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4. 郑板桥《墨竹图》:一枝一叶总关情,缕缕清风入人心

034. 郑板桥《墨竹图》:一枝一叶总关情,缕缕清风入人心

00:00
10:01

本期主要画作 


【作品】《墨竹图》
【作者】郑板桥
【年代】清代
【材质】纸本水墨


大家好,我是徐骥,这一期我们来聊聊郑板桥和他的《墨竹图》。


提起郑板桥,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他名叫郑燮,这个“燮”字还挺不好写的。板桥是他的号,大家都习惯叫他“板桥先生”


他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时的举人,乾隆朝中的进士,这就是传说中的学霸!考中进士后,他到范县、潍县当了县令,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他也是“扬州八怪”之一。科普一下,“扬州八怪”是指清代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个艺术家群体,并不是真的只有八个人。这里所说的“怪”,主要指这一群特立独行,革新求变,张扬个性,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的群体。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可见业务能力超强。平日里,他最常画竹子、兰花和石头,其中尤以画竹的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名声最盛,这也让他从“扬州八怪”中C位出道。


大家可能会好奇,郑板桥为什么这么爱画竹呢?他画的竹子,又和其他画家笔下的竹子有什么不同呢?我慢慢给你来讲。



郑板桥  《清风疏竹图》


郑板桥曾写诗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意思是,自己数十年来坚持画竹,日思夜想的都是竹子,可见他对竹子用情很深。


在他看来,小小一根竹子,其中内有乾坤。他把竹子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指画家看到的竹子,“胸中之竹”指画家构思的竹子,而“手中之竹”则指画家笔下的竹子。


画家看到自然之竹的千姿百态,心生感怀,由此形成眼中之竹;之后经由主观的构思和艺术的加工,再融入内在的情思,产生了胸中之竹;最后通过笔墨功夫呈现在纸上,手中之竹就这样诞生。


从眼中,到胸中,最后再到手中之竹,恰好对应了中国画创作从观察到构思再到呈现的完整过程。可见,郑板桥画竹子,从来不是照相机般的照搬竹子,而是借竹子来表明心志、直抒胸臆。


他一生画了很多墨竹,而这幅《墨竹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竹子以秀劲的笔法、淋漓的墨色画出,可以说一气呵成,恣意挥洒。


那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前后呼应、开合有度、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的竹子,瘦劲中显孤高,变化中有妙韵,潇洒中寓自然,别有一番格调和风趣。


值得注意的是,郑板桥非常注重书画结合。一方面,他擅长以书入画。他的书法独具一格,以真隶为主,融合行草风范,兼有绘画笔法,自称“六分半体”。在这幅《墨竹图》中,他自如地用行草的笔意写竹子的神韵。


另一方面,他善于在画中题诗,也懂得灵活处理图画和文字的位置关系,使诗、书、画真正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和诗情画意的艺术欣赏。


在这幅《墨竹图》中,诗、书、画就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画中题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意思是指,在风凄雨沥的夜晚,我在县衙书斋卧床休息,听到外面风吹竹响,想到百姓生活疾苦。虽为小小县令,但百姓的每件小事都挂在心上。



《墨竹图》题诗


为什么郑板桥会从潇潇竹声联想到百姓呼声呢?这还得从他的当官经历说起。据说这幅《墨竹图》是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创作的,有一次他的上司山东巡抚向他索求书画,他便画了这幅图,还题了这首诗。


郑板桥一生当过12年七品官,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是当世的人民好公仆。


乾隆十一年,他调到潍县当县令,可惜天公不作美,天灾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应对灾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向朝廷禀报,请求赈灾;以工代赈,招收饥民当工人并为他们提供食物;请大户为老人、妇女、孩子提供米粥;责令囤积粮食的人将粮食按平常的价格卖给饥民。他自己也省吃俭用,捐出俸禄补贴民众。灾情最严重时,他毅然开仓放粮,抢救了数万百姓的生命。


了解这一背景后,再看《墨竹图》中的画和诗,我们似乎能感受到郑板桥的风格和人品。画中那顶天立地、节节高升的竹子,仿佛是郑板桥的化身;而诗中那关怀百姓、体贴民情的官吏,又俨然是郑板桥的写照。


只可惜一心想着治国安邦、为民谋利的郑板桥,却由于请求赈灾一事得罪了上司,在官场上屡屡不得意,而在目睹官场黑暗之后,他更加心灰意冷。于是,在乾隆十七年,他归隐田居,以卖画为生。


有意思的是,郑板桥卖画,不像其他画家那样掖着藏着非常含蓄,而是大大方方地列出《板桥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还特别声明要现金支付,不许讲价,不许赊账。个性坦荡率真的郑板桥,就这样愉快地成了“中国第一位明码标价的艺术家”


靠着卖画的收入,郑板桥是否过上了优哉游哉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知道他向往的生活是怎样的:“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在飘荡着悠悠墨气、浓浓茶香、潇潇竹声的小天地里,有竹子为邻,有书画为伴,这就是郑板桥向往的写意潇洒人生!


可见,竹子在郑板桥的生活中有多么重要,作为竹子的热粉,一生画竹无数,还写了多首关于竹子的诗。在他笔下,那一片片竹叶仿佛有着自己的个性和表情,那一首首诗篇映射出他的慈悲胸怀和赤子之心。


借由墨竹和题诗,他赞颂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慨叹,讴歌了“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


这也是郑板桥的墨竹图不同于传统、有别于前人的地方。传统的墨竹图往往注重以纯熟笔墨、精湛技艺来表现竹子的真与美,比如宋代画家文同笔下那写实而秀美的竹子,极具观赏性和装饰性。



文同  《墨竹图》


而郑板桥的墨竹图,通过诗、书、画的巧妙结合,彰显了竹子那坚韧不拔、正直不屈、高风亮节、清高通达的气韵,竹子被人格化了,承载着思想性和抒情性。


郑板桥曾写诗说:“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可见他画的竹子在市场上人气高且价格不菲,大概当时的民众也对这些彰显画家个性的竹子很感兴趣。


而在数百年后,收藏这幅《墨竹图》的徐悲鸿先生也欣然题字:“板桥先生为三百年来最卓越中国人之一。其天性仁慈博厚又豪放不羁,即以画竹论亦未逊文与可”。这个文与可就是上述我们所说的文同。他对郑板桥及他画的竹子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无论时代如何演变,郑板桥那笔情纵逸、意蕴丰富的《墨竹图》,依然可以给人带来缕缕清风,让人感到心神舒畅!


今天,我们谈了郑板桥画竹的点滴经历,还介绍了《墨竹图》的创作故事和艺术特色。


感谢你的收听,我是徐骥,一期一画作,咱们下期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梦中看到海

    我觉得很好听

  • 听友195378008

  • 1389691lprj

  • 甜小咖爱人文

  • 改变0502

    这是语文课代表吗?各种中心思想的总结,听着真乏味,还以为在上初中语文课

  • kitny杨建川

    扬卅八怪之一郑板桥

  • 1829689sunb

    郑板桥画竹一技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