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成长

陪伴式成长

00:00
20:55

——· 思维导图 ·——


——· 关于本书 ·——

《陪伴式成长》告诉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相处,除了有照料还要有限制,既有规矩也要有关爱。本书每章后面还附有“爱的练习”和“实际应用”版块,为家长们提供更详细的指导。


——· 关于作者 ·——

苏珊·施蒂费尔曼是美国著名的育儿专家和心理咨询师,为《每周家长指导》专栏作者,著有《育儿无须对抗》等畅销书。


——· 本书金句 ·——

1.我们往往会发现,教给我们最多的,正是我们的孩子。


2.冷静自信的父母会担负起船长的责任,他们态度明确、慈爱体贴,即使做出的决定可能无法让孩子完全满意,但他们还是会为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


3.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4.想要缓解你对育儿生活的不满,唯一的办法是体会自己的痛苦来源。


5.如果孩子设下的界限能够得到尊重,他们与同龄人相处时也更容易设定恰当的界限。教会他们,有时候只需回答“不”就足够了。


6.批评只不过是通过一种很糟糕的方式提出要求,所以直接提出要求即可。


7.这就是生儿育女的作用,促使我们超越自己,克服抗拒心理,发掘我们自己都未曾发现的内心能量。


——· 核心内容 ·——

一、为什么孩子需要陪伴?


作者苏珊认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所情感银行。如果父母给孩子优质的陪伴、关怀和关注,就相当于往这个银行里“存款”;当家长对孩子提出建议、意见和要求时,就相当于“取款”。如果之前没有存过钱的家长,自然也就无法顺利地取钱。


二、父母到底应该怎样陪伴孩子,什么样的陪伴才算得上高质量的陪伴?


1.在《陪伴式成长》一书中,作者苏珊把家长分为三种类型:船长型、律师型和独裁者型。


船长型的家长是掌舵者,为孩子提出合理建议,正确引导孩子。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家长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尝试理解孩子,但如果自己的建议更合理时会坚持立场。


而律师型的家长则会和孩子各执己见,对话中充满了争执和谈判。双方势均力敌,往往谁也说服不了谁。


独裁者型恐怕是最糟糕的。这样的家长非常强势,总是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来迫使孩子就范。他们通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不管怎样,我就是不让你去!”这样的话。


现在独裁者型的家长是越来越少了。 “放养”一度成为比较流行的育儿理念。

可是实施放养原则的家长慢慢发现,自己本来希望可以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有着良好交流,但事情却往往不是这样的。相反,孩子好像总是不满足,有时表现得蛮不讲理,控制能力差,与他人相处时也矛盾重重。


这是为什么呢?苏珊指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为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指定安全范围,这些都是必须的。


2.对于高质量陪伴,苏珊给出以下几点具体原则


一是忘掉完美孩子;


二是帮助孩子应对压力;


三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点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很多冲突,根源在于家长心中有个“完美孩子”。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脑海中往往有一副画像,完美得仿佛是金庸小说中的“神仙姐姐”一样。再看看现实中的孩子,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这儿不如意,那儿也不够好,真是好生烦恼。


心中的“完美孩子”容易带来过高的期待,理想与现实中的差距往往让人失去耐心,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容易发脾气,甚至产生攻击行为。


第二点,家长要帮助孩子学会应对生活的压力。


社会节奏变快,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外在环境的前提下,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提高抗压能力。


通常,孩子的压力会来自这几个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变化或是遇到挫折。书中苏珊给出了一些应对这些压力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


据说,四岁孩子平均每天笑300次,每个人天生都是快乐的。家长要做的是教给孩子保持快乐的本领。《陪伴式成长》中给出几条建议,家长在和孩子相处时,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学会接受现实中的不圆满,这样孩子就会容易保持内心的幸福感。


再来看第三点,家长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当家长希望孩子快乐、自信、诚实、有礼貌时,记得自己先做到这些。当家长用实际行动为孩子做出榜样时,就会发现孩子慢慢成长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样子。


三、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一些实用方法


我们所说的高质量陪伴,重质不重量。


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前面提到的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就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为孩子灌输这个理念。


如果家长比较有创意,也可以自己编故事给孩子听。把孩子白天的经历编成故事,孩子一定会非常感兴趣。还可以和孩子玩故事接龙游戏,全家人围在一起,每人讲一段。


除了亲子阅读、讲故事外,苏珊在《陪伴式成长》中还给出很多方法供家长们参考,如建立和平角,无论大人或孩子遇到烦恼、纷争时,可以来这里平静一下;设定告别仪式,每天孩子上学前都进行这个仪式,无论是拥抱三秒钟、牵手进行三次深呼吸,或者是合唱一首儿歌,都可以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赠送孩子成长手环,将一些正向的练习巩固、强化,以形成习惯等等。



撰 稿搬书回巢

讲 述李斌

绘 图:洛思思

- END -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