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留出时间跟孩子混

第23课 留出时间跟孩子混

00:00
14:22

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你好,我是靳潍。欢迎来到我的课堂,一起分享《两个天才宝贝的养成日记》。

 

如果你问“小麦粒”和“小咕哩”,最喜欢跟妈妈做的事情是什么呀?他们一定会说:“跟妈妈混!”

 

说到混,好像有点难以理解,因为这“混”字多少带点贬义。我们经常说“混日子”,“混时间”“混江湖”,“混吃混喝”……基本上“混”就是不务正业、没有计划的意思。

 

在“小麦粒”和“小咕哩”一知半解的中文水平里,他们认为“混”就是跟最喜欢的人,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间。

 

混的时候要玩什么呢?可以什么都玩,也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就是说,混之前完全没有计划和目的,想到什么混什么,这一点倒是符合“混”的原意。

 

这么多年来,我们会固定留出周六晚上,临睡前一个小时作为我们“混”的时间,有时周日晚上我也被抓来混,但坚持时间必须减半,因为第二天要上学。

 

混是孩子们最兴奋、最向往的事情。晚上早早洗好澡,刷好牙,然后就听到他们大喊,“mom, let‘s 混”,因为找不到更合适的英文单词来精准描述这个混的复杂含义,他们会用中英文夹杂着说。

 

很多专家都建议,一定要有跟孩子游戏玩耍的时间,这跟我们的混”原则上是大同小异,但通常的建议,不是下棋,就是棋盘游戏,要么全家打扑克或者户外打球什么的,我觉得相比起来,我们临睡前的混,非常有创意、有爱、充满了童真童趣,还能创造谈心、学习甚至锻炼的机会,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在这混的时间里,得到强大的幸福感。

 

今天的课堂里,我就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混的方式和心得,这其实是挺私密、挺家庭化的素材,但如果你想知道怎么跟孩子更亲密地相处,或者你的性格比较严肃、放不下架子,那我希望今天我们“混”的一个个小片段,能够让你开怀,有所启发。

 

首先我们混的时候有固定位置,那就是在妈妈的大床上,妈妈一定是在中间,两个孩子各在一边。如果不小心妈妈没躺到中间,他们就会一大通折腾,一定要把我放到中间,的确只有妈妈在中间的时候,两个孩子才都有机会紧紧挨着我,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公平的。

 

混的一个前提要求是,妈妈一定不能看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孩子们也绝对不能玩游戏。因为混是三个人互动、亲密无间的相处时间。电子设备会造成各看各的、各玩各的,表面上看大家虽然在一起,但彼此没有互动。

 

然后我们会讨论今天怎么混?通常集思广益,安排很多小游戏。玩得频率最高的游戏叫做Baby game,顾名思义,就是两个孩子又回到刚刚生下来的baby阶段,妈妈就要表演怎么照顾他们?

 

在Baby game里,他们可以随便撒娇,装嫩无极限,亲切地找回小时候跟妈妈相处的感觉,假装要奶瓶,要换尿布,故意哭闹让妈妈安慰。“小咕哩”扮演baby丝毫没有压力,绝对投入,“小麦粒”偶尔会有点害羞,但很快也会被感染,还特别喜欢装自己小时候不会说话的样子。

 

或许是因为孩子们没有自己还是baby时的回忆,所以格外想复制。如果日常生活中他们对撒娇,对跟妈妈亲昵有一点压力的话,在baby game里就完全没有压力,我觉得每次baby game都拉近我和孩子的亲密感,也能促进孩子的家庭观念,他们知道照顾小baby是快乐的事情,一点不排斥,那么我认为这很可能预示着,他们以后会有一个稳固的、双亲加孩子的家庭关系。

 

Baby game持续几分钟后通常会进入“昔日重现”环节,孩子们会缠着我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不管是尴尬的、丢人的还是搞笑的,都会逗得他们哈哈大笑。有些事情他们已经有记忆了,就会兴奋地回忆、描述自己当时的感受。

 

“昔日重现”的环节也能加强家庭纽带,爸爸工作忙,陪孩子的时间少一点,回忆从前时我总会把爸爸的故事多讲点。好像爸爸给“小麦粒”换尿布,刚刚解开尿布,“麦粒”就尿了爸爸一脸,每次说到这个笑点,我们都会傻乐半天,这其实深深加强了孩子跟爸爸的心理联系。

 

“昔日重现”还能翻出旧案,有一次“麦粒”招供说,在没上学以前,他会偷偷地把我的口红拿走,在院子的地上当粉笔画,然后塑料管就埋到土里,我这才知道为啥有段时间,喜欢的口红总是莫名其妙消失了。

 

“混”的时候当然少不了要讲故事,我们想给孩子增加一点中国文化的熏陶,所以这时经常会给他们讲成语故事。等一下,要先掏出我的秘籍,那就是我小时候用过的《汉语成语词典》。随手翻出一个我感觉孩子能听懂、能理解,有意思的小故事,用中文跟他们讲。

 

很多成语故事包含着深刻而精致的传统智慧,像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听上去很愚蠢,其实普通人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类似的错,我觉得挺有教育意义。

 

“小咕哩”想参加学校田径队,为此认真地在球场上跑了好几个星期,可是最后没被选上,学校田径队参加了区里的比赛,最好的朋友拿到第六名的奖状。那天“混”的时候,“咕哩”为此哭了,说非常非常羡慕有奖状的人。我就跟她讲了《买椟还珠》的故事,我说:“咕哩,你辛苦跑步想加入田径队,是为了让自己跑的更快、变得更好,这就是珍珠。而那个奖状呢,把它看作是装珍珠的盒子,就是一张纸而已。如果你努力时只是为了得到奖状,那就失去了运动和竞技的真正意义了。”

 

通过讲成语故事我还解除了“咕哩”的一个心头大患。一天“混”的时候我们讲到杯弓蛇影这个故事,说一个人喝酒时,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就怀疑自己好像喝了一条小蛇进肚里,结果几个月担惊受怕。“咕哩”说,有一次喝牛奶,感觉哥哥把鼻屎嘎弹进了我的杯子里——请原谅我想不出更文明的词汇描述这种分泌物——结果咕哩总觉得自己把哥哥的鼻屎嘎喝进肚子里了,恶心想吐了好几天,还担心会生病。哥哥大笑说:“我怎么会这么粗鲁,那是故意吓你的。” “咕哩”相信了,原来自己担心的也是一条并不存在的小蛇 ,一下了压力释放了。

 

在讲成语故事的时候还可以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加入戏剧表演,每到这个环节我们都会笑到肚子疼。讲到“东施效颦”这个故事,自然是“小咕哩”当西施,妈妈扮演东施,儿子在一边当选美裁判,西施越美,东施就要装的越丑,儿子笑到抽筋。讲到“画饼充饥”这个成语呢,就是“小麦粒”的主场了,他能上演好几种被饿死的样子。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我也会跟他们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黄粱一梦”这些有抽象意义的故事。爸爸妈妈们,如果偶尔发愁不知道该讲什么故事,我的经验是,《成语词典》绝对是个宝库,里面的小故事短小精悍,不用花很长时间,却能带来长久思考。

 

孩子们还喜欢听爸爸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尤其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罗曼史。对这个有些家长可能相对拘谨,觉得不一定需要让孩子知道。我倒觉得没关系。我和老公的恋爱故事,“小咕哩”和“小麦粒”简直是如数家珍,他们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会有更强的安全感,更能体会到家庭的含义。有心理学家曾说过,多跟孩子讲述家庭成员的故事能增强他们的家庭观念。

 

如果爸爸也加入“混”的行列,那么最受欢迎的游戏一定是猴子抢东西。游戏规则是在床头正中间放一个小宝物,两人一帮,防守的在床上不得下床,进攻的从墙根开始设法拿到这东西,可以上床,时间是两分钟之内。“小咕哩”喜欢跟爸爸一伙,我就跟“麦粒”一伙 ,其实这样力量平衡算是公平。每次这两分钟里,两个小猴子肯定是竭尽全力,我跟爸爸要注意他们的安全,不能太用力,还要故意让着点,让他们在时间快到的时候能拿到宝物。猴子抢东西的好处就是,如果白天孩子们的运动量不够,那么几场下来就绝对够了。

 

“混”的时候不一定总是很激烈的,如果妈妈已经累了,孩子们就会乖乖躺在我身边,选择安静的方式混。“混”是谈心的好机会,在那种亲密、温馨的时候,如果你有什么特别想问孩子的事情,他们经常会打开心扉。很多时候也会主动说起学校的事,这时我就抓住机会,循循善诱,打听我最希望了解的,通常是他们在学校的社交情况和整体心理健康。

 

除了娱乐、促进亲子关系,“混”还有学习的功能。我们经常会玩文字接龙游戏,比如说用食品名称接龙,或者是用地理名称接龙,规则就是一个词的最后一个字母必须是下一个词的开始字母,每人轮流来。比如从apple开始,下一次必须是e字母开头,例如egg,然后又从g字母开始。这个游戏能增强孩子们的词汇量和百科知识。

 

混的时间差不多了,孩子们总是舍不得,要求再来一个游戏,这最后一个游戏,我们通常玩word game,规则就是,大家聊天时不能说一个特定的单词,谁先说,谁就输了。我有一个小诀窍,如果想要他们尽快去睡觉,我就选No是大家不能说的词 ,游戏开始了,当他们放松警惕心时,我就说:“赶快睡觉去了”,两个孩子经常会大声喊NO, 哈哈,都输了!混的时间结束了,这下要去睡觉了。

 

爸爸妈妈们,我们这些混的例子,只想给大家一个启发,每个家长都了解孩子的喜好,能聪明地设计出孩子们喜欢的,适合混的小游戏。关键在于,你要全身心投入跟孩子混。我一直认为,做爸爸妈妈的,不要总想给孩子带来权威感,端着架子,相反,应该有童真,有即兴创造和表演的激情,有幽默感,不要担心因此没了家长的架子。混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自己,应该是另一个孩子,是你童年的样子。

 

好了,朋友们,今天就说到这吧。我会一直跟孩子们混下去,也许有一天,因为他们长大了,会不愿意跟妈妈这样混了,但在这之前,让我们跟孩子开心地混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