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4第十章 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7

054第十章 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7

00:00
28:16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那时,欧洲仍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此时的欧洲,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政治、文化,都已将世界其他地区甩在后面。
这是启蒙和理性的时代,也是信仰与情感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充满希望,也是停滞的时代,揭示着种种成就的虚幻。为着荣耀,王公贵族通过战争、建筑、文化彰显权力;而借着新出现的公共领域,人民在咖啡馆、俱乐部、报章杂志乃至革命的动荡中发声。旧制度与新制度、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辩证交锋,在喧哗与骚动、变革和扩张中,欧洲一步步远离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权力的中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Katharina_V

    记者克里斯蒂安·丹尼尔·舒巴特(Christian Daniel Schubart,1739—1791)告诉他的读者:“我坐在这里,我 的心在融化,我的胸膛在跳动,我的眼里流淌着狂喜的痛 苦泪水,亲爱的读者,需要我告诉你们,我读的是我敬爱 的歌德所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吗?我读得如饥似 渴。”不到一年,这本书就出现了11个版本,其中大部分 是盗版;1790年时,已有30个版本。它几乎立刻被译为英 文和法文,18世纪末,几乎所有欧洲语言的译本都有了。

  • Katharina_V

    在这出戏最重要 的一行中,反派主角阿德尔贝特·封·魏斯林根(Adelbert von Weislingen)说道:“确实只有那种既不必通过统治别 人又不必通过顺从别人来有所作为的人,才是幸福、伟大 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更轰动了,它是由德意志人 撰写的第一本国际畅销书德语版看完了

  • Katharina_V

    不到10年,狂飙突进运动就燃尽了自己,可在那之 前,歌德已经出版了两本影响力极大的杰作:1773年面世 的戏剧《葛兹·封·贝利欣根》(Götz von Berlichingen)和 1774年面世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虽然腓特烈大帝将前者贬低为“对那些 糟糕英国戏剧的可恶模仿”,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因 为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伟大的自由宣言。

  • Katharina_V

    可以作为德 意志人意见代表的是约翰·格奥尔格·祖尔策(Johann Georg Sulzer),此人撰写的非常受欢迎的艺术百科全书初版于 1771年,在这本书中,他给出了如下定义:“‘哥特式’的绰 号经常被用于指代野蛮的美术作品,不过很少能够准确给 出这个说法的含义。它似乎主要用以表示粗陋、缺乏美感 和比例不佳,源于定居在意大利的哥特人拙劣地模仿古代 建筑。”

  • Katharina_V

    第三个转折点是歌德在1770年3月的斯特拉斯堡之 旅,他当时只有21岁,准备前往那里的大学攻读法学。因 此,歌德是在说德语但由法国统治的土地上经历了他的文 化转向。触发转向的是大教堂,它是歌德所见到的第一座 大型哥特式建筑。和大部分受过教育的欧洲人一样,他所 受的教导是把中世纪的建筑视作野蛮的缩影。

  • Katharina_V

    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歌德出场了

  • Katharina_V

    一天早晨……我从梦中醒来,能够想起的全部状况 是:我以为自己是在一座古堡里(对于一颗像我这样 充塞着哥特式故事的脑袋来说,这是个非常自然的 梦),在一个大楼梯最上方的栏杆上看到了一只披着 铠甲的巨手。那天晚上,我坐下来开始写作,一点都 不知道我将写下些什么。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