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神之道】把神养好,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才好

【养神之道】把神养好,人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才好

00:00
24:00

精彩导听:

1.人为什么会耗神?因为心不安,心不定;

2.五脏各有其神,养神的关键在于互不打搅,各安其位,各尽其能;

3.灵感不是可遇不可求的;

4.“虚其心,实其腹”就能会神,“弱其志,强其骨”就能聚精。


 

1.人为什么会耗神,因为心不安、心不定

本篇,我给您讲讲如何养神的话题吧。为什么要养神?因为现在大多数人的精力都不是那么充沛,很多人都没精打采的。有的人虽然看起来有点儿精神,但也好像是刚去洗手间拿冷水冲了冲头一样强打的精神,而不是神采有余,这都是平时神耗得太多导致的。


因此,怎么养神是人们关注的。其实,《黄帝内经》中有非常多关于养神的篇章,而且把养神排在养生的第一位。《上古天真论》就说过“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是说,如果您的精神在身体里守得住,就不会被疾病侵袭。所以,甭管是从调理疾病,还是从日常生活的保养来讲,养神都是占据首位的。


《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一篇叫《本神》,专门说神耗散的原因和如何养神。黄帝曾问太医岐伯:“好多人已经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什么意思?“魂魄飞扬”,就是魂不守舍;“志意恍乱”,就是意志慌乱,六神无主,干什么事都没有主心骨;“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智是智谋,虑是谋虑,“去身者”是说好像没有什么思考的能力,想也想不明白,想聚精会神也聚不起来——都离开身体远去了,走在路上像行尸走肉一样。“何因而然乎”——这是怎么回事呢?“天之罪与?人之过乎”——是老天对他的惩罚吗?还是他日常没调节好自己而造成的呢?


黄帝希望岐伯给他说一说其中的缘故。


2.五脏各有其神,养神的关键是互不打搅,各安其位、各尽其能

岐伯没有正面回答黄帝的问题,古人不是您问这个问题他就会直接告诉您答案,而是先把问题陈列开,摆在桌面上让您看清楚。如是,问题就不再是问题,反而会成为答案。


岐伯说:“你要是想知道人为什么会魂不守舍、精神涣散,就得知道身体里到底有多少个神在控制着我们,哪个脏腑管着哪个神。”古人特别强调人的脏腑和情志之间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


《黄帝内经》中讲,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忧悲伤脾,恐伤肾,这些都是人的神,但和心神比起来,它们只能算是小神。有个成语叫六神无主,意思是没有一个可以起决定作用的神,人就会慌乱,不知如何才好。所以,《黄帝内经》特别强调心得安,心得定,心得有所主,这才是养生的真正前提。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明”就是心主,就是神。这句话是说神志很清楚,大脑很清晰,五脏才能各安其位、各行其事,才不会产生冲突。因此,不是整天睡觉,或者什么都不想就能养神,而是五脏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守其职,才能真正达到养神的目的。


睡午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神方法。为什么睡午觉能养神呢?因为中午是心神所主。睡午觉的时长最好是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这样神就可以养足,睡得多神会昏散,反倒起了相反的作用。当然所有东西都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神气特别旺,让他睡午觉反而会头疼、烦躁,这样的人就不需要睡午觉。


养神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神都管哪儿,知道具体管哪儿了,用起来就方便、顺手。在我们的身体里,有的神是管思维、有的管感受、有的管直觉、有的管灵感……它们之间不能互相冲突,要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守其职。


养神一定要让其各归其位,如果脱离本位,也就说魂不守舍了,就养不了神。所以养神也叫定神,神定住了、安住了就叫养神。


说得具体点儿,大脑的神,大脑分三个部分,最上面的叫头脑,中间的叫胸脑,最下面的叫腹脑。头脑在脖子上面,胸脑在膻中附近(按道家的说法是中丹田,丹田就是能量聚集的地方),腹脑在肚脐眼下三寸(过去练功叫意守丹田,守的就是这里)。


它们各自主管的思维不一样,头脑管的是逻辑思维,推理分析;胸脑管的是感受,比如喜欢不喜欢、舒服不舒服、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所以《灵兰秘典论》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有人问:“我想有创造性思维,有原创的东西,不想抄袭别人的作品,但头脑想不出原创的东西。靠感受有时才能感受出原创的东西。比如写诗靠思考写出来的,虽然写得不错,但没有什么奇思妙想的内容,都是泛泛的,得靠感觉才能写出好诗。那么奇思妙想的、原创的东西在哪里产生?怎么产生?”


其实,就在腹脑中产生。


所以,您知道哪些地方产生什么样的思维,就会用哪个脑,用它的专长,而不是用它不专长的地方。


3.把气血集中在丹田,就能产生灵感

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灵感呢?实际上完全可以,只要您知道产生灵感的地方在哪儿,就能创造灵感。有部动画片叫《聪明的一休》,主人公一休遇见难题的时候,总是怡然自得地闭上双眼,盘腿而坐,有时会用手指在脑袋上画两下,没过几分钟,眼前一亮,灵感就来了。


一休的灵感是不是思考出来的?其实不是,您观察一下他思考时的姿势——盘腿而坐,气沉丹田,所以,他的灵感产生于丹田,也就是腹脑。所以,我们要创造灵感,产生原创的创意,就要把气血集中在丹田。


《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有句话:“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表面上看,“受盛之官”是说小肠把胃里的食物承载下来,然后分清泌浊——把好的东西变成营养,把不好的东西变成二便排出去。实际上,我们都忽视了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这里的“盛”不是盛载的意思,而是盛大的意思,“受盛”是说接受到了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从上来自于心,从下来自于肾。心给的能量叫神,肾给的能量叫精,精和神相合就是精神,也就是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就能产生灵感。


所以,灵感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聚精会神后自然产生的。具体怎么做才能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无旁骛,安然地打坐,就能产生灵感。灵感是被“孵化”出来的,而不是被思考出来的。


有的人只想养神,不想养灵感,认为自己的工作都没完成,还养什么灵感,把日常工作干完就可以了。其实,日常工作中也有情绪化的东西,如果只是思考解决情绪化的东西,就会导致思考不明白。有人思考不明白就会苦恼,一苦恼就会耗费大量的气血,还没干活,就先疲劳了。


举个例子吧,一休小时候很淘气,也特别聪明。有一天,一休在厅堂打坐,突然尿急,跑去上厕所,还没跑到厕所就憋不住了,于是对着庙里的大佛撒了泡尿,拿童子尿浇了大佛。方丈一看急了,拿木鱼就要敲着一休,说:“你敢尿佛!”一休说:“方丈,您刚才不还讲:‘十方三世皆是佛,佛无处不在。’既然佛无处不在,您说我往哪儿尿啊?无论尿在那里我都会浇到大佛。”


方丈一听,觉得一休说的有道理,就愁眉苦脸,很纠结,因为他想不明白:“十方三世皆是佛,我们应该敬佛、礼佛,可一休往佛身上撒了泡尿,我应不应该打他……”老和尚愁眉苦脸地盘腿而坐,怎么想都想不明白。再看一休尿也尿完了,高高兴兴、蹦蹦跳跳地玩儿去了……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思考不能代替直觉的东西,不能代替不思考的东西,不能代替感受的东西。如果您把这些思维掺合在一起,就想不明白了。而一休想得明白,因为他思考的时候思考、感受的时候感受、直觉的时候直觉,所以他就没有烦恼。


我们经常会产生烦恼,比如跟人产生冲突,跟家里人不合……这都是因为我们用头脑代替了胸脑思考问题。举个例子,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营养问题费尽心机,看了菜谱、营养书,炒了一盘菜,里面有胡萝卜,自认为很有营养,对四五岁的孩子说:“这道菜最有营养,你必须把它吃掉。”孩子吃了一口就吐了,说:“太难吃了,我不吃。”家长说:“这道菜有营养,你必须吃!”孩子说:“太难吃了,我就不吃!”


您说孩子有没有错?有些急性子的家长因为此事可能还会打骂孩子,结果这顿饭就吃不下去了,甚至有的家长还会逼着孩子吃下去,这样吃下去的东西孩子能消化吗?不但不会变成营养,反而会成为毒素,结在孩子的肚子里不消化。这就是用不同的脑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后果。


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营养,也不知道为什么必须吃胡萝卜——这都是逻辑思维,都是理性观念。孩子只知道不好吃的东西不吃,他的感觉就是胸脑的感觉。但家长说:“你得听我的,有营养的东西必须吃。”孩子说:“不好吃的东西我不吃。”


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结果孩子因此挨了一顿打,挨了一顿骂,所以孩子很纠结、很困扰地说:“难道不好吃的东西必须得吃下去吗?”家长说的营养对孩子来说,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但这种习惯会伴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变成自己的想法。


有些自己不想做、没兴趣,但觉得应该做的事,就会去做。就像“胡萝卜有营养,就应该吃它”。可是我的胃告诉我,即使我吃完了,胡萝卜也不会被消化。长大成人的时候就会把它们混淆在一起,导致精神上的东西和感受到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和不喜欢东西发生明显的冲突,人就会因此崩溃,想不明白,想不通。


不属于同一个脑子思考的问题,强行思考就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永远讲不通,所以永远会产生冲突、纠结、不和。


要想和睦,要想幸福,要想一切顺理成章,就各用各的脑子——该用头脑的时候用头脑,该用胸脑的时候用胸脑,该用腹脑的时候用腹脑,不能相互混淆,这样人才能把神养足。


4.想防止衰老,就要聚精会神;想聚精会神,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蹲着走

日常生活中,您会发现一个现象,想不明白的人就爱皱眉,靠逻辑思维思考问题久了就容易头痛,因为用的是头脑。


还有人对感情这方面的好多事情想不开,整天都在想“我对他那么好,他怎么还不喜欢我”之类的问题,找各种理由。理由本来是用大脑思考的,可是感情问题没有什么理由,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您问一个人:“你为什么喜欢吃啊?”他就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我喜欢吃咸的。”你说:“为什么喜欢吃咸的?”他又没法回答了,因为这个问题不能用大脑来思考,而要靠感受来回答,所以人想不开的时候就容易胸堵、胸痛。


想不通的时候就会肚胀腹痛,因为思考问题用的是直觉,用的是腹脑。所以,有些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就会肚子疼,因为写作文是一个原创的过程,原创的东西得无中生有才能想出来,他没有这种脑子,就会用腹脑使劲,所以他就会想不通,导致肚胀腹痛。


其实,肚胀腹痛也有好处,有时逼着孩子去上厕所,大便排出去的时候,灵感不知不觉地就产生了。所以,厕所通常是一个创造灵感的处所,好多艺术家都在厕所创造出了优秀的作品。


如何聚精会神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您把头脑静下来、空下来,不要思考任何问题,把这种能量、意念降到肚子里去——意守丹田,这就是“虚其心,实其腹”。这时心神就往小腹这里汇集,一半的能量已经来了。“弱其志,强其骨”——减少欲望,能量才不外散,把能量聚集到精髓里,就叫聚精。


聚精、会神在一起,就把两股能量聚集在小肠了,也就是聚集在关元、丹田这个位置。所以说,“小肠者,受盛之官”。


虽然您知道了聚精会神的方向,但究竟怎么做才能把能量聚集在小腹中呢?有一个很简单的,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方法,只要您有这个想法,就能达到聚精会神的目的。


这个方法就是蹲着走,实际上,蹲着走的好处不光在于走本身,更在于能聚精会神,能把人们的心神都灌注到小腹中。


为什么走路时要用肚子使劲?其实,就是用关元穴这个源发力点使劲。它有源源不绝的先天之力,用这里使劲,走路就不会耗费您的后天之力。即使您没吃什么有营养的东西,这里仍然能产生力量,它是源源不绝的先天之力,是心肾相和的,是聚精会神的,它的能力非常强大。


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说把精和神会聚在一起,做事就无往不利。


蹲着走不是练肢体(所有的动作都不是练肢体),而是练您的精和神。把精和神两大能量聚集在一起,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这就叫“无为而无不为”。这种能量不用自己额外地使劲,就能给您源源不断的力量。所以,防止衰老,得让心和肾相交,也就是精和神相合,这就是防止衰老的最重要方法,也是我们的目的。


之前讲的腹脑好像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实际上精神和身体是一体的,和能量也是一体的。所以,您要防止衰老,就要聚精会神;要想聚精会神,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蹲着走。只要蹲着走,精也聚了,神也会了。


如果您质疑这个方法是否符合道理,得先尝试一下。有人探讨跑步到底有没有好处,我说:“在讨论之前,您先去跑一圈,再讨论跑步的好处。”从来都没跑过步的人,没法谈跑步的优劣,没有身体的感受,光有头脑的感受,就是没有胸脑的思维,只有头脑的思维,就没法谈感受。用头脑感受了以后,一定要用胸脑去体验、实践、行动,才能真正地感知头脑所感知的事物,达到心意相合、知行相合的目的。


本篇,我跟您说了关于养神的东西,只是想告诉您,实际上人体不只有一种逻辑思维,还有好多感受、直觉的存在,它们都不是虚无缥缈的,只要您能聚精会神,把心沉下来,就会有来自内心的感受、声音。


其实,内心的感受就是您最好的老师。我们从内心得到的这种能量,才是养神最好的方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大乖的小乖乖

    老师讲得太好了,老师给压力大的人群提供了一个在源头上解决现代人心理压力的问题,深深感恩老师,功德无量!也祝福所有的朋友都健康快乐!

  • 1390041xpkk

    喜欢听中里巴人老师的讲座,新颖通俗易懂

    听友208546656 回复 @1390041xpkk: sc

  • passand

    感谢老师的讲解。能遇到中里老师是缘份,可遇不可求!大爱!

    听友208546656 回复 @passand: p9sz

  • 特百净

    十年前为了孩子就买过老师《求人不如求己》几本书,没想到喜马拉雅出了音频了,谢谢老师。

  • 阿夢20

    人长大以后就会习惯用理性思维代替感性思维,的确应该多听听自己的心声,让自己跟小孩子一样单纯

  • 1523753irqt

    老师说的太对了!开阔了我的眼界!中医也不仅是治病救人啊!

  • 着相之人

    我们对道德经,黄帝内经的解读应该经历从腹脑,胸脑再到头脑这个过程,从站桩打坐出发,得到灵感和觉受,再与经典相印证,我忽然明白老师为什么对经典的解读如此的深刻。感恩老师,有您相伴。

  • 者般颜色

    原来如此!头脑、胸脑、腹脑各司其位,思考、感受、直觉互不评判,才不纠结才能自在。

  • 丛瑾

    老师水平太高了,了解到精神和灵感是从丹田(腹脑)孵化出来的,高人却又如此落地,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 漫步夕阳下_

    感谢喜马拉雅,让我能够在这遇到大神-中里巴人,我一定会仔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