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我们仨

00:00
24:06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我们仨》这本书是作者93岁时出版的散文随笔,描写了一位老人在丈夫和独生女儿去世之后,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与时代的动荡之后的回忆和总结。书中有很多杨绛、钱钟书和女儿钱媛的趣事,而对于经历的苦难,基本都是轻描淡写,但就是这种轻描淡写,令无数读者心疼不已。


——· 关于作者 ·——

这本书的作者杨绛是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 本书金句 ·——

1.杨绛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平淡且甜蜜,且行且珍惜,他们相濡以沫,珍惜光阴。


2.杨绛先生毫不吝啬自己对女儿的宠爱,没有悲伤的文字,只有对爱女无尽的思念。


3.钱钟书与杨绛之间的相处模式,没有轰轰烈烈的喜爱,只有简简单单的互相欣赏,他们更像是灵魂伴侣。


4.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了。


——· 核心内容 ·——

一、一家三口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杨绛是这样谈论她的家庭生活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先生与钱钟书先生的婚姻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教科书,一家三口的生活平淡且甜蜜,且行且珍惜,他们相濡以沫,珍惜光阴。《我们仨》这本书就是追忆杨绛先生和丈夫、女儿在一起的日子,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高声宣扬,只有那些平淡日子里的一件件小事和一个个温馨的片段。


杨绛先生对爱情没有门第之分。她与钱钟书先生结为夫妻时,自己娘家比钱钟书先生家要宽裕的多,但还是毅然决然地嫁给了钱钟书先生,并且婚后生活无比的恩爱、甜蜜。由此可见,杨绛先生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


1937年,他们有了爱的结晶,大名叫钱瑗,小名叫圆圆。杨绛先生毫不吝啬自己对女儿的宠爱,没有悲伤的文字,只有对爱女无尽的思念。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无疑是最温柔的。他们一家三口很民主,家庭地位也都平等,每个人都有许多称呼,都是随口叫。


钱钟书与杨绛之间的生活日常,平淡而有趣。他们俩的相处模式,没有轰轰烈烈的喜爱,只有简简单单的互相欣赏,他们更像是灵魂伴侣。在她的家庭里,有困难就一起承担,一起解决,三个人相互扶持,过好平凡而又精彩的一生。他们无忧无虑,甜蜜的婚姻生活里充满了爱。


二、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让家变成了旅途中的客栈


在《我们仨》这本书中,杨绛的笔触没有艰苦,似乎那些苦难都已过去,不算什么。那些战争的硝烟、时代的动荡、人生的悲喜,都已轻轻拂过。人生最痛苦莫过于挚爱离去,白发人送黑发人,杨绛却同时经历了这两种悲痛。


面对女儿的离去,只能用她不用再受苦、解脱了来安慰自己、安慰丈夫。母亲心痛女儿的离去,又担心丈夫不能接受,而丈夫在心痛女儿离去的同时,也在怜惜妻子。一年之后,她的丈夫钱钟书先生也与世长辞。


这段经历是杨绛先生用魔幻的笔触,夹杂着梦境写出的,但读者却能清楚地通过那些梦境感知到她的心境。与民国大家们诸多风流韵事相比,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可谓爱情的典范,没有任何绯闻,相敬如宾,相濡以沫。他们的感情纯粹的似乎有些不真实。然而他们经历的那些苦难,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在人生的悲喜面前,他们只是寻常的父母、夫妻。当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去,这个三口之家散了。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再是家,只是她的客栈了。


三、这本书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我们仨》这本书向读者讲述了一个观点,只有家才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这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恋恋不舍。


这本书有两大艺术特色,分别是虚实结合和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这本书中,作者以实写生,以虚写死。作者在结尾处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读者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艺术特色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这本书中不断出现杨柳的描写,写得最多的是寒柳和秃柳。柳树是古诗中表达离别场景的意象,是传统抒情中的分离树,它所含的韵味是苦涩的。面临生离死别,杨绛使用了这个传统的象征意象。与一般离别不同,杨绛笔下的是寒柳和秃柳,暗示着死神的日渐逼近,象征的是永别。古驿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意象。在虚写死亡的部分中走上古驿道、古驿道上相聚、古驿道上相失,杨绛与钱钟书以及钱瑗的一切聚散都在古驿道上演绎。古驿道不仅仅如同古书中象征着离愁别绪,更是象征着人生旅程的结束。这一段古驿道是人生的必经旅途,不可逃避。



撰 稿寒江雪

讲 述刘鲁苏

绘 图:小蜜蜂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