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商代 青铜纵目面像:我究竟是谁?

045商代 青铜纵目面像:我究竟是谁?

00:00
21:35



福利交流群  

添加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201904,添加时请备注【马未都】,入群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群内还有各类国宝咨询和丰富的社群福利活动,等你来呦!


国宝100,件件精彩!

045商代 青铜纵目面像

开篇 

1929年的春天,四川广汉南兴镇月亮湾,有一名叫燕道诚的农民,在自己家门前不远的地方挖水沟,准备引水灌溉自己的庄稼。挖着挖着,他就发现了400多块玉器!广汉呢,这个位置就在今天的成都市边上,距市区只有24公里。燕道诚当时挖了400多件,挖出来以后呢,悄默声儿的,没敢往家里放,就把这点东西分散埋在自己住房的四周。这时间过去一年了,他看没什么动静,就取出了一点儿送人。后来,这部分东西就慢慢流落到古董市场上。总会有人认知、有人明白,最后就转到了华西大学博物馆。华西大学博物馆,1952年划归四川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再后来就命名“四川大学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 

1934年的春天,华西大学博物馆的美籍教授葛维汉,带着一名馆员,叫林名均,来到广汉考察,顺便挖掘。当时正值抗战,那时候社会不怎么稳定,他前后就挖了10天,但这10天确实也没少挖。挖了有多少呢?挖了有600多件!可见这地儿东西很多。可以说,1934年的这次考古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对三星堆遗址的正式挖掘,距今已经有85年了。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的考古人员继续探索。四川考古学的奠基人、四川大学教授冯汉骥多次到三星堆勘察,他听说民国时期有燕道诚这件事,考古队员就有人主动去找燕道诚老人。几次沟通后,有了信任,老人就说呢,我这儿还有一批呢。于是,就把那些藏着的,又挖了出来捐给了他们。


这事儿很快就过去了10年。到60年代以后呢,这个地方经常挖掘出很多东西,冯汉骥就预言说:“这一带遗址如此地密集,很可能是古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这么说,这地方有可能是个都城。这就是凭借他的直觉判断的,那么后来的事儿呢,确实印证了他这个说法。


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了,三星堆开始大规模挖掘。四川考古界认定三星堆是一个重要的遗址,所以就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三星堆”文化。1982年到1984年,考古队在三星堆一带找到了大量的文化堆积层,探明遗址的面积大约有四平方公里。四平方公里是很大的一块面积。


“三星堆”这个名字呢,本身特别有文学意向。三星堆,其实就是那个地方有三个土堆,在它的北面有个月亮形、比较高的台地,所以当地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有了“三星伴月”的说法。这个名字不是个新名字,至少在清代就出现了,清代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叫“三星伴月堆”。你听着就特别玄幻浪漫,现在反而不这么叫了,就直接叫“三星村”。


中国文化遗址的名字很多听着就很有文化。三星堆,听着就很神秘吧?你看仰韶文化,听着也很神秘,“仰”是仰望,“韶”本身是音乐,所以听着就特别有意思。


湖北、湖南的文化遗址也特别喜欢用堆、墩这样的字,比如我们知道的“马王堆”、曾侯乙墓的“擂鼓墩”等等。其实这些“堆”就是个土包,鼓起来一块。古字也可能堆、墩不分。

(擂鼓墩曾侯乙墓挖掘现场老照片)


三星堆遗址代表的祭祀文化 

事情很快就到了1986年的夏天,这个三星堆就一下子变得不得了了,前后挖出来两个大祭祀坑。我们原来讲过窖藏,讲过墓葬、墓出,也讲过遗址。三星堆算遗址,遗址有很多种,我们今天发现比较多的是工作遗址,比如陶瓷的窑口、皇家的御窑厂,这些都属于工作遗址;还有就是生活遗址,这个呢,是祭祀遗址。


那我们人为什么要祭祀呢?


最早是因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崇拜,希望祖先的灵魂在上天能够保佑自己。人死后有没有灵魂呢?这是一个无法说清的问题,就如同问:世间有没有鬼?有一回我讲课,就做了个测试,我就问你们谁相信有鬼,请举手。结果居然有一半人都相信有鬼。但按照我们科学的说法,这世上没有鬼。


那有没有灵魂呢?我看国外有个记录片,它说人快死的时候,把他放在一个精密的仪器上,这人在死的一瞬间,心电图成直线的时候,莫名其妙少了100克,他们认为这就是灵魂。而且呢,据说濒死的人都不害怕死,很多濒死的人被救回来说那会儿特别地美妙,并不害怕。人害怕死,都是因为你离死还有一大段距离呢,所以才害怕。


在古代,人们对天象不能认知,对日月流星不能认知。不知是怎么回事儿,所以就对它有敬畏。对气候的变化,比如风霜雨雪;对地震,都没有认知,它对自然就产生崇拜。更多的崇拜还来自于祖先崇拜,祈祷各种心愿,所以古人就要祭祀。


祭祀主要是满足那个时代人精神上的需求。而这个需求,远比物质更加重要。


我们的历史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和近代五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延续的、发展的,比如你看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等,这些都是祭祀的场所,是我们祖先精神上的追求。那我们回过头看三星堆,那是上古时代的精神追求。通过现在的遗迹,我们能够想象当时场面的隆重,甚至比我们后来的祭祀还要隆重,你看出土的文物嘛!

(喇叭座顶尊跪坐人像——三星堆遗址出土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造型奇特的青铜纵目面像 

三星堆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件青铜纵目面像,现藏三星堆博物馆。二号祭祀坑出的这件文物巨大,有多大呢?宽有138厘米,138厘米基本上就是我现在伸开两臂的距离;高有64厘米,它仅是一个面像,就有64厘米高。

(商代 045商代 青铜纵目面像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这种青铜面像,过去统称青铜面具。面具,如果从准确的字义上讲,是应该能够带在脸上的,所以现在很多专业书上,把这种青铜面具改称为青铜面像,因为它不直接带在脸上嘛。这个面像,嘴巴宽,耳朵大,耳朵向斜上方伸展,极为夸张。额头中间有一方孔,这方孔上面应该是有镶嵌物的,现在可惜没了。


这个面像最为奇特的是什么呢?是两个眼睛呈柱状,向外突出。那它突出有多少呢?拿尺寸一量,大概有16公分。16公分基本上就是我们手里握着的望远镜的长度。它的眼睛和耳朵,跟我们常说的千里眼、顺风耳极为贴近。另外还有两具,跟这个很像,但没有这么大尺寸。这个造型查遍了全世界的资料,只此一份,独一无二。

(商代 铜人头像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青铜纵目面像的原型谜团 

我看到这件文物呢,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儿了。当时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就是今天的国家博物馆。三星堆文物头一次进京展览,那回我跟着很多中国的顶级文物专家到达现场,比如傅大卣先生、程长新先生,他们都到场了。现在这些先生都作古了。


原型一:抽象解释——千里眼、顺风耳


那些老先生都说这东西没法解释。看的时候,老先生的态度呢,都说如果不是正式出土挖掘的,谁都会觉得这事是胡来,就不可能有这么个东西,它跟我们已知的青铜文化几乎没有关联。我们知道的青铜文化呢,找不到跟它类似或相近的东西,实在是没有。但是在仔细看的时候,傅大卣先生就说,器物的细部纹饰和同时期的青铜纹饰还能找到对应的,比如像大立人像身上的龙纹、回形纹,铜尊上的云雷纹、夔龙纹等等,这些都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纹饰很接近。


我记得当时很多专家边看边讨论,说这不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嘛!千里眼、顺风耳怎么表现呢?古人认为眼睛越突出来,看得就越远。我们现在科学上知道,眼睛越突出来,看得就越近,近视眼就这么形成的,所以,近视眼的眼睛就有点向外突。这扇风耳呢,拢音,听得远。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用形象来解释抽象的意义,千里眼、顺风耳是很抽象的,所以它必须用形象的方法去解释,就造就出这么一个外型极为夸张的面像。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呢?我们也不清楚。


原型二:形象解释——蜀王蚕丛


学术界的学者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觉得他跟第一代蜀王蚕丛有关。一说蚕丛,我们第一次被普及就是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说得对啊,他还真不是瞎猜的。写的这事儿,跟咱们考证的差不太多。关于这个蚕丛呢,《蜀王本纪》中就有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李白说蚕丛与鱼凫呢,实际上就是从这来的。


蚕丛又叫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这么看,蜀国养蚕还是有传统的。蚕丛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养蚕的专家。最早居住在岷山的石室,后来率部落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养蚕。日子一过好了,夏桀派将军扁来攻打蚕丛,蚕丛就送美女给夏桀,夏桀被美女一迷惑就不打了,搁谁都一样。


这就是个传说,这事儿不知真假。但我们真有俗语可以验证这事!过去有句老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关。为什么少不入川呢?就是四川美女太多了,不仅美,还有手腕,一去就没了斗志了。你们说少不入川,是不是与夏桀的故事多少有点关联呢?


蚕丛率部一路迁徙,一路风餐露宿,来到广汉三星堆这个地方。原来三星堆这个地方已经有了部落,但是没有他强大啊,蚕丛氏就把他吞并和同化了。说这次迁徙有没有证据呢?有证据。什么证据呢?就是蚕丛从岷江向南迁入成都平原的路线,《蜀中名胜记》就先后记载了有蚕崖关、蚕崖石、蚕崖市,就在汶川、都江堰境内,他走过一路就留下了一路的名字,所以说历史上还真有这么回事。


我们再回到这个面像上。这个面像上有个特点,它有个横向肌,在眼睛下面。你们看那些面像上,都有这个横向肌。这个横向肌我当时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所有人都说面相怎么这样?


我们过去认为,脸上有横肉的人都是比较野的人。中国人的面像都是比较平滑的,不塑造起伏,比如你去看兵马俑、汉俑,你去看辽代出土的面具,脸部都是平滑的,都没有这条肌肉的表现,而这组面像不论大小,都有横向肌。当时就有人说:今天四川的山民,你注意看他脸上还有这道肌。这道横向肌的塑造是有本的,这都是我当年在专家讨论的时候蹭听的。所以从这点上讲,这个形象很清晰地来自于四川古蜀国的山民。


蚕丛从深山里下来到了平原,因为有了养蚕这个技术,很快就发迹了,变得比较富裕。富裕了就要追求精神生活,祭祀就显得更加隆重。这两个祭祀坑出土了文物800多件,净是大件的。最大的青铜树将近4米——3.95米高;青铜立人2.62米,今天全世界长得最高的人也没这个高度。这些都是中国有案可查最大的青铜器,这么大的稀世珍宝,它不可能是私人拥有的,一看就是国家宗庙行为。但这些器物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这么多大型器物都被砸坏、焚烧,按一定顺序扔进祭祀坑,这是为什么呢?

1号大型铜神树——三星堆遗址出土 现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祭祀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映照 

现在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这是祭祀坑,因为两个坑朝向一致,东西摆放有序,那么非常可能就是经过一次祭祀活动遗留下来的遗存。


今天,我们去祭祀的时候要干吗?要烧纸,这个就是残留的文化痕迹。今天你去祭祀先人的时候,至少也要点支香,也是要见了火的。尽管我们今天提倡文明扫墓,不允许乱烧,怕引起山火,但墓地都有一个专门的焚烧区,到那里点燃你想烧的祭物。中国人觉得只有烧了它,才能把它带给古人。


我们推测这种点火烧是个很正常的事。《礼记》中也有记载,说:“天子适于四方,先柴燎祭。”因为烧火的时候,会有烟气和味道,这个会被天神闻到。至于青铜器为什么要砸碎呢?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有的墓葬里出土的东西都有缺损,就是要成心碰个口,是为了给死人用。为什么要砸碎呢?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并不清楚。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个事儿,就是出殡,尤其在农村出殡,前面的长子一定要摔盆,这就是个文化痕迹。摔盆,据说是摔得越碎越好。我就碰见过一个事,有一个人,他爹死了,这儿子摔盆的时候腿一软,这盆就坐地上了,没有摔碎,所有人都认为这事不吉利。所以我们今天摔盆的时候一定要把它摔碎,这就是那个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它跟烧物的道理相通,都是以毁物为祭。你们觉得这事有道理吗?


那祭祀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真的不是很清楚,可以去猜测一下。一般而言,过去的祭祀,一个是过去式,重要人物的去世,怀念重要人物,祭祀祖先等等;一个是未来式,祈求未来,比如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要打仗了出征了,祈求胜利。这两个都是未知的世界,用祭祀的方法去祈祷。


马爷说 

我们今天看到这个面像的时候,对古人内心所想,能够猜测三星堆祭祀坑的古蜀人的这个意图呢,可能知道的百不足一二。我们只能按照我们自己已知的、已掌握的知识做出一点点推测,实际上当时的古蜀人怎么想的,不仅我们现在不知道,我们未来也可能永远不知道,这就是文化。文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随时死亡,你让一种文化现象永不消亡,是做不到的。新的文化一生成,旧的文化就会死亡,这也正是文化的魅力。


国宝情未了,下集听分晓。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平生最薄封侯愿

    国宝情未了。打卡来啦。听听马爷讲课,烦躁的心必能淡定下来,什么原因啊?求解

    超级制作 回复 @平生最薄封侯愿: 马爷的魅力

  • 冬藏六六顺

    地道成都人,从小学开始,春游学校就特喜欢组织去三星堆。年龄小的时候,总是害怕进馆里参观,觉得它们都是怪物,加上小朋友们之间的奇思妙想,感觉特神秘!年龄大了,读历史了,了解了,觉得它们特萌!

    超级制作 回复 @冬藏六六顺: 萌文物

  • 宁静致远_eny

    去过三星堆,感觉第一是震撼!第二是神秘,第三是很多疑团待解。在上海看了良渚文化,在四川看三星堆,感觉尽管这些地方当时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们也很早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文明。

    绵绵_hz 回复 @宁静致远_eny: 良渚文化在杭州呀

  • 1368230fhnl

    马老师,再来一百件吧!

  • zzghuzi

    马爷的收藏课全都听过,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实在是难得的知识宝库。

    超级制作 回复 @zzghuzi:

  • 听友224413930

    三星堆和我们国人没关系

  • 火凤凰ZF

    一直没详细了解过这件的尺寸,听着“面具”就以为是脸大小呢

  • 爱读故事的菠萝哥哥

    挖到宝的全是农民?

    YING想要养只布偶猫 回复 @爱读故事的菠萝哥哥: 只有农民才会挖地呀

  • KellyGrayson

    说摔碗,又想起于老师家的三间北房了

  • 锦城清兰

    马爷早!蜀地的独特文化,千古谜团仍待挖掘…

    超级制作 回复 @锦城清兰: 等待揭秘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