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天津卫——天津那些外国人建的中小学(一)

说说天津卫——天津那些外国人建的中小学(一)

00:00
10:46

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清代官僚,从西方的“船坚炮利”,看到西方科技的先进,认为“肄习西学培养人才,实为中国自强之本”,为“自强求富”,开始创办学校。1876年(光绪二年)在天津机器局设电气水雷学堂;1880年设北洋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1885年创办北洋武备学堂,这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陆军军官学校。


1893年创办北洋医学堂;1895年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大营门外创办北洋西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现代高等学校。北洋西学堂分“头等”、“二等”。“二等”学堂是我国近代史上开办最早的新式中学。

由于政治和军事地位的上升,作为通商口岸带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使天津这座近代北方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地位日渐形成。随着西方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入,天津相继出现了一些新式学校。

1860年9月,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为传播宗教文化建立了小书房(后名究真小学),附有仰山小学和女校。该校后随总部由西沽迁至河北冈纬路,中外教师共同任教,校舍由七栋二层小楼组成,砖木结构,木地板,大屋顶。学校大门开在昆纬路上,后来又改到东三经路,冈纬路校门则由小学和女校专用。

1927年天津究真中学运动会

“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由日伪政权接管。后由国民党政权接收,恢复校名并复课,男女合校,校长为李清贤。天津解放后,究真中学校更名为第三十中学。20世纪80年代后迁出,原址现为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学。

法汉学校是一所由法国天主教遣使会天津教区创办,由法国工部局支持的,面向中国学童招生,以教授法文为特色的中学。法汉学校最早由紫竹林教堂创办于其院内,是“一所专为信教的中国子弟开设的学校”,与其对应者为专为法国侨民子女开设的圣路易学堂(1887),因此估计“法汉”开设年份应与圣路易学堂相近。

1891年,应法国驻华公使邀请,法国圣母文学会的6名修士由法国来到天津,当年4月他们接管了圣路易学堂和这所中国子弟学堂。1895年,经法国驻津总领事杜士兰向紫竹林教堂的传教士和圣母会修士建议,为华人子弟学校开设法文课程。“圣母文学会简称圣母会,因其会员在颈项下系一白色方巾,故又称“白脖儿会”。圣母会为天主教不领神职的男修会,会中所有人员都是修士,该修会的宗旨是以兴办教育的方式辅助传教。”

1897年,天津的法国宗教与行政机关上层决定将该学校划归法国工部局属下,并且确定了新的教学规则:考试员必须由法国工部局派员担任。从此,华人子弟学校有了来自法国的教学管理团队--圣母会、由法国工部局授权颁发的文凭和由工部局人员亲自监理的考试制度。校址也迁出紫竹林教堂,移到法国工部局附近(当时的法国工部局在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正式定名“法国学堂”。

法国学堂在天津的成立兼有来自法租界行政部门授予的权威性,又有宗教管理上道德教化的严肃性。它为法国文化在华传播、法语在华推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在华北、京津的法国机关、企业培养一批能通外语、熟悉法国文化的中国人,是极为现实的需求。 1902年改名为工部局学校;1906年,学校迁往初代法国领事馆旧址,位于望海楼以东的院落之中,先是修盖了十余间中国式平房,又在后院为修士们修改了一所小楼。1907年学校改名工部局学校--“法汉学校”,因望海楼旁的校舍已无法承载,又因地势紧凑,不能扩建,学校开始谋划寻求新的校址。1906年1916年迁到和平区西宁道西开教堂旁,改名为法汉学校,与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毗邻,学校教学主楼与教堂外观拥有一致的建筑风格。新校舍的丁字形三层大楼将整个校园分为前后大、小两院,学校前面的小院临独山路,院门即学校的正门;在面向街心的三楼墙壁上横写法语一行:ECOLE.MUNICIPALE FRANCAISE。下有‘法汉学校’四个中文大字。” 法汉学校的毕业证含金量在当时很高,除了得到天津本地法国机关企业的信任,直接参加工作以外;本校毕业生无须考试及预科便可升入上海震旦大学本科就读,其他大学也很多次这样对待该校毕业生,当然也可以直接留学法国。后虽几易其名,但始终隶属法国工部局,由天主教圣母文学会修士掌管。天津解放后,学校几经归并,1952年被市政府接管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天津市有识之士面对民族危机,认识到“彼帮之富强,实由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入手”。提倡教育救国,创办新式学校。1896年,教育救国的最早倡导者严复,创办了天津近代史最早的俄文馆。1900年高凌雯、王世云、林墨青在城西北角稽古书院旧址创办普通学堂(天津三中前身),是天津最早的官立新式中学。1902年,严范孙等开办的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是天津第一个新式小学。天津民立第一小学堂(仓廒街29号),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先生等人,于清光绪二十八(1902)在会文书院旧址筹建的。“仓廒街”位于南开区东北部,在天津老城厢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1904年严修和张伯苓创办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是天津近代创办最早的私立中学;在师范教育方面,1905年创办了天津初级师范学堂等。这些学校、学堂的兴起,开创了天津近代新工教育之先河。

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到辛亥革命期间,是天津近代教育兴旺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天津设立劝学所(后演变为天津县教育局),对兴办新工学堂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天津在这期间,各级专业技术学校有中国近代史上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北洋大学堂、北洋政法学堂、直录高等工艺学堂、北洋医学堂、天津两级师范学堂、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民立初等商业学堂、民立第一艺德学堂等。

据1911年调查统计,天津有中学堂7所、小学堂112所,其它各类学堂24所,蒙养院3所,外国人在津办的学堂6所,总计152所。在校生1274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小学生10588人,占学龄儿童总数的12.59%。此外,这一时期除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外,社会教育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总之,学校的创立,为天津近代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