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第一章 沟通(3)

005第一章 沟通(3)

00:00
26:13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那时,欧洲仍处于世界舞台的边缘。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此时的欧洲,无论是经济、科学,还是政治、文化,都已将世界其他地区甩在后面。
这是启蒙和理性的时代,也是信仰与情感的时代,是进步的时代,充满希望,也是停滞的时代,揭示着种种成就的虚幻。为着荣耀,王公贵族通过战争、建筑、文化彰显权力;而借着新出现的公共领域,人民在咖啡馆、俱乐部、报章杂志乃至革命的动荡中发声。旧制度与新制度、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辩证交锋,在喧哗与骚动、变革和扩张中,欧洲一步步远离中世纪,走向现代世界权力的中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DorianMusic

    怎么都不能从中信主页去找转籍?!!

  • Katharina_V

    这种前瞻性推断也许不太实际,但水道与强权政治间 的相互作用还有更具体的案例。例如,腓特烈大帝清楚地 意识到,1740年吞并西里西亚也让他控制了奥得河,由此 掌握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战略主导权。波兰在1772年第一 次遭到瓜分,其中相当引人注目的是普鲁士借此控制了维 斯瓦河下游地区。腓特烈大帝在《从胡贝图斯堡和约到瓜 分波兰的回忆录》( Memoirs from the Peace of Hubertusburg to the Partition of Poland)一书中满意地写 道,新近攫取的土地令他能够控制波兰的粮食贸易,因 此“普鲁士这个国家不会再害怕短缺和饥荒了”。

  • Katharina_V

    第二条运河计划从塞哥维亚( Segovia ) 通往比斯开 (Biscay)湾,这条运河的建设在同一时期取得良好进 展,但法国革命战争导致它陷入停顿。

  • Katharina_V

    1770年,西班牙开 始修筑从图德拉(Tudela)通往萨拉戈萨(Zaragoza)的 大运河,它避开了埃布罗河(Ebro)无法通航的河段,打 通了纳瓦拉(Navarre)及北部地区与地中海的联系。除此 之外,这条长85千米的运河还号称拥有一条长达1.6千米的 渡槽,让运河从哈隆河(Jalón)河谷上方高高跃过。即便 是吹毛求疵的约瑟夫·汤森也对他于1786年在萨拉戈萨看到 的工程进展印象深刻。汤森表示,没有什么比3 000名士兵 和农民建造的水闸和码头更完美了,不过他还是酸酸地补 充说,由于英国运河更窄、更浅,英国人可以用便宜得 多、有效率得多的方式完成同样的工作,“但这样可鄙的 运河配不上西班牙人的雄心,也不符合他的宏伟想法”。

  • Katharina_V

    在欧洲,还有三个大工程值得一提。丹麦于1777年启 动横穿北海—波罗的海地峡的运河工程,它的成果最为丰 硕。这条通道利用了伦茨堡(Rendsburg)下游河道均可 通航的艾德河(Eider)和一条通往基尔(Kiel)的运河, 最终于1785年完工。丹麦宣称将这条新航道开放给“欧洲 所有国家”。在运营的第一年,共有453艘船通过运河,到 1789年便增加到1 072艘。另外两个重大项目由西班牙完 成,这进一步证明了当地经济的活力。

  • Katharina_V

    河流同样存在局限性,最严重的问题是它们无法根据 人类不断变化的需要改变流动方向,这只能由运河完成。 英国的“运河时代”比荷兰“运河热”晚了一个世纪。典型的 是布里奇沃特(Bridgewater)公爵修建的运河,这条运河 于1761 年开通, 其目的在于从公爵位于沃斯利 (Worsley)的矿山将煤炭运往正在迅速发展的曼彻斯 特。它广为人知的成功促成了许多类似项目。布里奇沃特 的工程师詹姆斯·布林德利(James Brindley)制订了一个 宏伟的计划,他打算修筑将默西河与特伦特河(Trent)在 怀尔登(Wilden)的渡口连接起来的“大干线”(Grand Trunk),从而贯通英格兰的西海岸和东海岸。

  • Katharina_V

    相比之下,大不列颠的运河建设速度赶不上法国、荷 兰甚至普鲁士,部分原因在于它有可以替代人工水道的自 然水道。英国拥有绵长的海岸线,沿海运输吨位在17世纪 增长了2/3。通过建造水闸、疏浚河道和清除障碍物,河 流通航长度也增加了,从1660年的大约1 120千米增加到 1700年的1 440千米,18世纪20年代又达到1 760千米,换 句话说,在仅仅半个多世纪里就几乎增长了60%。到了 1650 年, 泰晤士河上的大量驳船可以远抵牛津 (Oxford),一代人之后,威尔士浦(Welshpool)下游的 塞文河均可通航。然而,海运和河运也不无问题。

  • Katharina_V

    选帝侯不仅亲自为这一工程提 供资金,还为柏林的起重机、码头和其他辅助设备掏了腰 包。米尔罗塞(Müllroser)运河让柏林开始主导德意志东 北部的经济, 一位历史学家[ 金特· 福格勒( Günther Vogler)]盛赞这是“德意志诸侯在经济学领域的第一桩伟 大事迹”。大选帝侯的儿子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一世 (Frederick I,1688—1713年在位)于1701年获得国王称 号后成为第一位“在普鲁士的国王”(King in Prussia),在 他治下,运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意味着到了18世纪 初,已有3条德意志大河——威悉河、易北河和奥得河 ——通过运河连为一体。

  • Katharina_V

    在荷兰共和国,由于供 水充裕、地势平坦,运河修建成本较低,而人口密度又导 致水运需求增加,因此在17世纪中叶出现了名副其实 的“运河热”(德弗里斯语)。在勃兰登堡,尽管城市密度 与荷兰不同,但流速缓慢、易于通航的河流有利于运河网 络的建设。17 世纪60 年代, 大选帝侯腓特烈· 威廉 (Frederick Wilhelm,1640—1688年在位)重建了一条长 达40千米的运河,将施普雷河(Spree)与奥得河连接起 来,从而吸引西里西亚(Silesia)的贸易通过柏林,经汉 堡(Hamburg)进入北海。

  • Katharina_V

    高乃依(Corneille)的确有理由写首诗来庆 祝“两海汇聚”,它让航海者不用再绕道3 200千米,伏尔泰 (Voltaire)也热情称颂这条运河“因它的实用、广阔和难 以建造而享有荣耀”。运河完工一个世纪后,旅客仍然热 衷于它;在1786年前往西班牙途中,约瑟夫·汤森(Joseph Townsend)记录道: 第二天,我们在贝济耶用餐,朗格多克运河不断 将源自农业的财富运入城市。在这里,来自原商贸范 围之外地区的谷物、葡萄酒、白兰地、橄榄和油料找 到了现成的市场,哪怕是遥远国度的物产都能够以微 小的运输成本供应这一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