点碎片时间学习,坚持打卡,收获不一样的自己!加油!

  • 听友240957312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听友240957312:

  • 自由之风嘿

  • 斩风断玉

    诸葛亮厉害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斩风断玉: 洞察人性人心,攻心为上,自然立于不败。

  • 沐晨乐曦

    谢谢曾老!品三国,长智慧。

  • 三坛海会大神0

    哈哈

  • 迪beyond

    背景音乐是什么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