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人们都爱听故事。为什么人类都爱听故事呢?因为这和我们的心理息息相关。
人类的心理是一个特别复杂和庞大的体系,把科学和艺术,客观和主观都加在一起,也未必能解释得清楚。但是,几乎人类所有的心理都可以在故事中得到反映。
我们先来看一个印度的神话故事。
古老的德干高原上,有一对很幸福国王和王后,他们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像一头大象,温和而庞大;小儿子风度翩翩,犹如行走的风火轮。两个儿子整日争宠,他们不停地问母亲,“我是不是你最喜爱的儿子?”终于有一天,国王和王后不胜其烦,他们对两个儿子说,我会给你们答案的,但是答应我,从此之后,谁也不许再问这个问题了。他们对儿子说:“你们两个,就从这里出发,绕世界三圈,谁先回到我们身边,谁就是我们最喜爱的儿子。”
大儿子矮胖肥硕,行动缓慢。小儿子身轻如燕,成竹在胸。于是,小儿子一个健步就冲了出去。而大儿子,蹲在原地,伤心了好一阵子。然而,很快,大儿子突然站了起来,扔掉手里的糖果,冲着父母笑了起来。国王和王后莫名其妙,不知道大儿子要干什么。
大儿子骑上自己的大老鼠,不急不忙地围着父母饶了三圈,停下来,对他们说:“你们就是我的世界,我已经饶着我的世界走了三圈了。”
国王和王后非常开心,“你就是我们最喜爱的儿子!”
故事心理准则一:要以不影响人的姿态,影响人的内心。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不要告诉我听完了故事之后,你只关心为什么大儿子是骑着老鼠跑。我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呢?这个故事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爱?什么是聪明和愚蠢?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公平?你是在思考这些吗,还是都想到了?这个故事,在古老的印度代代相传了几百年,不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但是,它让听故事的人的内心有了一个小小的心理涟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投入了自己内心平静的湖水,反正湖面上一圈圈的波痕。这就对了,这说明这是个非常成功的故事。
起了涟漪是成功的?是的,人类的心理犹如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至今也无法对是很多东西下定义,因为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灰色的地带更加广阔,连基本的是非善恶,其实我们也很难做出定论的。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将原生家庭的问题放大,打动了全国人民,打开公众号,十篇里有七篇是在讲《都挺好》。每个人都在热议,里面的父母有多气人,兄弟有多气人,女主角有多不容易。但是你发现,这些争议到后来,也会变成多元化的,从一开始全民热骂的苏大强父子,到最后,苏大强攒了多少观众的眼泪。所以,任何一个故事,从任何一个人的角度出发,都是合理的。而故事本身,从来不做评判。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第一个故事心理准则,永远,以不影响人的姿态,影响人的内心。好的故事,不做判断,不下结论,结论是听众的内心戏,它不属于文字和语言,也不属于故事本身的范畴。
在你讲故事的时候,你在给谁讲故事,这很重要。你的故事,最终是要满足听众的私心。那个私心可不会赤裸裸地展现给你看。或许,听你讲故事的人,心里面已经列出了一长串的清单,清单上都是他们自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些听起来非常理性,合理的东西。
就像美国的每一次总统大选,所有的选民都有自己的合理需求。合理,看起来那么的重要。但是,真正投票的时候,可能结果根本不是可以预测的,这也是大选真正好玩儿的地方。因为,每一个总统候选人,都在用心理战术、故事战术捉摸着选民的心理。
可是,不要忘了,和故事里的国王和王后一样,人们多半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相信他们的那张欲望清单。
举个例子。你说:“我想要100万。”
为什么呢?
“那样,我就可以不再为我老板工作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喜欢别人对我呼来喝去,指手画脚。”
所以,这个人想要的并不是一百万,而是个人自由!
因此,如果你将所有人的“欲望清单”解刨到核心,你就会看到,核心的东西无非就那几样:自由、自私、自利、自我的欲望。
这个核心欲望,往往就是一个好故事的诱饵。他让人们为你的故事买单,让人们拥护你,支持你,只是因为,你的故事,在一个非常默契的点上,恰好满足了他们的核心欲望。你觉得小儿子很委屈?你觉得国王和王后太自私?我们没办法做一个定论。我们自己就是故事中的国王和王后。小儿子跋山涉水,跑到精疲力尽,却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那怎么办呢?不下结论呗,让他们自己有了涟漪就行,那块你扔进去的石头一直在那里,他们自己会去审视自己想要什么的。你看,抓住这个原则,一个普通的故事反而能像多棱镜一样,衍射出更多的色彩,让人久久不忘。
故事其实包含无穷的暗示。暗示里面,包含了人类最本质的欲望。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直面自己的欲望,而故事,可以成为嫁接人类与欲望的重要通道。
故事心理准则二:找到人们的核心欲望,你就是一个好的故事驾驭者。
就如我之前所说,人类的核心欲望,本质上就那几样,比如自私自利,比如归属感等等。孔子说,我们要仁爱,我们要爱自己的父母,然后就可以去爱别人的父母,然后就可以去爱去世界人民的父母。墨子反过来就问他,按照你这个逻辑往回推,你最爱的难道不应该是你自己吗?
我们暂时不要把自私自利看成坏的东西,我们先认为它是中性的核心欲望吧。
再来看归属感。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公众号的文章,大致是说,公众号的主人在租房的时候,发现自己90后的北京房东,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已经是个坐拥几十套房产的小小包租婆。
前几天还有新闻报道说有政策出台,规定未满十八岁应该被禁止在网上当主播。为什么?因为现在孩子们的理想变得非常直接,就是想当网红,一个还在读书的孩子,梦想就是能涨几万粉丝。
这些事情,不管是以新闻还是舆论的形式出现,本质上都是故事。但我们今天不讨论故事里人物行为的是非对错,我们就来看看原因,看看为什么,它们可以成为新闻,成为新闻故事?
因为这些事情是人们当下的普遍焦虑。
房价很高和人们想要房子的欲望是一致的吗?当然不是。无论是没有房子,还是有房不愁的人,人们本质的欲望都是生活归属感的焦虑。
房子是什么?是安全感的外壳。安全感来源于什么?来源于归属感。卡尔·卡森在她的《文化堵车》中说过,“世界上最强劲的麻醉药是归属感。”
在我们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里,现代人的注意力才是新兴的稀缺资源。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缺乏被关注。所以,粉丝,是比等价的人民币更容易升值的产物。
我们这个时代曾经被称为信息时代,因为我们有唾手可得的信息,真的非常泛滥和爆炸,这不同于我刚上学的那个时代,那时候,媒体是一个很被人尊敬的工具,它等同于一种权威的发声途径,报纸、杂志和书籍还是被人们顶礼膜拜的。可是一转眼间,自媒体大行其道,传统媒体被打压得完全跟不上。自媒体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把人们归属感的欲望无比放大。微信,微博,抖音,一个屏幕就连接了最近距离的信息。
无论传媒的形式如何改变,传媒的内容本质不会变,传媒的目的也不会变,因为目的就是我说的,人们的欲望本质——归属感。归属感的是一切社交软件的核心心理因素,是一切新媒体的核心成功因素,因为,它能够带来最强大的关注。
不信你自己想想,你为什么要加入这个课程?因为你有焦虑,你想提升自己的交流技能,你在这个群里,看到我们你有归属感;你看《都挺好》只是为了消磨时光?不,你会发现你看这个剧和你看《延禧攻略》是一样的心态,你们喜欢苏明玉和魏璎珞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大女主会让你们有归属感,会让你们暂时不那么焦虑。
你看,你的故事,足够打动我的归属感,我就会给你关注。这个关注是将你和我联系在一起的最强大的工具。这就是故事的另一个心理影响力。
好了,总结一下,故事的心理影响力,就是创造涟漪,触动人类的本质欲望,而欲望中最核心的撬动点是所有人自私自利的本能和归属感的心理。
当我们撬动了这两块心理基石,故事就能够带给你无穷的想象空间。
两天的录播课结束了,明天我们将有第一次直播课,让我和你们的距离再近一些,让我听听你们的故事,看看你们的故事力究竟在哪里!明天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