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索克尔事件
1、索克尔是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研究量子力学,1996年在《社会文本》杂志投稿,《跨越边界:通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解释学》,通篇文章把物理专业的词汇和后现代主义词汇掺杂在一起。
2、三周后索克尔在《大众语言》上发了另一篇论文,称自己之前在《社会文本》上发的那篇论文是故意胡编乱造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此类文科学科有没有学术标准。并对这个刊物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和讽刺。
3、《社会文本》杂志主编对此事回应相当无力
二、听卓老板聊科技的建议
1、真知识都是系统化的,聚焦在具体的问题上
2、对科学感兴趣可以深入学习,只思考不学习容易误入歧途
3、张口闭口大谈特谈物质存在性的人离科学很远
4、强烈推荐《费曼物理学讲义》
5、导师面试你的过程也是你面试导师的过程
三、中医的“望闻问切”,准不准?
1、200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综合研究实验室发了一篇少有的论文,映证了一次望闻问切一致性差,准确性差。
2、医生和研究人员均来自正经大医院和研究机构
3、对同一个病人诊断,判读一致性差
4、对同一病例,同一个医生,前后两次判读,一致性差
5、对同一病例,不同的医生,判读、诊断一致性更差
6、中医诊断过程中主观描述多,缺少统一标准
四、中医被验证1000多年,难道无效吗?
1、一个合格的,判断有效性的双盲实验,条件控制严格且复杂,花费、耗时
2、不合格的双盲实验做一万次也不能证明有效性
3、中医所谓的被验证了1000多年,实际相当于做了1000多年质量极其低下的不合格验证实验。
4、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四诊信息综合研究实验室对四诊信息一致性的研讨正是中医研究中缺少的客观态度。
5、张悟本、马悦凌、严新、等养生专家全都把自己形容成中医高手,而这类养生骗子没有一人把自己描述成受过完整现代医学教育的人,也在映证中医系统因为没有验证环节,容易藏污纳垢。
五、品红酒看上去很美,实际很扯
1、海洋学家罗伯特·霍奇森退休后自己开了一家酒厂,每年参加当地的红酒比赛,偶尔获奖,但能否获奖实在让他摸不着头脑,于是决定做一次内部实验。
2、霍奇森和评选委员会商定,做了一个长达8年的实验,每次比赛随机选几种酒,把他们藏在所有参赛酒中,被端上3次,霍奇森之后重点关注,同一种酒被品尝3次后评价是否一致。
3、每年只有10%的评委可以对同一种酒的3次评价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但这10%的评委到了其他年份,又完全失去了这种能力。
4、霍奇森通过8年研究得出结论:就算是人们眼中品酒的行家,也完全没有能力分辨出葡萄酒的好坏。
5、葡萄酒的标签效应明显,顶级葡萄酒帖了餐酒的标签后,评价就从口味丰富、均衡、有回味、醇厚。变成负面的:淡、轻、平平无奇。
6、只有53%的人可以品尝出低于£5,和高于£10红酒的差别,而完全不品尝,直接扔硬币的正确率是50%。
7、嗅觉和味觉是两种掺杂了太多人文、情感、后天经历的感觉,所以几乎没法标准化。
六、两记老拳
1、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E Quandt发表一篇论文《葡萄酒界的废话:一套新软件》,他设计了一套软件,可以自动生成葡萄酒评价,每段评价看上去和评酒师通常给出的内容“一样荒唐”。
2、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一位计算机专家,他编写了一个程序,叫“后现代文本产生器”,可以自动生成后现代主义论文,真假难辨,发生器地址:http://www.elsewhere.org/pomo/,刷新页面就有新文章。
七、没验证环节就别说自己有效
1、文化、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领域本就应该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科学家看不惯的是这些领域的人言之凿凿认为自己有效,却又没法验证,看不惯这种浮夸。
说到中医,我就兴奋了,什么时候国民的科学意识才能觉醒呢
桌老板,你举的那个中医的例子中明明说是只有10多个教授参与研究吗?怎么会有3%的这种说法呢?而且你的这个百分比明显有问题。不知道是不是该怀疑这篇论文的真实性?
卓老板聊科技 回复 @唯一绊脚石: 这是因为50份病例和每人给出的判断有多种造成的,怀疑就去看,名字都知道了
类似红酒这种玄学还有很多,都挺有意思的,就像音响发烧友烧线缆这种,以后也可以讲讲
太逗了,卓老板对酒的评价说的太棒了。
付费节目好 无脑中医粉少
卓老板聊科技 回复 @蛮王_dn: 素质高多了
建议部分几集关于中医的免费听吧。因为方便传播给给多人。有时候太想传了。大家又听不完一个完整的
这集经典 无数次推荐朋友。从小被骗大的
结合上一集一起,遗憾地说作者其实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哲学。哲学,从深层次定位说,研究的是“最本源”的问题(比如著名的哲学三问)。当然这个定义不好理解,那么通俗一点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载体“语言”,我们对世界的各种感受,看法,结论,预判,在我们心里面其实最终都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包括现在你看到我这段文字的时候,心里的舒服不舒服,观念上的赞同与批判,疑惑与肯定等等,这些的呈现都离不开你心里的“一段话”,而所谓的“一段话”就离不开语言。而任何语言的本质实际就是一套“命名系统”。而哲学研究的就是事物在“被命名”前的状态。所以正是上一集与本文第一个例子,才恰恰说明这明这些人在谈哲学。
宁缺Nolan 回复 @1382837nrla: 你要继续说对错,那我陪你。 你说“遗憾地说作者其实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哲学。” 来来来,你来告诉大家,“因为不明白发表的看法”是对还是错? 如果说没有对错,那“不明白”这个判断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注意,深思熟虑后再回复,因为我本来想论述一下,但我觉得挖个坑等你跳进来比较有趣,希望你绑好了哲学做的安全绳)
我知道一种中药,治疗痛风很有用,我们家人吃了就明显症状缓解。但因为没几百万去做双盲实验,这个药就消失了。再买不到了。我其实很赞成有一些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但谁出钱,谁来找到这些有用的药,说服人家肯参加实验呢?其实也很忧心。
封驳谏诤 回复 @猫咪也有家: 很显然,如果一款药不断有效就不可能消失
完了,这一集要捅娄子了
老虎仔zch0 回复 @科学有故事: 卓老板是最有担当的科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