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有了梦想,怎么活都是有灵魂的。——《爆裂鼓手》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
这句话,特别适用于《爆裂鼓手》这部电影。
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个魔鬼老师和一个疯狂学生的故事。
19岁的少年安德鲁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
有天晚上他在学校练习时被老师弗莱彻相中,进而加入正规乐队。
但过度的投入,让安德鲁失去了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
一个走火入魔,一个喜怒无常,师徒俩用极限来磨淬才华,用血汗来激发潜能。
这是,只属于艺术人生的不疯魔不成活。
也许,不偏执、不疯狂,也就永远成不了天才。
有梦想的人,会永远年轻
你愿意做一个身无分文34岁就酗酒而死的人,还是做一个健康富有活到90岁的人?
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
但,安德鲁没有。
因为他不属于大部分人,他是疯狂的偏执的追梦人。
只要能成为别人在饭桌上的谈资,只要能被人长久地记住,哪怕34岁就去死,他也心甘情愿。
安德鲁是孤独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他的家人与音乐,没有一点关系;
所有亲人,对他的音乐梦不是嘲讽就是无视;
他们宁肯谈论其他孩子的橄榄球赛,也不屑过问他的音乐野心。
自始至终,安德鲁只是一个人,也只能一个人,来坚守自己的梦想。用一种坚决去对抗庸常,对抗全世界。
就算最后失败了,也好过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敢做。
董婧在《奇葩说》中讲到,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为了心中的艺术梦想,疯狂地去做,哪怕遍体鳞伤,哪怕全世界都在阻挡。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男主克兰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说了我非画不可,由不了自己。
落水的人不管泳技好坏都要游,不游出来就会淹死。
我们会发现,追梦的人都有一个共性,他们的内心似乎有某种剧烈的力量在挣扎,似乎有某种无比强大的力量,让他们难以自拔。
所以,克兰德必须要画画;
所以,安德鲁必须要打鼓。
法国女作家西蒙·娜薇依说:
“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就像,对梦想的渴望也会实现梦想。
而追梦的人,会永远年轻,永远在路上。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说到: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爆裂鼓手》中的安德鲁,就走上了一条孤独到底的路。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是他认为最值得的路。
他不惜跟家人吵架,跟女朋友分手,也要选择这条路。
当他花在音乐上的时间与陪女朋友的时间产生冲突时,他选择把这段刚刚开始的感情,决绝结束进程。
安德鲁说:
“我会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练鼓时间越来越多,能陪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而当我陪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练鼓,爵士跟乐谱,所以你迟早也会讨厌我。
之后你就会抱怨我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你,因为你会越来越没安全感。
而且你一开始说少打点鼓,我就会开始厌烦你,再然后只能彼此憎恶,那就不好看了。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分手吧,因为我想更优秀。”
因为,我想更优秀。因为我现在还不够优秀,我不允许自己享乐,哪怕是恋爱。
女朋友问他,难道你还不优秀么?
他说,我想成为最好的。
可能,天才的世界本身就是纯粹的吧,当他们心怀梦想的时候,外界的一切都不能阻挠他。
他们,没有世俗的牵绊,没有情感的纠葛,有的只是梦想,是停不下来的击鼓声。
在大多数平凡如你我的普通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太单调、太乏味、太孤独了,可是,他们却甘之如饴。
卓越和平凡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伟大和卓越之间却似乎隔着千山万水。
想成为伟大的人,先要学会忍受孤独,并与孤独共处。
在无数个日夜里,默默地练习,一遍又一遍。用对“最伟大”的执着,来对抗着孤独。
不逼自己一把
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Angelababy送走嘉宾吕思清后,她问大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
“对,被逼着。”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这时候,字幕出现一行字: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我在想,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只要有人逼我们一把。
就像《爆裂鼓手》里的魔鬼导师弗莱彻,用极端的、变态的、残酷的方式来一次次挑战安德鲁的极限。
在他看来:英语里再没有哪个词比“干得不错”更害人的了。
他要寻找的,是一匹永远不会被小小的满足压倒的千里马。
是极致的天才,是疯狂的艺术家。
如果我们以这个角度来考虑,魔鬼师徒间的种种相爱相杀,反而更容易理解。
因为,这是天才的必经之路。
朗朗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中,提到父亲的教育方式。
起先,我晚饭后练琴会到七点,后来延到八点,后来又到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
公寓楼的墙壁很薄,四周的的邻居,甚至隔壁门楼的邻居,开始抱怨了!
“吵死人了!”
“你再不停下来,我要打断你的手!”
父亲平静地回答:
“我会叫警察!别理他们,继续练琴!”
多年后,已成为全球著名钢琴家的朗朗,再被问起对这段过去岁月的感受时,他表示:
那是一段残酷的岁月,但如果没有父亲的那种逼迫,也许就没有今天的自己。
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其实没有人会阻碍你走向伟大,除了那个不愿突破极限,觉得自己还不错的你。
有了偏执,便有了天才
在平庸的时代,有了偏执便有了天才。
魔鬼导师弗莱彻是一个极度偏执的完美主义者,他不允许自己的乐队犯一丁点小错误。
19岁少年安德鲁是一个极度偏执的追梦者,他不允许自己在乐队的核心位置被任何人取代。
两个偏执的人合作,注定演出会是一场很燃很酷很炸的疯狂之作。
《爆裂鼓手》的结尾,安德鲁满心欢喜地准备演奏,却发现弗莱彻故意捉弄他,没有给他正确的曲谱。
他只能乱打一通,羞愧地走下台,在拥抱自己的老爸后,他再次上台。
他没有屈服,也没有被打败,他在舞台上展示了自己曾经拼命练习的一段鼓技。
这时的他,俨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核心鼓手”。
在偏执狂的世界里,唯有音乐是他们的全部。
也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无法理解这些偏执狂的内心,也无法懂得这种天才背后的孤独和骄傲。
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梦想的力量,往往完美的梦想,就是偏执到极致。
be the greatest,or nothing。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没错,要么孤独,要么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