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00:00
12:24

唐诗鉴赏辞典是一部大书,也太过于专业,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在轻松中了解它,支持我哦!




登鹳雀楼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1]


登鹳雀楼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1]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1]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书法家崔国伟行书《登鹳雀楼》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天涯仗剑_ai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秋语荷塘 回复 @天涯仗剑_ai:

  • 诚敬文字孙律康

    厉害了,

  • 1520266pdjk

    秋语荷塘 回复 @1520266pdjk: 谢谢朋友

  • 行动胜过空想

    秋语荷塘 回复 @行动胜过空想:

  • 天河水_0x

    秋语荷塘 回复 @天河水_0x: 老朋友好

  • 天河水_0x

    秋语荷塘 回复 @天河水_0x: 谢谢朋友

  • 桅竺

    背景音乐太大声

    秋语荷塘 回复 @桅竺: 后面的就好些了。尤其是现在的

  • 一場寂寞憑誰訴

    一般般,有杂音

    秋语荷塘 回复 @一場寂寞憑誰訴: 好吧

  • 棠棠的听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 走向北

    建议把背景音乐去掉,太吵,掩盖了你的讲解。你的声音与讲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