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伤了多少孩子

"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句话伤了多少孩子

00:00
11:33
「在 所 有 的 恐 惧 中,
孩 子 最 害 怕 的 是 被 抛 弃」

昨天走在路上,突然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大哭。

因为哭声很大,经过的路人全部都看向了他。

小男孩可能两岁左右,蹲在地上用两只小手抱着膝盖,一边哭一边看向前方。

当时已经天黑,路灯挺昏暗,我担心小男孩是不是和爸妈走丢了。

所以我也停了下来,准备守在他旁边观察一下,如果是和爸妈走丢,就打算带他去找爸妈或者报警。

顺着小男孩目光,我看见大概二十来步远有一个女子站在路边,嘴里似乎还在骂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那个女士一边骂一边走向小男孩:

“快点!每次都慢吞吞的,什么都要看,你信不信我就把你丢这儿了!”

这个女士三十岁左右,我想应该是小男孩的妈妈。

快走到小男孩旁边的时候,小男孩慢慢站了起来,伸出手想去握她的手。

她并没去握小男孩伸出的手,而是提着他领子把他抓起来,然后啪地一掌拍在男孩后背。

男孩可能惊到了,哭声突然停止。她又对男孩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丢这儿!你信不信?”

我看男孩可怜巴巴地望着她,又开始哭起来,一边哭一边被推着往前走了……

这种“丢下孩子”的情景,真的太常见了。

我常常能够在路上听见爸妈焦急地对孩子吼叫:我不要你了!

我有很多朋友在聊着怎么管教孩子的时候,分享最多的经验还是“不要理他,等他哭,哭一会儿就好了”。

老一辈父母给年轻父母的“经验”也是:不要管他;不要把他惯坏了;再不听话就不要他了……

想起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一个“小秘密”:他晚上睡觉从不关台灯。

只要关上灯躺在床上,他就会觉得很焦虑,很烦躁,有时候还会胸闷。

朋友觉得自己是怕黑,但他并不敢对别人说这件事,因为他是男的。

大学住宿舍的时候,他不敢让室友知道自己的这个“弱点”,于是每晚就在被子里放个手电筒,对室友说自己在看书。

这个问题困扰他多年,他不知道问题根源在哪里。

有一次和妈妈聊天,聊到小时候,他妈妈说小时候带他特别辛苦。

他妈妈是护士,常常晚上要上夜班。而他爸爸那几年在外地上班,也没法照顾他。

妈妈有个亲戚在帮自己女儿带孩子,有时也帮别人带一下。这个亲戚家住得离他们很近,如果上夜班,他爸妈就把他放在这个亲戚家过夜。

最初他妈妈还担心,他晚上哭闹影响到其他孩子。

但住了一段时间,这个亲戚对他妈妈说:刚来的时候哭得不行,就把他晚上关在一个小隔间里睡,让他闹让他哭,就是不理他,哭累了自己就睡了。

这个亲戚还让他妈妈以后也这么做,说男孩子别惯坏了,从小就要自己睡,别一哭就去哄,原来不睡觉就是被哄惯了。

他妈妈一开始也将信将疑,后来他大一点了,就不在这个亲戚家住了。

他自己睡之前还是要哭闹,于是他妈妈也就采用了亲戚的方法——把他关在房间里,把灯关了,门关了,不理他,等他哭累了自己就会去睡。

但他对这一段是没有记忆的,基本上他记事的时候,爸爸都已经不在外地工作了。

他只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个习惯,半夜一定会醒一两次,醒来要走到父母床边去摸一下他们的被子,确定父母还睡在床上。

他猜测自己对黑暗的恐惧,和那段他不再有记忆的童年有关。

很多中国的孩子都有过“被丢下”的经验。

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个被“丢弃”在黑暗中的孩子正在经历怎样的恐惧,当然也更不会知道,这样的恐惧情绪,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最新的脑科学研究发现,3岁前人类大脑就会建立一个独一无二只属于这个人的脑结构,若一个孩子常有被丢下的恐惧,也会成为这个结构中的一部分。

恐惧的影响力非常巨大。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自己生存的唯一指望。一旦被“抛弃”,也就意味着死亡。越弱小的生物,对于死亡的恐惧就越剧烈。

也许一个孩子并不理解死亡是什么,他们甚至连死亡的概念都没有,但和所有生物一样,幼儿对死亡的恐惧与生俱来。

对于一个婴儿或者幼儿来说,“未知”就和“死亡”相关,这是本能的反应。他们害怕的东西很多,因为他们完全不了解这个世界怎样运作。

黑暗,巨大声音,成人的愤怒,身体的疼痛,等等,很多孩子是没有办法判断当前的环境会有什么后果。

在所有的恐惧中,对孩子来说最可怕的是“被抛弃”。

大概每一个人都有意无意知道“被抛弃”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所以很多父母在叫孩子“要听话”的时候,都会用“我要把你丢了”“我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去威胁,甚至真的用一段时间“丢弃”孩子,给他们点“教训”。

绝大多数成人没有关于自己幼儿时的记忆,所以早也忘记自己曾经“被丢弃”时是多么痛苦和恐惧。

但本能知道这是一个快捷、好用、省力的办法,所以在养育孩子时,不知不觉就用上了。

心理学家们也在研究人生早年经验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也许我的朋友怕黑以至于晚上必须开灯睡觉,还不是最坏的后果。

早期的体验,会影响一个人未来和别人如何建立关系。“被丢下”的感受,会广泛地延伸至各种形式的关系中——亲子、手足、伴侣关系。

“被丢下”的伤心与恐惧,对孩子而言是巨大且难以排解的,长大以后在面对关系时,只要面临相似的场景,大至他人转身离开、突然消失,小至发现与身旁的人意见不合,都容易引发“被丢下”的阴影,让他陷入伤心与恐惧中,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手足无措。

在关系里,因为害怕被丢下,处处让步与讨好,很可能就是幼年有过深切“被丢下”的感觉,而不知不觉发展出的性格。

还好,朋友即便发现了自己“怕黑”的原因,也不太责怪父母,他知道最根本的原因,只是父母对儿童心理的无知。

不过这些伤害是没必要一代代传递下去的。

当孩子慢了一点,就等等他;

当孩子哭闹,也别威胁“不要他”,只需要对他说:你要哭可以哭一会儿,我会陪你。

把孩子留在黑暗中独自哭泣,这样的养育方式,在我们这一代就终止了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