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刘备要三顾茅庐,关羽与张飞表是如何反应的
刘备两次亲访诸葛亮,却无缘与诸葛亮相见,于是刘备三顾茅庐,终于用诚意以及忧国忧民的仁义之心感动了诸葛亮,令诸葛亮甘愿出山辅佐。
正所谓无三不成礼,刘备的三顾茅庐中,究竟蕴含了多少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道呢?
刘、关、张三人第一次去拜谒孔明时,孔明不在家。第二次要去的时候,关羽和张飞就有些不高兴了,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刘备告诉两个弟弟要忍耐,既然要请孔明下山帮忙,就一定要表现出最大的诚意,其实他这种想法是正确的。
他们来到孔明住的地方,听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书房看书,刘备非常高兴,赶紧帮两位弟弟把衣装整好准备进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这个兄长的确有兄长的气度跟样子,骂归骂,照顾归照顾,两边都能兼顾。
进去以后,刘备才发现在家的并不是孔明,而是他的三弟诸葛均。可是刘备并没有表现出很泄气的样子,反而想趁机了解一下孔明。
他在卧室、书房这些地方看到很多孔明表白自己心迹的东西,比如墙上挂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题字。虽然刘备没有这种心境,但并不妨碍他欣赏这样的境界。通过孔明所看的书来大体了解孔明的为人,是个不错的方式。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看他读什么书、交什么朋友、说些什么话。可刘备毕竟还没有亲自跟孔明谈过,所以这三个指标,他只得到两个。
刘备从这仅有的两个指标中感觉到孔明一家人都很亲切豁达,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对孔明的良好印象。
虽然刘备这次并没有看到孔明本人,但他按照惯例,走之前留下一封信以示自己的诚意。
现代人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但最起码要留下一张名片,以示自己亲自来拜访过了。这种方式会使收到信或看到名片的人更加感动,所以很有必要。
刘备令人占卜吉日,决定斋戒三日后第三次前往卧龙岗拜谒孔明。关羽几番忍耐,终于按捺不住。
关羽始终对孔明耿耿于怀,在他的心目中,管仲、乐毅是何等了不起的人物,区区一个孔明,怎么敢自比他们两个人呢?
当刘备准备妥当,要带着两个兄弟三顾茅庐的时候,关羽一脸不屑的样子,认为孔明徒有其名而无实学,刘备居然还要第三次亲自去拜谒,礼数实在太过了。而张飞更是不愿意,他甚至还想直接去把孔明捆过来。
这样一来,就使得刘备很为难了。如果不是他此前就有了大哥的声望,在两个兄弟心目中占有相当重的地位,现在恐怕是管束不了他们了。
万一张飞真的不听话,自己骑马跑去把孔明捆过来,还有什么三顾茅庐呢?以后的历史又该如何演变呢?
刘备当时很生气,斥责张飞,说:难道你要坏我大事吗?这句话对张飞来讲已经够重了。他们三个人本不是亲兄弟,后来之所以结为兄弟,就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大事。
现在张飞要坏掉大事,那桃园三结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义”就是合理的意思,如果没有目标,义就不合理了,也没有必要了。
所以刘备这句话听起来似乎觉得没有什么,实际上是很重的一句话,分量无异于“你这样坏事的话,我们干脆散伙算了”。
当然,刘备不会讲得这么白,但他的意思就是要让张飞明白:我们三个辛辛苦苦为的是完成一个大事!现在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刻,你居然这样胡闹,还谈什么结义不结义呢?这是何等严重的事情!
于是,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三人又来到卧龙岗,这次正好在庄前碰到诸葛均。刘备问他孔明是否在家,诸葛均说二哥正在家,说完就走了。
张飞认为既然孔明在家,诸葛均就应该带他们回去见孔明,怎么能这么没礼貌地走了呢?可是诸葛均有错吗?也没错。他已经说了孔明在家,刘备三人已经来过,直接去找就可以了,关他什么事呢?
刘备见张飞不高兴,劝他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情,不必勉强别人。可见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一句话,十个人听,有十种不同的感受;一件事情,十个人看,有十种不同的看法。现在就很明显,同样是面对诸葛均的态度,刘备兄弟三人的感觉各不相同。
张飞很生气,但刘备却心情很好,因为他想到自己终于可以见到孔明了,这时候就算是鸟屎掉在他头上,他都会觉得是好兆头。人就是这样,心情决定自己的感受。
与诸葛均分别后,三人整理衣冠,来到孔明庄上叩门求见,得知孔明正在午睡,刘备便不让童子通报,并且命令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
在孔明那样的家庭,童子根本不需要太费心思地猜测说话的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如果是在官宦之家,就完全不一样了,需要很机灵地去猜对方说的是真还是假。
孔明的家人都是淡泊以明志,既不求名,也不求利,所以童子的做法是,你让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我们看待一件事情的对错,要将它的背景和当时的状况结合起来判断,不能单纯地说童子这样就是不对。
如果刘备见童子真不叫醒孔明就暗自生气,那就是他自己不对了。但刘备没有,他告诉童子不要叫醒孔明,然后自己就在门外安安静静地等候,这样做更能感动孔明。
张飞在外面想:孔明这个家伙终于在家了,居然还高卧不起,大哥也真是奇怪,还不让童子叫醒他,害得我们在外面等这么久!
张飞很不理解刘备的做法,他觉得只要刘备大声一点说“不要叫”,孔明自然就醒了,可刘备怎么连这个也不懂呢?所以他说干脆自己放一把火好了,看看孔明醒不醒!
正在这时,同在屋外的关羽劝张飞不要过分。虽然关羽心里也不爽,可是他知道如果三弟这样做的话,大哥会不高兴,所以他拦住张飞,从中起到一个平衡的作用,这才使得事情有个圆满的结局。
孔明睡醒,问童子可有俗客来访。一般来讲,这样问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有没有贵客来访才对。
但是,如果孔明真这样问的话,就说明他之前的一切都是虚伪假装的,很可能他第一次就在家。可是这样也很矛盾,如果他想做官,刘备第一次去拜见他的时候,他如果在家,一定会想办法跟刘备见面。
就算第一次没有见到,往后也会尽量少外出,甚至主动让人去给刘备通风报信,说他已经回来了,但是孔明都没有这样做。
现在他刚刚睡醒,伸个懒腰,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俗客来访?这表示他可以下山,也可以不下山,两者对他来讲都无所谓。以孔明的才智,很容易推测到自己下山是要做苦差事,既然是苦差事,又何必急着要下山呢?
孔明得知刘备在堂外等候多时,便要更衣相见。一般人认为,既然不想下山,就该越窝囊越好,根本就不需要再去换衣服,对方看不上,反倒是自己的福气。
其实这样也不对,如果抱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如干脆拒绝别人,何必要到处放风说自己有经世治国之才,满怀抱负和理想呢?
孔明抱着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大事,这是他一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如果他纯粹是准备出世的,就会跟他那些朋友一样,喝酒、唱歌,到处去玩,根本谁都不会见,谁来找也没有用,他就是不下山。
但如果他很想下山的话,应该早就下山了,也不至于等到二十七岁。他也不是没有途径,他哥哥诸葛瑾早就在东吴当了谋士,只要让大哥引荐一下,他很快就可以出来,但是他没有这样。
可见对孔明来讲,下不下山都可以,这一点很符合孔子的观念。做人在“可”跟“不可”之间,叫做“两可都可”。这才是最愉快的,真正随遇而安的人就是这种境界。
孔明对刘备说自己先去更衣再出来相见,意思是说,如果你嫌我把你当俗客而不高兴,那就算了。
但是我要么不跟你见面,既然要跟你见面,我就要表示我的敬意,所以我先要把仪表整理好,给你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做也无可厚非。
说不定烧死了,没绷住哈哈哈啊哈哈哈
曾仕强学堂 回复 @一颗泡芙兮: 亲爱的易友,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感恩圣贤给我们后人留下的财富!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祝您福满乾坤,元亨利贞!
曾仕强学堂 回复 @无为不争顺天应人: 感恩支持,感恩相遇,谢谢关注和点赞,请多多分享。
千古君臣典范
曾仕强学堂 回复 @Jeanne珍妮姐姐:
刘皇叔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大事
无三不成礼
孔明:抱着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大事~
曾仕强学堂 回复 @小涵是个憨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