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工作忙,早餐便让我给忽略了,嘴一罢工,胃马上就抗议。身体扛不住,只能老老实实按时就餐。如今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城中蜗居人,没时间也懒得弄饭,一日三餐全仰赖外卖和街边小店解决。
早上吃面包还是饼干?喝牛奶还是咖啡?倒成了个头疼的问题。很多时候大企业做出来的食品吃起来口感一般,有名气的餐饮店味道也并不尽如人意,往往慕名而去,失望而归。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吃饭这事儿,得有天那么大,实在马虎不得。而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胃掌握在谁手里呢?还不是诸多食品企业。
最近,对于食业来说,“三品”是个热词。那么什么是三品呢?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换句话说,企业的品牌是否知名,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
因此,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局长张茅在今年1月份时表示,对于评名牌、评著名商标的政府行为,自2019年起将一律取消。老话常说,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由此可见,被大多数人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是评比的新时代了,过往几十年那种官家主导的食品评比,就此打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食品的评比上终于跟国际接轨同步。
中食榜食品文化公司最近搭台要百姓投票评选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是中国首次食品全产业链的评选,因此很是期待。
官家评比食品的优劣弊端很多,首先百姓的声音被专家,学者,业内人士所代表了,显然评比有失公允,其次,官家评比的优秀食品也未必就始终如一的好,一旦出现问题,遭到百姓投诉,官家以及业内人士总不能自己打自己嘴巴吧,那么,公平公正的裁决就要打上问号。
其次,千百年以来,但凡沉淀下来的食品都是吃出来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的被肯定的,而不是什么几个人制订出规则评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百姓投票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当然是对食品产业,食品产品最好的推动。
还有,百姓凭借自己的喜好投出的票,会让那些深藏在民间的优良食品,那些有时尚元素的食品,那些所谓地头蛇产品,在没有门槛的情况下, 凸显出来,让更多地人饱有口福。
最为重要的是,百姓投出的这一票,也是对中国食品企业正确导向的指引,对企业价值的重塑。因为社会责任始终是企业的第一责任。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食品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物质,食品的特殊性决定了食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经常有人抱怨,做为食品大国,传统食品,饮食文化都很厚重,但国际上的好食品评比中,我们的成绩多是不乐观,为什么啊,原因不少,但根本点是人家对官方推荐不感兴趣,而我们民间第三方的评价体系没有。
中食榜食品文化公司依托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食品报社开展的百姓心中的食品榜,应该讲,无论在形式上,操作系统上,产业高度上,确实让人期待。同时,中食榜食品文化公司积极跟国际食业第三方充分合作,也有效促进我们食品在国际上的市场拓展,跟美誉度的提升。
所以说,中食榜是应运而生,顺势而为,是时代浪潮推动的产物。
人生百味杂陈,但有一种味道最美,那就是甜。
中食榜食品文化公司在全产业食品的百姓投票活动里,首先从多数是甜的糕饼开始。
那么,我们今天就聊聊面包,蛋糕都从哪来的,甜点的前世今生。
我年轻时候有回遭到过两位老先生调侃。那时早晨上班到单位,一位老者问我,吃了吗?回答,吃了早点。另一位老者问我,吃了什么?我答,昨天的剩米饭,炒了个鸡蛋。俩人笑了。你那叫早饭或者早餐,不是早点。过去,平民百姓不敢随便讲吃早点的,大户人家那叫早点,各种点心,吃早点那是奢侈生活的标志,说吃早点那是派头。
得了,赶紧饿补点心知识吧。
什么事儿啊,不认真不行,了解才知道中国糕点太庞杂了,你比如从工艺上分有八大类,油酥类、混糖类、浆皮类、炉糕类、蒸糕类、酥皮类、油炸类、其它类;从地域分有十来个流派,:京派、津派、苏派、广派、潮派、宁派、沪派、川派、扬派、滇派、闽派、西点;别的不聊,就拿我们的传统,也是全球公认的糕讲,什么状元糕,栗子糕,重阳糕,步步糕,菊花糕,伦敦糕等等百十来种,别说吃过了,就连听都没有听过。
比较起来,西点就容易快些熟悉,它的主要原料不像我们中点什么面粉,米粉、糖、油脂、蛋、乳品,配上各种辅料、馅料和调味料,经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制成。而是面粉、糖、黄油、牛奶、香草粉、椰子丝等,类型主要分小点心、蛋糕、起酥、混酥和气古五类。
大家知道,史前时代有两个发现,这两个发现始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个是,把谷子碾碎,掺入水分调成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到高温的石头上成为无发酵饼,另一个是面团被静放几天后发酵膨胀,然后可以制成柔软的面包。
西方人把面包当作最普通的日常食品绝非偶然,他们在公元前8000年时候就有了面包制作技术,从考古证据看,至少在公元前4000年就有了发酵面包。到了罗马时代晚期,小麦面包已经是西方人生活必须品。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候,欧洲的烘焙师傅已经是专业人员,含油面包发展到了相当程度,起酥皮,泡芙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不可否认,当代糕饼里更为流行的面包,蛋糕是西方文明的结晶。
我们中式的糕点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到春秋时候,那时候已经有五谷,九谷的叫法,考古显示,已经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到了汉朝,白饼,烧饼什么的就有二十多种了。唐宋元时候新品种大量出现,月饼,麻团,元宵都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宋时候,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油酥分层,饴糖增色什么的都实现了。
明清时期,随着中外饮食的交流,西洋饼,面包,布丁传人进来,中西糕点工艺开始融汇。可以讲,有了我们今天糕饼丰富的雏形。我们拿清朝皇宫每逢岁时令节,帝后忌辰,庙祭使用的饽伯,桌子上供讲,这种高两尺,长三尺的桌子最高要二十一层,每层点心二百多块,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糕饼的发展已经很棒了。在技术上,那个时候没有添加剂,进口奶油,黄油,供品几十天不长毛,不散,也是很到位的。
今天,一般人认为点心就是老人跟孩子的食物,时尚的年轻人更加偏爱西式饼屋的产品。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点心在中国最早出现是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由于周朝礼仪制度的规范、和合文化萌芽,也为点心用于伴手礼创造了前提,中国古人有日进两餐的习惯,下午会有简单食物跟茶充饥,这些都丰富了点心的发展。点心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告诉我们,它早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为什么这么讲呢?跟西方糕点发展不同的是,我们的糕点发展跟文化连接很紧密,突出的表现在糕点外形上,既有鸡鸭鱼祭祀图案也有寓意长寿,祈福的图案,也有表现地域特点的图案,更有把二十四节气的图案加入其中,就原材料而言,也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很有地域特点,你比如江南的青团,那是一定要有绿色的菜汁浸染才可以出品的,他的出现,告知人们春天来了。可惜,这些精华现在留存不多。
其实,西方的甜点起初,也存在祭祀的特点,后来又掺加了教会文化在其中,人类都是共通的,用若干食品寄托美好祝愿,你拿生日蛋糕讲,古欧洲人认为,生日是灵魂最容易被恶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当天,亲人朋友都会齐聚身边给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带来好运驱逐恶魔。婚礼蛋糕呢,就是意味着快乐幸福。
跟中式糕点大多有故事一样,我们熟悉的西式甜点一样故事满满,布朗尼的由来据说有个黑人嬷嬷烘培巧克力蛋糕时候,忘了将奶油先处理的程序,这个意外失败成就了布朗尼蛋糕这个可爱的错误。
提拉米苏的由来很温馨,二战时期,一个意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里已经几乎什么都没有了,爱他的妻子为了给他准备干粮,把家里所有能吃的饼干、面包做进了一个糕点里,那个糕点就叫提拉米苏。每当这个士兵在战场上吃到提拉米苏就会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爱的人。
提拉米苏,Tiramisu,在意大利语里,有“带我走”的意思,带走得不只是美味,还有爱和幸福。
最后还要回到百姓心中喜爱的糕饼上来,大家都喜欢什么糕饼,未来时间里,可以多关注中食榜食品文化公司的官网,公众号,或者推荐你喜欢的糕饼企业,或者更多了解糕饼那里的好吃。据了解,活动期间,积极参与者都会享受到不同区域,口味的糕点的。应该是个不错的事儿。
我们一直在讲食品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安全,是关联到每个人的事情,积极参与投票本身就是对中国食品企业一种正确导向的指引,也是对企业价值的重塑。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