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乌拉尔人早期的分布范围
之前我们曾经提过,如果地质运动出现些许偏差,拉多加湖和奥涅加湖应该很有 机会,成为芬兰湾的一部分的。果真如此的话,芬兰半岛的地理独立性应该要比现在 强很多,也会对今天的地缘政治结构,造成很大影响。比如俄国人在与芬兰切割这部 分国境线时,就很有可能以水域中线为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渗透到两湖以北;生活 在爱沙尼亚的,也许就是波罗的人,而不是与芬兰人同属乌拉尔人的爱沙尼亚人了。 乌拉尔人已经在我们的行文中出现过多次了,鉴于波罗的海周边的其他民族都已 经出场,也是时候给这个边缘族群一个平台展现自己了。与印欧、闪含、突厥这类族 群概念一样,“乌拉尔人”也更多是通过语言而不是基因来归类的。所谓“乌拉尔语 系”,是一个与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平级的语言分类。(在 语系之下是“语族”的概念。比如突厥语、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也就是阿尔泰语 系下属的三大语族)。 大多数情况下,语区的分布规律和种族的分布规律是相一致的。除了那些明确可 以归类于几大人种的族群以外,在一些板块相接之地,也会出现混血种族。最典型的,就是身处欧洲草原与北亚草原之间的中亚地区了,今天覆盖于这一地区的突厥系民族, 明显呈现出黄白混血状态。事实上,乌拉尔人也一定程度呈现出这样的特质。不过早 在人类进入文明阶段之前,初始为黄种人的乌拉尔人就已经生活在欧洲了,所以对于 身处亚洲的我们来说,欧洲乌拉尔人血液里到底带有多少黄种人基因,其实并无助于 提升民族或者种族自豪感。
从“乌拉尔”这个标签来看,这个族群的生存之地,肯定跟欧亚大陆的分割线—— 乌拉尔山脉有关了。今天在乌拉尔山两侧,俄国人建制的行政区中,如:涅涅茨自治 区、科米共和国、科米彼尔米亚克自治区、汉特 - 曼西自治区,都仍然带有乌拉尔人 的印记(涅涅茨、科米、汉特、曼西等,都是乌拉尔语民族)。不过乌拉尔人最初聚 集之地,可能跟另一个地理标签 - 伏尔加河联系更为紧密。大约 7000 年前,原始乌 拉尔人已经生活在乌拉尔山脉西侧,伏尔加河中上游地区。 伏尔加河有两个源头,东源即发源于乌拉尔山西坡,被称之为“卡马河”;东西 向横切俄罗斯中部丘陵地带的西源,则被认定为是伏尔加河正源。作为欧洲最长、流 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伏尔加河流域的总面积就占了东欧平原的 1/3(136 万平方公里)。 仅从这点来看,也能看得出伏尔加河对俄罗斯的重要性。俄罗斯人也因此把伏尔加河 称之为“母亲河”。 伏尔加河与卡马河合流之处,位于今天俄罗斯联邦“鞑靼斯坦共和国”境内。合 流之后的伏尔加河,开始向南穿越南俄草原,并最终注入里海。就地缘政治地位来看, 今天“鞑靼斯坦共和国”的首都,河口附近、伏尔加河畔的“喀山”,与圣彼得堡、莫斯科处于同一等级(此三城也是俄罗斯三大历史名城)。很显然,“伏尔加河——卡马河口地区”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得益于它在整个伏尔加河流域中的枢纽位置。斯拉夫人要想控制伏尔加河流域,仅仅渗透到上游地区的莫斯科肯定是不够的。
不过从“伏尔加河——卡 马河口地区”今天仍然挂着一 个,带有异族属性标签的“鞑 靼”,大家也能感觉到,斯拉 夫人对这一地区的整合还称不 上彻底。事实上,这个地缘枢 纽一直以来,都在接受着来自 亚洲的影响。最早占据于此的, 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乌拉 尔人。 我们知道,伏尔加河下游 地区属于南俄草原 , 是欧洲大 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 大多数人眼中,草原游牧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手段,但从生产力来看,比起纯粹靠天吃饭的“渔猎”还是有很大进步的。尤其在“马”被驯化之后,草原的经济、军事优势都被进一步的挖掘出来了。然而尽管后来的确有部分乌拉尔人,加入了游牧民族行业,但乌拉尔人的整体属性却更偏向于渔猎。
支持٩( 'ω' )و
最新研究,匈奴应该是乌拉尔语系或者叶尼塞语系,而不是阿尔泰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