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1:郑开 | 讲故事的圣手

庄子1:郑开 | 讲故事的圣手

00:00
15:55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北京大学的郑开。《庄子》这本书是不朽的古代经典,与其它经典稍微有点儿不同的是,它既是无与伦比的文学经典,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子书”,也是无比深邃的哲学经典。千百年来,《庄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阅读兴趣,也是无数人的精神寄托。

 

今天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庄子》这本书、庄子这个人。


《庄子》这本书,与战国中期的哲学家庄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庄周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庄子”。请注意我没有说《庄子》这本书是“庄子”这个人写的,因为《庄子》这本书,用我们今天学术界通行的说法讲,是“道家庄子学派的作品集”。


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最早形成的部分、或者最为精彩深刻的部分,也许出自“庄子”这个人的手笔。《庄子》包括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有的人认为“内篇”出于庄子之手,而外篇、杂篇则是庄子学生的著作。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附和的人也很多,但终究不够确凿。


苏东坡认为《庄子》外篇、杂篇里面有几篇文章属于“伪作”,不过这几篇文章却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里都出现了,提到“庄子”著作时,《史记》列举的几个篇目,都不是“内篇”里的。


《庄子》这本书,篇幅大约六、七万字,在流传于现在的早期典籍中称得上鸿篇巨制了。儒家传承的著作“四书五经”,除了《春秋传》和《周礼》篇幅较《庄子》稍长一点以外,其它著作都比不了《庄子》。


更重要的是,《庄子》这本书,第一眼看上去就惊艳绝伦,深入了解后更觉深不可测。我相信,这是任何时代阅读《庄子》都会有的深切感受。这本书最具开放性、最能突破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最能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思想共鸣。


然而,从古至今,大多数喜欢读《庄子》的人总是懊恼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庄子》,把握不了玄之又玄的庄子思想。这使得庄子这个人、《庄子》这本书成为了一个“谜”——谜一样的“庄子”,包括扑朔迷离的庄子生平、仿佛迷魂阵一般的庄子文本。


《诗经》里有“诗无达诂”这句话,意思是说对经典诗句的理解永远没有止境;喜爱莎士比亚的人大多能够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明每一个读者理解的莎士比亚都是不一样的。这两句话尤其适用于《庄子》。


由此可见,《庄子》这本书说不尽的特点,这是因为它的深邃复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要想理解它没那么容易。我们现代人,即便是有了超过了两千年的历史纵深,有了古人没有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知识,却不见得更好地理解庄子。原因很简单,要想理解庄子也必须超过庄子,犹如要想理解康德必须超过康德。超过康德、超过庄子,谈何容易!

 

那让我们无法超越的庄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司马迁《史记》记载了非常简略的庄子“传记”,使两千多年之后的我们能够多少了解一点儿庄子这个人。


庄子故里是在宋国一个叫“蒙”的地方(很可能位于现今河南商丘境内),曾任当地的“漆园吏”,也就是管理漆园的小官儿(河南商丘现今没有“漆园”的遗迹,古代有没有,还不清楚)。


他生活于战国中期,大概比孟子稍稍晚一些。提到战国中期,你我都清楚,那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危机时代: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礼乐崩坏”,用庄子的话说是“古之道术为天下裂”。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思想史也遵循乱世出英雄的历史规律。


简单的说,庄子生活的年代——战国中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形成了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传统的、另一种伟大的哲学传统。因为儒家思想被塑造为“孔孟之道”,道家哲学也形成了“老庄之学”。


有趣的是,《史记》里司马迁并没有过多描述庄子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等等,惜字如金的他却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庄子拒金钱地位于千里之外的故事:


有个君王听说庄子很有本事,就派使者带着现金和礼物,去拜访庄子,聘请他做宰相。庄子却笑着说:君王送来的金钱、许诺的地位,足以使我富贵,但是您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猪吗?它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祭祀之时置身于太庙;但把它放到案板上宰割的时候,再想回到自由之身已不可得。请您赶快回去吧,我不想听您啰嗦。我宁愿“游戏污渎之中自快”,而不愿为王侯所用。

 

这段话取材于《庄子》,本来是一则寓故事不见得就是真实的史实。司马迀为什么把“寓言故事”作为史料载入《史记》


古代中国的历史意识觉醒的很早,司马迁不会不知道历史和故事之间的界限,他曾经特别指出“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对流传甚广的黄帝故事抱有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所以,以司马迁严谨的历史笔法看,他的“庄子传记”有点儿打破惯例。但我倒是觉得,司马迁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写法蕴含着深意。


就是说,在司马迁看来,这个故事能够表明庄周这个历史人物的某些特点,事实上它的确是庄子的思想旨趣和精神气质的写照,尽管司马迁很清楚它只是“空语无事实”的“寓言”而已。


对于一个以哲学思考和精神境界留名史册的哲人而言,这段不是史料的“史料”恰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超脱于名利富贵的、活生生的庄子!对于生活在大时代边缘希冀自由、痛苦思考的庄子来说,姓氏籍贯、世事浮沉、个人遭际等等可能没那么重要。


对于一个哲人来说,思想动机才是更加关键、更加重要的东西。庄子也许很穷困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这些政治社会之际遇与他的哲学思考并没有必然联系。换句话说,庄子的生活也许平平淡淡,晦暗无光,但平庸生活却不能遮掩他思想的光辉。


可见,司马迁选取这样一个故事写入庄子的“传记”,用意颇深:体现了他非凡“史识”,他一定希望通过这种“不是史料的史料”捕捉并且传达庄子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特质。


我本人所读过的传记中,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自传《梦、回忆和思考》就很有特点,里面几乎没有提到什么家世、受教育经历、感情经历之类的,似乎作者只是一个渡过波澜不惊一生的宅男而已。但这本书里却很详细的记叙了他的内心、精神的发展过程,让人看得神魂颠倒。你说这本自传是不是也在提示我们,应该从内在精神层面来把握庄子呢?


实际上,我们的确更应该从内在层面把握庄子的思想、感受他的精神气质,这也许就是司马迁以传奇的写法写庄子传记的原因,因为这是最确当、最有意义的方式。

 

夸了这么半天,那《庄子》这本书、庄子这个人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呢


苏东坡曾经感叹说:我曾经有某种微妙的内心感受却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等到读过《庄子》,才知道庄子先得我心,把我欲说还休的东西表达出来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哲人圣贤几乎都有同感;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各种人,往往也能在读《庄子》时引发深切的共鸣。


欧洲汉学家施舟人曾对我说:“我们都是庄子迷”,我相信这不是一句客套话,因为他花了很多心血和时间重新翻译了《庄子》。那么,《庄子》这本书何以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的“庄子谜”?


当然还是因为《庄子》的精彩内容。这本书里包括200余篇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故事,不仅有无可比拟的文学价值,同时还具有非凡的哲学洞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庄子乃名副其实的“故事大王”——讲故事的圣手。我挑选其中两个故事分享给你。


 “庄周梦蝶”的故事你肯定耳熟能详。大概就是庄子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幻化为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在林间花丛上下翻飞,自由自在,这个时候蝴蝶显然不是庄子,也不晓得庄子的存在。


然而,梦醒时分的庄子感到很疑惑,我分明还是庄子嘛,那只蝴蝶是怎么回事?它和我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这个故事活色生香,耐人寻味。也许你很熟悉,但是其中隐含的思想却不容易猜透。


庄子在结尾点出的“物化”,就是这个故事要提示我们的重要思想:庄周在借这个故事强调,我们应该打破和消除人与物之间的隔阂,人与物是平等没有分别的,“物化”这个概念其实包含了庄子与他人之间,甚至是天与人之间一种关系的深刻理解,说白了就是“天人合一”,庄子是“和谐观念”的推进者。

 

还有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算得上古代散文创作不可逾越的神来之笔。


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把一头牛肢解的过程。有趣的是,庄子笔下的庖丁把一场杀戮变成了艺术创作——像极了音乐舞蹈的演出。更有意味的是,庄子借庖丁之口道出了他之所以神乎其技原因——“技进乎道”,也就是说,社会地位卑贱的庖丁以其出神入化的技艺,展现和体现了什么是“道”。


那么作为被宰割对象的“牛”呢,却在被肢解后像泥土一样散落在地上,都这样了,牛竟然还悠悠的不知道自己要死了,简直令人拍案惊奇!这个故事描写的技艺和效果,也许是夸张的。


但它通过庖丁解牛之技艺提示出来的实践智慧却是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借此告诉我们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而庖丁的“手”与“刀”、“刀与牛”之间的关系又深刻启发了古代的艺术创作,因为心手相应、笔墨相合,一直都是艺术家们难以企及的一种境界。


由此可见,庄子讲述的故事,仿佛来自星辰之外的想象力,同时具有鞭辟入里的感染力以及无穷无尽的思想启发性,堪称无与伦比!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庄子,他善于以瑰丽灵动、汪洋恣肆的文字表达空灵深䆳的哲学思考,他有一种超逸出尘、天马行空的精神境界;《庄子》一书也早已成为历代哲人、诗人和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期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迷你_3a

    https://xima.tv/1_7UWFNL?_sonic=0

  • 迷你_3a

    https://xima.tv/1_xp0K1vj?_sonic=0

  • 1735387dokw

    有了一定阅历的人会渐渐喜欢上庄子

  • 爱恨已成往事

    孔子对于战国有发言权吗

  • 老黄0771

    老师的文稿很棒!

  • 子远文水

    我以前是把《庄子》当作普通寓言小说来读,读着读着才发现愈读而愈不知其所穷

  • 风起欲雨之

    老师,庄子之学大多是被历代文人,在仕途中不如意才去深入了解,太平盛世了解老庄之学人少矣,像魏晋南北这样动荡时代,老庄之学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

  • 亮子老李

    谢谢,个人也挺喜欢庄子这本书,希望老师能多讲些庄子。

  • 伯敬

    老师好呀!喜欢

  • hzp纸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