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放下对钱的执念,普通人如何成为人生赢家?

04. 放下对钱的执念,普通人如何成为人生赢家?

00:00
11:40

赢,它的定义让人首先想到竞争,丛林法则。我曾经两次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大草原,面对灵巧的汤普逊瞪羚、温顺的斑马、雄壮的大象、悠闲的长颈鹿、冷静的猎豹、威武的狮子、有点猥琐的鬣狗。说实话,我搞不清自己的同情心更应该放在哪一方,是给小豹喂食的母豹,还是那只刚刚被咬断了脖子的羚羊。每一个种群、每一个个体都在顽强地生存。他们要赢,赢得土地、赢得配偶赢得生育的机会。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虽然残酷,但是动物们并不贪婪, 大自然没有浪费:猎豹吃饱的时候,即使瞪羚从眼前走过,他也不会发起进攻;鬣狗咬碎了最后一块骨头,还有甲虫热心地分解它们的排泄物。作为一种动物,想赢是常态。糟糕的是人比任何一种其他的动物都要贪婪,而且浪费惊人。


我采访杰克·韦尔奇是在2001年的年初。那时的他还担任着世界上最大的公司——通用电气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从一名工程师成长为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CEO。看透了大公司的官僚拖沓,于是他把管理层从九个减少到四个,还给自己的经理们定下了标准,那就是每年都要淘汰10%的员工。而且一家分公司要么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第一或者第二的位置,要么就会被卖掉。 我问他,“这是不是有点太没人情味了?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他带点挑衅地反问我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


赢,在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察·布兰森的眼里似乎更是品牌的成功,而非单纯的规模或者利润指标。哪里有垄断,他就冲向哪里。维珍因此进入了食品、保险、化妆品、铁路客运、太空旅行等行业当中。布兰森身体里流动着冒险的血液,刚刚学会驾驶热气球不到一个星期,他就试图成为第一个乘坐热气球横跨大西洋的人。不久之后,他又挑战飞越太平洋的极限。鉴于他太热衷于冒险,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投保,所以他干脆自己开了一家保险公司。 他说:“工作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次,就是要活到极致!”


不知是否受到了布兰森的影响,有一位中国的企业家也常常放下自己的企业,出门进行登山、航海、滑翔等极限运动。这个人就是万科集团的创始人王石。他在44岁的时候突然感到左腿剧痛,查出来发现是腰椎上长了血管肌瘤,随时有瘫痪的危险。他发现,原来一直想做却因为生意忙,不断推后的事恐怕再也无法实现了。为了不留遗憾,他决定马上动身。没想到这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他甚至带动了一批企业家参与极限运动。 


极限运动不仅是对体能和意志的挑战,更是他了解自然、完善人格、提升智慧的途径。我采访王石的时候是他刚以50岁的高龄,登珠峰归来不久。人又黑又瘦,但是两眼金光四射。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自以为创造了中国人登珠峰的年龄纪录,却在不经意当中发现一位70岁的日本男子和他的儿子一起从峰顶下来。我们一直给人生设立的各种条条框框,是多么的荒谬甚至可笑。极限运动不仅给王石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体验,也让他对人生的轨迹产生了新的认识。 他说:我发现登山中是不允许你感情用事的,必须时时提醒自己保持冷静。而且下山比上山更难。很多人就是因为登顶之后太兴奋,或者大意,以为大功告成,结果酿成悲剧的。所以其实在高峰的时候,你不能得意忘形,要安全的返回大本营才算成功。做企业家也是一样,要能够全身而退才是最有智慧的。我曾经前后三次采访过王石,从他登山到他60岁之后去哈佛读书,又去英国和以色列的大学进修,我看到的是一位中国当代企业家不断追求精神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更为可贵的,是他身上那种自省的力量。 竞争的价值在于为目标共同努力、共同超越,而不仅仅是个人逞能。一个不放弃、不抛弃的王石也登上了人生新的巅峰。


要说不断地超越自己,日本京瓷集团和KDDI的董事长稻盛和夫算是一位。技术员出身的他,完整的经历了日本从战后重建到经济奇迹,又到泡沫破裂的全过程。他出身贫寒,大学毕业的时候正值所谓战后的萧条时期,求职竞争非常激烈。后来他创立了京瓷集团,经营工业陶瓷,使企业成为东京证券交易所日本第一股。他把“敬天爱人”当做是商业精神和道德准则,并且把价值17亿日元的股份赠与了1万多名员工,让公司成为员工的保障。 1997年,他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到京都圆福寺剃度出家。让他最难忘的是他初次化缘那天,脚被草鞋磨破了,流着血。一位正在公园扫地的大婶走近了他,往他的钵里放进了100日元。稻盛和夫说,他当时感到全身像被电击了一样,一种无上的幸福感把他包围着,泪水难以自禁。他经手的资金何止亿万,但是这100日元所蕴含的善,把他带上了人生的巅峰。


1917年,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身无分文从苏格兰来到纽约的福布斯创办了他的杂志,并且把自己的杂志定位为“资本家的工具”。他似乎发现了生意的真谛,那就是: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快乐。从1982年开始,他的儿子马尔科姆·福布斯开始统计并且发布美国前400名的富豪。这可是富豪榜,而不是快乐榜,可见人们还是热衷于可以量化的财富指标。 


几十年来,产业沦替,技术革命一方面造就着新的富翁,一方面也让一些老面孔被迅速的忘记。随着排位的上上下下,几家欢喜几家愁。最快乐的倒是《福布斯》杂志本身,特别是当广告纷至沓来的时候。马尔科姆也开始真正享受起巨星的生活:他在法国买城堡,在斐济买小岛,飞热气球,与伊丽莎白·泰勒约会,收藏复活节珠宝彩蛋,骑哈雷摩托车......他深知这一切快乐的生活方式都是杂志最好的宣传,他的快乐自然有广告商买单。


人类对于财富的观念真是充满了纠结。 商场上比的是财富的创造与积累,但是不论你赚了多少钱,你都只能是财富暂时的保管者,企业家最后在乎的还是精神遗产。当比尔·盖茨决定捐出400多亿美元的个人资产成立基金会后,他发现捐钱有时候比赚钱还要难得多。他提出了做慈善要允许犯错的主张,他也从不忌讳谈自己走过的弯路。他曾经捐出巨资,要改善美国的基础教育,却发现吃力不讨好,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反感,因为人们对教育的标准实在有着千差万别的认识。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贫穷国家的公共卫生领域,通过基金会下疫苗订单的方式给制药企业提供市场,再交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分发接种,从而形成了政府——企业——慈善三足鼎立,相互支撑的模式。 


股神巴菲特非常认同盖茨的慈善理念和管理能力,他决定把自己的400多亿美元的资产分年度逐步移交给盖茨基金会。2010年的9月,盖茨基金会与阳光文化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巴比晚宴”,盖茨和巴菲特与50多位中国的企业家、慈善家聚首,谈的就是怎样更加“聪明”得做慈善。我问盖茨:“过去企业家们往往会制定遗嘱,在身后捐出自己的财产。你为什么人到中年就决定做这样的捐赠呢?”盖茨说:“如果你已经死了,你怎么知道善款能够得到善用呢? 我认为还是应该在自己年富力强、头脑清醒的时候,组建专业的团队来做慈善。”巴菲特也相信做慈善要趁早,他要在身前把财产基本捐掉,所以他要求盖茨夫妇必须每年把他捐的十几亿美金通通花掉,投入公益事业,不然就不会安排第二年的拨款。这下盖茨夫妇立刻觉得责任重大,夫妻俩为此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的运营当中。


盖茨和巴菲特的领导力不仅体现在投资、创业的巨大成功,也不仅体现在捐赠的巨额数字上,而更是一种示范: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奴隶。,人有机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在盖茨与巴菲特之间,他们除了惺惺相惜,也有一点善意的竞争,比如说看谁更聪明!盖茨说他认为巴菲特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他的日程太不饱和了!而巴菲特立刻就从裤兜里掏出他的日程本,炫耀似地在我面前哗啦一翻,果真字迹了了。言下之意是:“孩子们,别整天把自己搞得很忙,多给自己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吧。”


你看,有的时候“赢”的定义也可以很温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波斯菊园的主人

    内容非常的好,只是这个标题感觉文不对题的

    168392243 回复 @波斯菊园的主人: i

  • 循游天下

    请你放下对钱的执念,因为钱都是我的

  • 渴望Harry

    一直喜欢杨澜访谈录

  • 和_vvv

    经济大赢家的快乐,不是挣钱,而是慈善。

  • 美玉阅读

    学习了

  • 史滢璐41319

    非常喜欢杨澜老师

  • 祥子_wuv

    这么好的文章。我既然不配听。人生的悲哀。

  • 露露驿站

    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对金钱的执念呢

  • 秋雁雪

    闲适就是坐在廊台晒着秋阳,一边吃着枣子,一边听着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从眼前的树望向远山、云朵……

  • 新飞奇

    喜欢杨澜的大气,喜欢杨澜的从容,喜欢杨澜娓娓道来的平静,倾听杨澜声音感受心灵在平静中慢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