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仇鹿鸣 | 党锢之祸:分裂局面的深层原因

4.2 仇鹿鸣 | 党锢之祸:分裂局面的深层原因

00:00
12:32

大变局粉丝群 

凡是已购本节目的朋友,添加小助手微信(jpgxsfxzs),发送购买截图即可加入历史大变局微信群,有机会获得一系列福利。同时,欢迎大家关注“姜鹏历史沙龙”微信公众号,让我们一起谈古论今,遨游上下五千年。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听由观乎文化与喜马拉雅共同制作的《中国历史大变局》节目。我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仇鹿鸣,由我为大家主讲魏晋大变局。


上一讲我们讲到,在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循环中,东汉的政治日益腐败,卖官鬻爵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三公,就是相当于宰相的高位都可以行贿来获得。这种现象,招致了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激烈批评,掀起了巨大的舆论波澜。当时人将这种批评政治的风气称之为“清议”。范晔《后汉书》中对此有生动的描写:“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①]。所谓“国命委于阉寺”,就是说国家的权力被宦官所掌握,而士大夫羞于与之为伍,大家都纷纷起来议论政事,品评人物,形成了东汉“清议”的风潮。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所讲的,“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实便是指这一时期政治的腐败。


清议的核心是品评人物,议论政治得失。直到现在,中国都可以说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官做的大小。但在汉末清议的环境中,一位士大夫的声望和品行,并不是由他的官位来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有没有得到清议的肯定,“风雨如晦,鸡鸣不已”[②],汉末士人勇于批评政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历来受到非常高的评价。


清议刺激产生了一套与官方评价不同的人物评价标准。当时敢于反对宦官或者德行高尚的人被称为“清”,得到士大夫的推崇;宦官和因为依附官宦而掌握权力的官僚,虽然身居高位,却受到士大夫的鄙视,被视为“浊流”。在清议中,被士大夫评价最高的人物,根据他们的德行与才能分别被标举为“三君”(“君”就是“君子”的“君”)、“八俊”(“英俊”的“俊”)、“八顾”(“照顾”的“顾”)、“八及”(“及时”的“及”)、“八厨”(“厨师”的“厨”)等名号,比如,什么样的人能够被称为“君”呢?《后汉书》中便有解释,“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就是为当时人所景仰和效仿的人物;而“八厨”的“厨”字有些难以理解,其实指的是用财产周济别人的人,有点类似于《水浒传》中仗义疏财的“及时雨”的角色[③]。这些被士大夫所推重的清议领袖,一方面批评政治的腐败,另外一方面积极打击宦官及其党羽。


党锢之祸的爆发,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偶然事件。当时有一个叫张成的人,依附于宦官。据说张成善于占卜,能够预知未来,他预测朝廷很快就要大赦天下,故意纵容他的儿子杀人。当时的河南尹李膺逮捕了他之后(“河南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不顾赦免的命令已经下达,仍旧把他杀掉。李膺是当时人景仰的士人,被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于是张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结党,诽谤朝政,朝廷下达了逮捕“党人”的诏书,历史上一般称之为“党锢之祸”。


被列入党人名单的,大都是公认正直而有声望的士大夫,尽管他们遭到朝廷的追捕与迫害,但当时人仍愿意冒着危险,收留和庇护党人,“八及”之一的张俭在逃亡的路上,很多人宁可冒着被牵连的危险来保护他,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④]的名句便是化用这一典故。同样,对党人的迫害也激起了舆论强烈的反弹,当时刚刚平定凉州的羌乱,声望非常高的名将皇甫规,甚至因为自己没有被列入到党人的名单而感到非常羞耻和愤慨,主动上表要求把自己列进党人的名单中接受处分,可见人心的向背。


党锢的兴起有偶然的因素,特别是建宁三年第二次党锢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窦武与陈蕃一起密谋诛杀宦官,失败之后大规模政治清洗的产物。窦武与陈蕃都名列三君,是当时士大夫清议的领袖,因此朝廷镇压的残酷,牵连的范围都远远超过了第一次。这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宦官、士人与皇帝三者之间矛盾的激化。


“结党”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罪名(我们可以注意到,繁体字的“黨”下面其实是一个“黑”字),古人也一直有“君子不党”[⑤]这样的说法,因为皇帝制度的设计是希望大臣作为“原子化”的个人效忠于皇帝本人,大臣们一旦结党,便意味着有自己的小集团,有自己的利益和目标,所谓“结党营私”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等于迈出了不忠于皇帝的第一步,构成了对于皇权的威胁,因此在中国古代控告大臣结党,其实要比控告大臣“贪污”这样的罪名严重得多。


清议尽管在后人看来表现的是士大夫的气节和风骨,值得表彰,但在当时,对皇帝的权威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秦汉以来,皇帝的统治是通过官僚制来实现的,对官员个人的升迁和贬谪是皇帝控制官僚、评价官僚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手段,但是在清议的浪潮中,“清”与“浊”取代了官位的高低,成为评价士大夫的标准。试想,如果皇帝重用提拔的人被视为浊流,遭到士大夫的鄙夷,皇帝的权威何在呢?


因此,表面上看起来,党锢是士人与宦官的冲突,但究其实质是清议和皇权的对立。对于士大夫来说,党锢同样是巨大的打击。表面上看起来,党锢的处分并不能算重,“锢”是禁锢的意思,就是禁止党人做官(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剥夺政治权利”),但这些党人和他们的追随者很多都是出身于地方的官僚家族,东汉政权对党人的处分和追捕,使得很多地方大族产生了与东汉政权离心的倾向。因此,到了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为了挽回人心,防止党人与张角等人合谋,立刻解除了党锢的禁令。但更沉重的打击是在心理层面。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汉代一直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思想,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有300年的时间,可谓深入人心,受到世人广泛的尊奉。汉末的清议,最初是按照儒家道德标准来批评政治的,本意是“反宦官不反皇帝”,参与其中的士人,很多有着非常好、甚至严苛的道德操守,他们无疑希望皇帝能够按照儒家的理想来治国,抛弃宦官,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最终,士大夫发现皇帝竟然站在了宦官一面,士人的道德理想一下子破灭了,而维持这种道德观念的儒家意识形态也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失去了对士大夫的吸引力,后来玄学、清谈兴起,士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⑥],放浪形骸风气的出现,都与此有关。成汤、周武王、周公、孔子都是儒家学说中的圣人,在汉人眼中是不能够被非议的,但是在清谈的时代,这些人也可以被讨论,这个其实就意味着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


此时,我们发现士大夫的思想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变。汉末魏晋时,人们经常论辩的一个话题叫做“君父先后”论,就是皇帝和你的父亲发生冲突的时候,你应该站在哪边?这个题目带有一点伦理学的色彩,有点类似今天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段子——“当你的妈妈和你的女朋友同时掉在水里的时候,你先救谁?”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困境的隐喻,大家的看法也各种各样,并不统一。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一话题能够成为公众性的话题,背后反映出来的实质是什么呢?在士大夫看来,国家和家族的利益是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到这个时候就要选择继续忠于朝廷呢,还是选择维护家族的利益?但是早先,士人是没有这样的焦虑,汉代选拔官员强调“求忠臣于孝子之家”,因此,汉代察举制基本的名目叫做举“孝廉”。孝,我们现在看起来,只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品质,和你做官的能力没有关系,但是这是汉代人考核官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观念中“家族”与“国家”是一致的、同构的。但到了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家与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出现。我们经常讲,后来的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往往注意保全一家一姓的地位,而缺少忠诚于朝廷的观念,这是士族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这种“先家后国”的转变,其实可以追溯到汉末,党锢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可能并不能算是非常重要,但对于士大夫心理层面的打击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维系两汉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也是之后长期分裂局面形成的重要的、深层次的原因。


今天我们讲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局面下,士大夫纷纷起来批评政治的腐败,形成了清议的风潮。但后来遭到了宦官的诬陷,形成了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在思想层面上冲击了儒家的意识形态。原有意识形态的瓦解,成为之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深层次原因,下一讲我们将为大家讲一讲其他分裂因素的形成和影响。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


今天我们的问题就是:东汉末年是一个宦官的大舞台,例如“十常侍”等,他们插手政治,对士大夫的实际利益形成了威胁。那么除了文中提到过的十常侍,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有名的宦官呢?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提出,小助手们会挑选大家的问题,汇集起来统一给大家答复。听众答疑将在微信公众号“姜鹏历史沙龙”中统一推送哦~~


[①]详见《后汉书·党锢传序》。

[②]详见《诗经·郑风·风雨》。

[③]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江,别号“及时雨”。

[④]出自谭嗣同《狱中题壁》。

[⑤]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⑥]出自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姜雪轶Shirley

    怀孕恶心不爱吃饭四个月了,今天早上听仇老师的课开心吃了两张卷饼,还没有犯恶心

  • 四眼老陈

    明白了为什么只让你讲10集,每集10分钟

    AI小书童 回复 @四眼老陈: 小书童也很想和大家分享更多呢,啊呀不过小主人说的对,我们也要把时间留给别的事情啦~

  • 懒羊羊说历史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 雪泥鸿爪苏东坡

    宋以后 清流就没有了

  • 毛毛牛bj

    清议能蔚然成风,说明当时的政治氛围还是相对宽松的。当然,党锢后就坏了。清议的士大夫们斗不过皇权,尤其是被宦官控制的皇权。但是他们的气节和风骨,令人赞叹。汉为什么独尊儒术?就是因为儒家那一套能为皇权的统治所用,在这种情况下,儒学已经走样变味了。

  • 风起欲雨之

    明代八虎,

  • 美得很_st

    仇老师的名字很特别,去网上了解了一下,仇老师专业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仇老师讲课冷静清晰,网上看到他自述直研面试后通读过陈寅恪的著作。曾读到过陈寅恪大师在西南联大授课时从不会讲超出史料以外的话,讲课力求精准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答题时尽量精简,切忌冗长。将科学的严谨据实、讲求逻辑的态度和方法贯彻于史学研究,仇老师颇有陈大师之风

  • 听友189712129

    感谢老师细心的讲解

  • 和_vvv

    党锢之祸,在思想层面上冲击了儒家的意识形态。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成为以后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深层次原因。文化是政治的根基。

  • 此事楞严常露布

    魏忠贤、高力士、郑和、蔡伦、李莲英、安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