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8.【中庸】《中庸》解题之“中“与哥伦布竖鸡蛋之意

048.【中庸】《中庸》解题之“中“与哥伦布竖鸡蛋之意

00:00
17:37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今天讲《中庸》的书名,“中”和“庸”。可以说,“中庸”在历史上经常被误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什么是“中”呢?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甲骨文的“中”是中间一个圈,上边一竖,就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中,但是多了一点东西。上边好像是旗子的穗往右边飘,下边是旗子的穗往左边飘。明白了,它就是象征着一面旗帜,或者是有人认为像两面旗帜相对,表示两军对垒。后来有些字把上面旗子的穗去掉,把下边旗子的穗去掉,就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


“中”准确的含义表示在相互对峙的两股军事、政治力量之间的中间地带,没有倾向。像不像我们今天的一种风向标,当有风的时候它的气囊就鼓起来朝向一边;没有风的时候它就垂直朝下,表示“中”。明白了“中”的第一个含义——它的本意表示两军之间不偏不倚的地带,非军事地带。


第二个含义是平均、水平,无倾向性。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合度”和“分寸感”。我们来看一下,合度就是适宜、合适、合乎标准。那么这个“度”,就是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物的分寸。“中”这个“度”,强调不能过分,又不能达不到。这一合适的“度”非同小可,不可小看。


“中”还意味着合乎一定的标准和法则,意味着与人的生命、和谐感具有某种内在的合理性。我们知道艺术当中有一个审美的定律——“黄金分割法”——长与宽之比契合黄金分割法,就是0.618,就会使人感觉到美观大方,赏心悦目。比如雅典的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的杰作,这座建造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神庙的宽与高之比恰恰就符合黄金分割法。在中世纪,黄金分割法被作为美的象征,渗透到建筑、艺术各个方面,尤其是那些雕塑,上半身和下半身的长度,如果满足黄金分割比就是最优的。美,恰切的、合度的美,黄金分割合乎人的视觉的感受性,使人感觉极其美妙。


“中”的第三个含义指内在、里边。《易经·坤卦》说:“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高亨注说:“中,犹内也。”“中”,指的就是在里面。同时它也指内心,《庄子·天运》:“中无主而不止。” 《史记·乐书》:“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张守节《正义》:“中,犹心也”。


“ 中”的第四个含义是“正”,还指正确的标准。《晏子春秋·问上十六》:“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那么“中”指的是“中与均皆谓无厚薄不匀也。”还有正确的标准,《荀子·儒效》:“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也就是说做事情失去了中正的立场和标准,就是很坏的事情。一个事情失去了良知,而偏离原来的事实去胡说,就称之为很恶劣之道。


“中”第五个含义,指“中道”。《尚书》“十六字箴言”有“允执厥中”。“允”,就是公正。“执”,就是坚持。“厥”,就是其。“中”,就是中正。《论语·尧曰》也指出“允执厥中”。刘宝楠《正义》说到:“执中者,谓执中道用之。”《中庸》这本书也说:“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郑玄注说:“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也。”当然“中”还是中和之气。《左传》:“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颜师古在一本书的注当中说:“中,谓中和之气也。”


“中”的第六个含义和“忠”——忠心耿耿的“忠”相通。当然它还有一个含义,就是中国处于中间,中心大国、中原之国的含义。今天的中国,当然不仅仅包括中原,还包括我们全境。


说了“中”的本意。我们再说说“中”究竟是极其容易,还是非常难呢?


记得若干年前我在北大给博士班讲《中庸》这部书,有一位博士生提出:老师,“中”并不难,不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中立的立场,是不是有点“和稀泥”,“不倒翁”的意思在里边呢?我说您错了,我现在来告诉你一个实践。


在我们教学楼和对面教学楼之间,我们假设拉一根钢绳,王老师带领我们博士班的几十个博士,从钢绳上走过去:外边零下十度,刮着七八级西北风,请问往左边掉下去的是英雄呢?往右边掉下去的是英雄吗?只有那种顶风冒寒,在摇晃不定的钢绳上坚定不移的,不偏不倚走向彼岸的那一位才是英雄!我们来假设走一次……。同学们立即顿悟了“中”的艰难和含义。


朋友们,您知道珠穆朗玛峰到5000米以上尸体很多,什么原因?因为要爬上顶峰,需要“中”。如果遇上了寒流,偏了;遇上了雪暴,偏了;遇上了雪崩,偏了。于是遍地的尸体,留下了一代代登峰的壮烈的场面。只有那些恰到好处,能够不被雪崩,不被雪暴所挤压、掩埋的人,才能迎着曙光、迎着阳光登顶。所以“中”是很难的。


如果您觉得还很容易,我再举一个例子。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从海上回来,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当中的英雄。国王和皇后把她当成上宾,封他作为海军上将。一个航海家、冒险家做了上将,贵族们看不起他,说有什么稀罕!谁只要坐船出海,都会到那块陆地的。在大家的讥笑当中,哥伦布沉默了一会儿,从盘子里边拿了个鸡蛋说:“先生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大家都拿着鸡蛋去扶直了,一放手,鸡蛋立刻倒了。


哥伦布拿着鸡蛋轻轻地一敲,敲破了一点点壳,鸡蛋就稳稳直立在桌上。宾客门哗然大笑,有什么稀罕,谁都可以做。哥伦布说道:“我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这就是我胜过你们的地方。”


今天,有一种活动在中国、在世界展开,就是训练心智的方法——竖鸡蛋的训练。一个小女孩拿着一颗鸡蛋,轻轻的、一丝不苟的、禅定般的、注意力超级集中的、凝神的突然放开手,鸡蛋在桌上竖起来了。她又把鸡蛋搁在碗里边,在鸡蛋上面再叠一个鸡蛋,当然碗里边有一些盐,让下面这颗鸡蛋稳定。我们知道,一个圆圆的蛋竖在平面上已经很难,而另一颗鸡蛋竖在另一颗圆圆的鸡蛋上,加倍的难。三秒钟,仅仅三秒钟她就竖好了!


您知道我们中华民族称之为“震旦”,中国有个重要的节日叫做“元旦”,也就是说从一元初始,万象更新。所以垒鸡蛋被称之为“震旦,里边有很多的禅机:它要求我们认真、专注、耐心、细心、平和心,放下、中和、中正、平衡,不再生毛燥之心、浮躁之心、傲慢之心、克服自我。于是,她把鸡蛋三秒钟垒在另一颗鸡蛋上面,这就叫做“中”。她居然找到了地球的重力线和鸡蛋的平衡,把它垒起来。您觉得“中”容易吗?您回家拿一颗鸡蛋竖一下试试。


大国领导做的事情比哥伦布竖鸡蛋,比小女孩竖两颗鸡蛋更难。它要求社会当中全局的平衡。因为他如果不掌握全局的平衡,就是这个“中”——平衡社会风险,就会使“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个社会当中有三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法律,它要求人们不触及底线,不能超越底线,否则法律将绳之以法;中层、中间状态,我们说的“中”,是修德,是中庸,要求人们提高道德教养,不去碰底线,离底线远远的,超越底线,做一个君子;最高的层次是信仰,要求我们信仰理想主义,超越低层、底层,迈向精神的大门。


所以,“中”确实是“取其两端”,在最低的法律和最高的信仰之间找到一个“君子”,但是君子还不是能够治国的“贤人”,更不是万世景仰的“圣人”,当然他也不是去频频触碰底线的“小人”。这就叫做“中”。


那么,一个领导人怎么处理社会,就是社会的“中”。公平、公正,不患贫而患不匀,不患贫而患不均。社会矛盾冲突最大的程度就是社会资源分配悬殊——极其悬殊、不公引起的。所以《大学》强调,分配的原则必须要公正,个人的欲望必须要成为一个不断修为的减少状态,不能欲望满满,贪婪无比。


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和《中庸》都强调是哪个阶层就做哪个阶层的事,不能剥夺下一个阶层的利益。尤其是那些聚敛之臣,创造政策、利用权力中饱私囊的管理高层,更要保持“中”。而处于下层的一些盗臣,就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腐败程度尽管比不上巨腐败的情况,但是也要收敛自己,认识到法律的严惩是多么的厉害,而保持“中”。这样我们的社会、国家、各个阶层思想道德同步发展,保持中和、平衡、公正、中正,就可以避免社会风险,构成和谐社会。


这就是“中”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全民的重要性,您觉得是容易还是不容易呢?


各位朋友,下一讲,我们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61107krlm

    对啊,为什么不能复制了呢?

    北大王岳川 回复 @1861107krlm: 喜马拉雅专业人员告知,为保护作者版权不能下载了。好在这两部书《王岳川精讲大学》丶《王岳川精讲中庸》很快在中华书局出版,到时候会订正所有因编辑整理录音的错字错句。

  • 仙境兔灵

    。◕‿◕。~中~是个极好的字~( '▿ ' )~因为中~国~(^з^)-☆

  • 施並福

    您好!之前能复制內容,现在复制不了?重要內容要做笔記!

  • RAINYMASTER

    知易行难

  • 曹子祥_zj

    讲的太好了,深刻。听了很多遍,每一次理解都不同

  • 1375678ufnm

    保持中和、平衡、公正、中正,就可以避免社会风险,构成和谐社会。诚以为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