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碎片化时代,越需要系统性学习;越是浅尝辄止的时代,越需要深度学习!你好,我是陈华伟。今天,我们的主题是:
学习者如何善用利器?
1. 两种人:「工具癖」 和 「工具恐惧症」
在我身边,有两类朋友,一类呢,是「工具癖」,他们富有所谓的「Geek精神」,不断下载各种软件App,同样功能的软件App下载十几个,不断拿放大镜对比功能的优劣,一心想找出那个最完美的、最好的软件才觉得对得起自己以后使用的投入,不断研究各种操作和功能,乐此不疲,然而他们的「匠人精神」也就仅至于此了,他们的时间都浪费在研究工具上,而没有用工具真正帮助自己提高生产力,发挥创造力,这样只是为了工具而工具,甚至可以说是本末倒置,非常可惜;
简单说,
疏于实践的工具研究,都是工具癖;超出需求的技巧琢磨,就是奇技淫巧。
另一类人,与工具癖截然不同,跑到了另一个极端,我称之为「工具恐惧症」。这类人的特点,就是任何工具都玩不转,从Word到PPT再到Excel,从电脑端的软件到手机端App,不是连软件最基本都功能都玩不起来,就是电脑上的文件总会莫名其妙丢失;他们甚至觉得是电脑在欺负他,就像有一次,我老婆一口咬定她的手机闹铃出问题了,到了设定时间,闹铃就是不响。手机换到我手里,当场验证,设了1分钟的闹钟,响了,震耳欲聋。
这些人,即使买了软件使用的书,甚至付费参加网络课程,依然没有用;带来都只是更深的对电子产品、软件等现代科技的恐惧或者内心的厌恶。然而,越恐惧、越厌恶,这些电子产品和软件越是欺软怕硬,他们总是不断碰到千奇百怪的软件问题。他们不是不知道在这个时代应该使用高效的电子工具,只是由来已久的恐惧或厌恶,拦阻了他们前行。
在工具癖和工具恐惧症两个极端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取得平衡?
工具使用的方法论是什么?
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
2. 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首先,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把大象放冰箱需要几步?
这是一个笑话,大家都知道只要需要三步:
1、打开冰箱门;
2、把大象放进去;
3、把冰箱门关上。
我们现在觉得这个问题很容易,因为我们都知道答案了。我还记得刚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愣了一下,觉得大象那么大,冰箱那么小,要把大象放到冰箱里确实很困难啊。这和我们碰到一个陌生而功能又繁杂的软件一样,感觉好难、无从下手。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快速掌握一个软件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其实只需要三步:
1、梳理工作流程:回归常识;
2、掌握核心操作:逐个击破;
3、Learning by doing: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2.1 第1步 梳理工作流程:回归常识
和大象放冰箱的解决方案一样,把掌握工具这种复杂任务,按照工作流程拆解,就不再那么难了;怎么拆解工作的流程呢?
回归常识。
大象放进冰箱和把啤酒放进冰箱在流程上没有差别,都是打开冰箱门,放入物品,关冰箱门。就像用筷子还是叉子吃饭,在流程上没有区别,也是3步:获取食物→放入口中→工具离开嘴巴。所以,你会用筷子吃饭,换用叉子吃饭会觉得恐惧吗?不会。而好的软件App,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流程,应该也是符合我们原有的认知习惯,符合我们原有解决问题的流程,只是换了一种工具形式而已。
当你了解这个逻辑之后,就会在认知上打破对软件使用的恐惧,加深对软件使用的理解,快速上手一个新的工具软件。一句话总结:
工具的背后,是人的思维方式。
而且,这个逻辑还可以帮助你选择趁手工具。
我们在选择工具时,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标准:
是看这个工具免费还是付费吗?
付费1块还是10块吗?
看哪个更漂亮吗?
看图标的颜色吗?
其实,关键在于设计工具的这个人,他脑子里的思维方式,他是怎么设计一个工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好的软件是符合我们的认知的,它的流程是科学的,是符合我们平时的习惯,容易上手的,同时又是化繁为简,提升我们生产力的。所以,选择工具,不是要选那个用着漂亮图标、风格设计很萌、而且免费的软件,而是取决于这个软件背后的思维方式,软件其中融合的工作流程,是否能有效解决问题。
因此,学习一个新软件的时候,我们可以想想,以往我们用原来的工具、按照原有的习惯,是按照什么流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比如说,我们面对印象笔记这个功能看起来很复杂的软件,我们首先不要来不及观察和思考,立刻马上就一股脑扎入具体的细节操作中去,而是要树立整个流程的大局观,梳理一下以往我们用纸笔做知识管理是怎么个流程。
知识管理的流程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可能都做过剪报或书摘笔记本。那时候,碰到报纸上的一篇文章,会分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剪藏:我们判断这篇文章有价值,需要加到自己的剪报里,我们会用剪刀把这篇文章给剪下来,贴到剪报上;
第二步,整理:我们要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了,我们会边看,边用彩色笔画横线,标注出关键内容。我们还会把自己的一段感悟写到原文旁边,或者把想法写到读书卡片上,贴到剪报上;
第三步,分类:我们把刚刚读完、做了笔记的文章放到相应的笔记本里,笔记本多了还得分类,到了要写作文的时候,就拿出笔记本查阅。平时没事的时候,也经常翻一翻。
同样,我们用印象笔记等笔记软件做知识管理,也是分别对应着这三步:收集、加工整理、建立笔记本体系。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流程也完全一样,只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我们使用的体验有差别。 这种知识管理方法,你小时候肯定做过。我也是,从初中一直到高中,记了好几个笔记本。但是,我现在根本找不到了、更不要谈应用了。对比之下,这种方法在李敖、钱钟书这些人身上,则成了他们的个人标志之一。
李敖分享过他的读书方法,我称之为「心狠手辣、大卸八块」读书法:
凡读书,必然眼到手到。他没法用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就用剪刀美工刀,凡是看到好内容就剪下来,把书大卸八块、五马分尸掉。
然后呢,他用大的资料夹做好分类,标记好关键词。
所以,他不是记忆力强,而是记住关键词,需要的时候就翻资料夹。和我们在印象笔记里的搜索原理一致,效率低一大截子而已。
而钱钟书也是如此:
他凡读书必做摘录,必做笔记,摘出别人的精华,指出别人的谬误,写下自己的心得。
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迭代。
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会忘掉。最后,他一生累积下来的读书卡片,接近10万张。他的《管锥编》就是通过这种读书摘录、写感想做卡片、编撰成册的方法写成的。
所以,我们看到,想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和流程,但是在效果上,牛人和我们普通人就拉开了距离:
历史上的伟人奇人,不是他们知道了我们不知道的方法,而是他们把我们人人都知道的方法,做到人人做不到的程度。这
也是我对工具使用的理念来源:在方法上克制,在理念和行动上极致。
我们生在现在的时代,有了这么好的现代工具,更应该做好自己的知识管理了。我们用印象笔记这类的笔记软件进行知识管理,它的流程和纸笔是完全一致的,分别对应的是:收集、加工整理、放入笔记本体系。当你这么理解工具的时候,你是不是觉的,学习一个全新的工具,其实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其实背后的逻辑、面对的场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你熟悉的;当你这么理解工具以后,看到工具,你就没必要害怕恐慌,需要有人人告诉你点这里点哪里。
知识管理,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做剪报、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和钱钟书的卡片笔记法嘛,只不过现在鸟枪换炮、工具升级了而已。
2.2 第2步 掌握核心操作:20%的核心操作与80%的奇技淫巧
了解工作流程后,下面我们要各个击破,掌握每个流程中的核心操作。
什么叫「核心操作」?
知道「80/20法则」吗?20%的工作内容决定了80%的工作成果。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功能复杂,但其中的核心操作可能只占20%,掌握好这些核心操作,就能解决我们工作生活中80%问题了。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把一个简单的道理做到极致。只要花几分钟,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流程上的关键操作,问题就能更快更好地解决。
什么叫「奇淫巧技」?
80%的时间和精力,换不来20%的效果,甚至只研究工具技巧而不行动,却自鸣得意。而如果我们用80%的时间精力去研究这些核心技能以外的技巧,却换不来20%的效果提升,却为了研究工具而研究工具,这就是「奇技淫巧」了。如果对于非核心流程、非当前需要的工具和技巧,你却花了80%的时间和精力,而对课程中的讲求实效的内容和学习方法视而不见,这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
一个软件的功能往往很复杂,初学者没必要什么都了解,先掌握关键路径上的核心技能,先把软件用起来,让软件能跑起来,能解决实际问题,至于更复杂的功能,完全可以使用软件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是否当前的功能就够用了,还是说还需要更高级的功能;如果真的还需要更高级的功能,等到那时候再开始学习也不晚。
下面我就用知识管理3个流程来讲解,梳理各个流程的核心的技巧。
2.2.1 收集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第一步,收集。
我们平时收集信息的来源都是从两个端口进来的,一个是电脑,还有一个手机。电脑上,如果我们用浏览器看网页,觉得内容特别好,怎么把它放进印象笔记里呢?很简单,只要用一个叫「剪藏」(Web Clipper)的浏览器插件。你每次看到一篇好文章,点一下这个插件logo,一只可爱的小大象,剩下的就不需要你管了,大象自然会把这篇网页非常好的剪藏、同步到你的印象笔记里。比李敖的剪刀好用多了。 李敖的剪刀,只能剪报纸;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还能剪网页、公众号文章。这样,相对于放在收藏夹里,哪怕以后这个网站没有了,这个知乎回答被删掉了,它依然还是安静地留在你的印象笔记里,这是一种电脑端剪藏。
另外,我们看手机的时候越来越多,微信公众号、知乎等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集信息来源。在微信里的剪藏很简单,只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国际版用户关注 MyEvernote )这个公众号,输入账号密码绑定你的账号,之后,你在微信里看到任何喜欢的内容,点一下分享,再选择大象,就能够立刻剪藏到印象笔记了,而且相对于网页剪藏,不会丢失任何图片。
另外,在手机上有系统级的分享功能,只要你手机上安装了印象笔记,你浏览的网页等都可以通过分享按钮,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里。
对比纸质笔记。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读完了以后觉得这本书特别好,想要去收集高质量信息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这本书拿去复印,或者呢我们把整篇文章给摘抄下来,这样才能够为我们以后所用。但有了印象笔记,就特别特别的简单,只需要电脑端或者手机端一点,一键就能把所有的信息都收藏下来。而且能够收藏的不仅仅是文字,图片、录音等多媒体形态的信息都可以收藏,我每次看Youtube视频,都会把网页剪藏,生成一个笔记。这样,视频介绍和链接都有了,我还可以记录感想,这些都是纸质笔记做不到的地方。
另外一个场景,我们每个人肯定都遇到过,就是浏览到好的网站,都是把网址添加到浏览器的收藏夹里,还觉得互联网时代真强大,收藏夹里存了五百多个网站、五百多篇文章,变成了一个网页的收藏夹体系。但是收藏夹里面内容不好搜索,而且只能搜索标题不能搜索全文,打开收藏夹里的链接,结果内容早就被删除了,总之各种各样的情况。所以我的习惯就是,看到有可能被删掉的文章,我第一秒钟就把它剪藏到Evernote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习惯。
2.2.2 加工整理
第二步,加工整理。你可以边读边高光处理,相当于纸笔划线,同时插入卡片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就是读书笔记。
有了高光和卡片,其实它已经是一个可检索的剪报了。就像李敖读书大卸八块的效果。但是,他买所有书都要买两本,为什么要买两本呢?因为书是正反面印刷,剪了正面没反面,剪了反面没正面,所以只能买两本了。
驾驭高质量素材的效率和效果,是文章说服力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比之下,通篇「我以为」「我觉得」,而没有准确的数据、翔实的事例、有说服力的观点强化,这样的文章也好、汇报也好,都是缺乏说服力的。 通过这种方式,高光加卡片,你就能够做出了一个可检索的、不限容量、终身受用的剪报了。
插入链接
做纸质笔记时,经常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另外一本书上有灵感或者我们另外一篇读书笔记上有相关内容,那我们会怎么做呢?可能会写上参考哪年哪版谁谁谁写的某本书第几页,这就是超链接。但是,这个流程非常不方便,我们看到了这本书,再找相应的另外一本书,非常周折,但印象笔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点一下链接,它就直接带着我们跳转到想看的任何一篇笔记、任何一个视频。这时,我们就发现,我们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我们的笔记也不再是一个孤岛,而是和别的东西连接的,形成了一个知识的网络,成为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发掘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
链接有两种,一种是本地链接,是电脑上本地文件或文件夹的本地路径,另一种是网络链接,是一个网址。我常用的场景,是在印象笔记里插入本地思维导图、大纲文件、或者Office文档的链接,实现笔记素材的打通。
插链接的典型场景,就是在使用XMind这样的思维导图软件。导图里面,每一个节点我都只写寥寥几个字,得克制,画思维导图不是写文章。而这个节点里的细节,这个骨架上的血肉,其实存放在印象笔记里。这样的话,加入链接就可以立刻跳转,而且你还可以不断的丰富它、迭代它、完善它,你就有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断成长、演进的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架构了。
2.2.3 笔记本体系
笔记加工整理完了,下一步我们要做什么呢?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笔记散落一桌子,而是要分门别类地放到相应笔记本体系中。
就像李敖用资料夹对自己的书摘做分类一样,我们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体系化、结构化的笔记本体系。你每一篇笔记加工整理完之后你要把它移到相应的笔记本里面去,像收纳一样,物归其位。
在建立笔记本体系的时候,其实只涉及一个操作,就是拖放笔记本去形成笔记本组,你就像文件夹拖放一样,特别的简单。
2.2.4 非常克制的印象笔记操作技巧
当我们按照知识管理流程走一遍下来后,我们就慢慢清楚各个流程环节需要用到哪些关键的操作技能,然后,我们梳理出非常重要的核心操作。
市面上有很多诸如印象笔记不得不知、不为人知的100个技巧,我不知道如果技巧不为人知,那它还有什么用,但总之这类东西就是很火。
但是,我用印象笔记用得比较顺手,从09年1月份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但我非常克制,只要非常克制地掌握五个快捷键,就可以让你的操作流畅地像无影手了。
2.3 第3步 Learning by doing: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我们习惯了 「Learning then doing」:先学,学成了,再做,习惯了「先看书,再实践」的学习方式。很多人遇到一个新软件,往往沿用以往的学习习惯,就想去买教材,或者要找人手把手教,「点这里、点那里」,什么都问老师,觉得得先「学会」了,再去操作软件。但是,这样的学习非常低效,不是上手工具的一个好方式;而且市面上大多数的书和软件教学,往往从什么是菜单栏开始,罗列功能,像软件说明书,而不是以问题为导向;告诉你知识,而不是让你快速上手解决问题。
当我们梳理工作流程、掌握核心操作之后,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Learning by doing」。在真实世界中,按照流程,实际去解决具体问题,就像李敖做读书笔记,像钱钟书做卡片,方法大家都知道,但是实践和思考的强度不同。从实践中学习,要做好8个字:
学以致用:把这些技能实际地用用,比你看再多技巧文章却不动手有用的多;
用以致学:当你操作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候才有目的地去搜索(相信我,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在互联网上都有无数人曾经遇到过,都有现成的答案)、去主动学习。
所以,我们这次训练营也是这么设置的,我们不想教操作层面的东西,点这里,点哪里,市面上有10款知识管理软件,我一个个给你详细对比,放在显微镜下吹毛求疵。你的时间很宝贵,不应该浪费在这里。
学习的道法术器,在学习者这个人身上合而为一。学习之道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论很重要,决定了80%的学习效果;技巧学习的术和软件选择的器,只是帮我们的「道」落地,用20%的精力高效搞定至关重要。很多人爱在空中谈「道」,其实只是空谈的纸上谈兵而已。因此。我们把软件操作的关键路径放到每一课的作业中,让大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些核心操作。
3. 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这节课谈的是学习者如何善用利器。我们使用学习利器的原则,我总结为8个字:
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3.1 善用利器
善用利器,说的是学习者、创造者对工具的使用原则。工具的价值是什么?
首先,工具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克服生物和物理极限,而这种飞跃是使用工具前,人所无法想象的。生理和物理的做工只能是简单的加法积累,工具能实现价值创造的几何级数增长。再比如,按照生理物理能力,人类社会的财富积累是缓慢而痛苦的,参照各大国原始积累过程,要么来自于农民和工人甚至童工每天十五小时的无情剥削,要么来自奴隶贸易的血,要么是矿工的汗。后来的几次工业革命,都是工具的革命,随着工具不断升级,价值创造也越来越脱离生理和物理能力的压榨,能从越来越少的「做工」中产生越来越多的价值,大家才能坐在干干净净的写字楼里,靠敲打键盘创造财富。排斥工具是没道理的。
其次,工具的突破,也是思维方式的飞跃。工具是人造的,但反过来人的思维方式也被当时的工具水平所塑造。比如:用腿走,人的速度比不上大部分动物;但有了马,有了车轮,人就能超越生物的极限;而在发明汽车前,人们只想得到世界上最快的马。人创造工具,但也被工具塑造,能够突破现有工具的塑造需要很大的突破的勇气和强大的意志力。
所以你觉得自己不需要工具,可能是因为自己还处于上一个层级的思维方式。尝试新的工具,可能它会帮你完成一次系统升级。如果当前的生活,有不少无解的死结,说明你需要一次系统升级,你的思维方式需要彻底改变。
苹果在20年前的「Think Different」广告里,列举了历史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大师们。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对着画布就看到了令人窒息的图画;坐在寂静的房间,就能谱出触摸灵魂的乐曲;抬头看星空,就能构想出宇宙空间站,就要去移民到红色的火星上去。苹果,就是为这些创造者,制作工具。
几千年来,人类没有智能手机,没有互联网,也活得好好的。但是,现在,你能想象没有智能手机的生活么,能想像iPhone之前的生活么?Evernote这类知识管理工具,就是知识工作者的智能手机。
这一类工具和利器,有很多。我发现,自己离开了就不行、知识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的工具还包括:
iPhone、Mac电脑、Kindle电子书等硬件,卡片记忆工具Anki、思维导图工具XMind、大纲工具 OmniOutliner或者幕布,云盘工具 Google Drive、Dropbox或者国内的坚果云,照片管理工具 Google Photos,图片素材管理工具 Eagle。
如果你非要按着我,质问我为什么不用某度,为什么只用XMind和Anki,是不是收了苹果的钱,我真的没办法。我的原则,就是只用自己坚信最好的那一个,减少纠结工具技巧的时间浪费;不是为工具而工具,而是打造成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
3.4 克制,极致
认识到工具的价值,想让工具发挥价值,就要做好四个字:克制,极致。
克制,就是在术和器的层面克制,在操作技巧和工具选择层面克制,只关心最核心的、能帮你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几个功能,只用最好地解决问题的产品;
极致,就是在道和法的层面极致,在实践和思考强度、在解决问题上极致。因为克制,才可能极致,
梵高才会毫不纠结,一生只用Moleskine的笔记本,因为,他只把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对向日葵和星空的呈现做到极致;
达芬奇才会不在乎器材,用鸡蛋清调制颜料来作画,因为,他把自己对绘画、科研发明的追求做到极致;
毕加索,才会随手拿起手电筒,就开始用光线作画;因为,他对绘画技艺和艺术本质的追求,早已到了极致。
对比之下,如果你买了Kindle不拿来夜读,读经典大部头,反而花太多时间,整天刷系统,用里面的浏览器上网,除了小部分把捣鼓电子产品当本职工作的Geek和产品经理,其他人这么干真的就只是工具癖了。
所以,在16年印象笔记周年活动上,我给Evernote全球CEO做内部演讲的时候,我不是分享软件技巧和酷炫操作,点这里点那里,不是靠花里胡哨的场景应用,可以干这个,可以干那个,这太不克制了。而是说,我是把如何《用Evernote去升级学习者的大脑》这个主题,实践和思考到极致。
很多人看过韩寒拍的电影《后会无期》,里面讲了一句话挺好,
喜欢就会放肆,爱是克制
4. 总结
这节课我们介绍了,终生学习者的工具方法论:
回归常识,梳理知识管理的工作流程;
掌握核心操作,20%的核心操作带来80%的效果;
Learning by doing:边干边学,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工具的价值,在于放大人的能力,突破生物和物理极限。工具的突破,也是思维方式的突破。记住8个字:善用利器,克制,极致。
如有操作问题,请添加课程班主任新世纪福音战熊(candobearmark5)给予操作指导。
请问老师在哪有实操视频呢?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 回复 @础亮同学qkabcd: 公众号搜索: 小能熊终生学习学院,给客服留言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