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00:00
16:37

本周优质评论 

恭喜林圣野这位听众,你的留言被选为本周优质评论。同时你将获得一本余秋雨老师的亲笔签名书,请你联系课程小助手微信:xmlyfm2018,愿你再接再厉!同时也欢迎其他小伙伴在每一集后的评论区分享你们听课的观点和感悟,下一个优质评论可能就是你!


课程金句 


第207集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今日文稿 

大家好,我是余秋雨,我继续讲课。我们已经讲到,先讲儒家再讲佛家,讲完佛家以后,儒家又有新动向了,因为佛家实在是太精彩了,儒家就要思考一系列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自我改造了,所以,产生了新儒家。


新儒学的天理与良知观 

新儒家呢,他看到了佛教有一系列很严密的体系,儒家就需要提供某一些自己所有思维的宏观的精神依据了。他们就要挖掘天理,挖掘心性,后来由这个又挖掘到良知。本来呢,正宗的儒家,像孔子、孟子,他们也讲了很多我们必须遵守的美德,我们必须遵守的那些规矩。但是请问,为什么要遵守这些美德?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矩?根本理由是什么?儒家学者好像历来不太在意,就是对于根本理由啊,他们不太在意的。


你如果问孔子、孟子,为什么要遵守那么多美德?为什么要遵守这么多规矩?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先王就是这么做的,尧舜禹是这么做的,先王是这么做的,或者说的更彻底一点,就是,人们需要,国计民生需要。为什么这样?他们不太说,他们只能说应该怎么样,他们不太问为什么要这么样。


这种学术态度呢,本来是可以的,但是到佛教出来以后,这样学术态度就显得浅了,就显得单薄了。你只说应该怎么样,却不说为什么要这么样,我们在听众当中,大家有没有感到儒家确实有这个毛病?老在说什么规矩,老在说什么是美德,老在说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很少问为什么要这样?你像佛教,我前面讲的,它把宇宙解释成世界,解释成是各种各样偶然关系的偶然组合,所以一切是空的,当空的时候呢,它慢慢地就来看到我们的苦难,其实也是我们营造出来的, 也是空的,它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了。


儒家从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儒家学者慢慢慢慢地,终于从佛教学习了找根本原因,找宏大的哲学理念的这么一条路子上来了,他们走到这条路子来了。他们找来找去,找到了两个非常棒的概念,一个叫“天理”,一个叫“良知”。他们想从“天理”和“良知”上来寻找社会上的一切规范和一切美德的理由。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只要是中国人,遇到实在是看不下去的人间祸事,看不下去的人间的坏蛋,我们会大声地喝问,“天理何在?良知何在?”可见,天理、良知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当中,在口语上也是最后界限。


我们实在是看不下去的最极端性的事件,我们是不是会问“天理何在?良知何在?”可见,这是两条最终的界限。我们新儒家,就在这两条最终的界限里边去寻找儒家规范的基点。这样的话,就出现了新儒家的两条路,一个是理学,一个心学。天理,由理学来研究;良知,由心学来研究。


我们现在先讲理学,就是新儒家的理学,他们是研究天理的。我先讲了理学,再慢慢地讲心学。心学上次已经讲过了,但是我们这次呢,要比较完整地,在儒家学术接受了佛家的冲击和启发以后,产生的新形态,这个新形态可以讲得比较完整一点了。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在哲学史上往往被称为程朱理学,主要集大成者是朱,叫朱熹,程是程氏两兄弟,也是非常优秀的我们的哲学家。朱熹,他是集大成了,后来社会影响也非常大,这个需要着重讲一讲。


朱熹就像佛教一样,要从天地宇宙的根本上去讲我们行为的基点了,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用理来决定天下万物的由来和规范。天下万物的由来,按照他的说法,叫“所以然”;天下万物的规范,按照他的说法,是“所当然”。世界就是由一个理,宇宙之间一个理,所组成的。理,没办法,有一部分是必然出来了,有一部分是我们要设计出来的,这两个是我们要在世界上、在社会上,实现我们天理的基本途径。


我认为,程朱理学是中国思想家从理性主义的高度,来探究天地万物的终极原理,表现出了宏观的抽象的思维能力。这在中国,平心而论,出现的时间比较少,比较晚,但是出现了还是让我们很钦佩。在六百多年以后,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康德,提出过理性法则,黑格尔提出过绝对理念,其实他们和中国程朱理学哲学家的哲学企图是很靠近的。尽管康德、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相当陌生,他们完全不知道六百年前,有一批东方哲学家已经达到的精神高度,他们当时在六百年以后还在攀越。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是唯一的太极,天地万物就由此分出来的,就由理分出来的。正是在这个关口上,他触及到了所有思想家都很难回避,又很难很好的讨论的善恶问题。有孟子说“性本善”,人,性本善,荀子说“性本恶”,但是却一直没有深入的论证。朱熹认为,孟子说“性本善”,是“不备”,也就是说不完备;荀子说“性本恶”,不明,也就是说不明确。在不完备、不明确的时候,执着于一端,朱熹觉得,根源的问题上还要理清脉络。


朱熹认为理是善的,是至善的。但是,当理要在世界上实现的时候,它必须要化作“气”,空气的气,这个“气”就有清、浊、阴、阳之分了。清生善,浊生恶,所以,人类也就有了善恶。大家听明白没有,朱熹说,理是至善的,理要在世界上体现的时候,它就要碰到气,和气组合在一起。但气呢,有清气、浊气,有阴气、阳气,这里边就有善恶之分了。


朱熹说,由于天理是至善的,所以人的先天的本性也是至善的。朱熹把这种先天的本性说成是天命,把后天养成的特性,叫做气质。他认为天命和气质常常矛盾,所以,一个人应该好好地认识自己的天命,慢慢地改善自己的气质,要改善气质,其中有一个就是要放弃很多人的欲望,放弃人欲,来服从天理,而且要知而后行,你知道了就要慢慢地做。


朱熹认为,你只有领悟了天理,才能领受自己的天命。但是,要领悟天理很难,所以就要经过格物,格,及格的格,格物。什么叫格物?就是集中心性,对各个具体的事物的纯粹状态进行省察。你把你的心智集中起来,对各种事物的它的存在状态进行思考,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由个别到达普遍,由事物到达天理。这个过程非常难,因为人心并不能集中起来能够来面对客观的事物;所以,他提出人心要进入一种主敬、涵养的修行过程。什么叫主敬、涵养呢?要敬畏,要收敛,要谨慎,要深思,要专一,要严肃。在这些词汇当中,敬,特别重要,尊敬的敬。敬,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字,就在朱熹那儿,就成了人们皈依天理、服从天命的主要途径。在朱熹看来,有了敬,天下人心就能够深入天理、天命,和谐安定。


大家能够大体上明白朱熹的思维吗?他认为,整个天地宇宙就是一个理来统治的;但是到人间呢,就要变成天命,要每个人都应该服从。人要认识天理和天命很难,所以只能格物致知,只能就具体的事务,集中精力去想它想它想它,想到后来,慢慢地就由个别到一般,认识天理了。这个过程很难完全能够实现,原因是人心太浮。所以,他要求大家的人心,首先要保持敬畏的态度,对天理敬畏,对天命敬畏,敬,就是让天理和天命慢慢地渗入到我们心中。所以,在朱熹那儿,敬字,非常重要。


朱熹形象的变化:成为官方哲学的儒家通病 

他所说的这么一个思维结构,如果进入到我们社会里边,他认为这个天理和天命,就变成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譬如父子关系,譬如兄弟关系,譬如族亲的关系,延伸下去呢,又扩大到了君臣关系。平心而论,你讲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族亲关系的时候,你讲天理、天命那还说得通。但是,如果一直推理到用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族亲关系,推理到君臣关系,而且把君臣关系推到天理和天命的高度,这就问题就大了,这就让朱熹的形象变了。


本来,朱熹想用天理来表述一种稳定的秩序,相反相成、百脉呼应的一种社会理想,但是,却把封建社会的君权专制合理化了。这种强取豪夺的制度变成了一种天然现象,变成了天理、天命了,这就不对了。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个“四书”做了大量的诠释,诠释以后,后来这种他以天理、天命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这么一个构想,慢慢地被他的后世的统治集团所重视,就渐渐地成了一种国家哲学,他对“四书”的注释甚至成了全国科举考试的一种标准。


朱熹他本人,当时去世的时候,日子还非常的不好,被当时说成是“伪学”。他的地位,是在他死后慢慢地被统治者重视的,因为他把当时的社会的这种专制集权的构建,变成了一种天理和天命,这样的话,统治者一定是很高兴了,老百姓如果学的话也会跟着服从。有很多的后来的思想家为了求得自由,就一定要把朱熹的理学推翻,这有这样一个背景了。


如果撇开这一部分,我个人认为,朱熹试图用天理的理念来探究宇宙和人世的终极道理,这一点还非常值得我敬仰。而且,他知识实在是渊博,他的气魄非常宏大,他在讨论社会结构的时候,那宏大的理论,陷落在一个为专制制度辩护的泥坑里边,这是历代儒家的通病。正因为有这个通病,从一个侧面来说,佛家的超逸思维还是重要的。大家听出来没有,儒家,后期儒家可以批评佛家,你们脱离了社会,你们在高山云端进行了自为的思考,社会怎么办?但是佛家发现,你们不是社会、社会就陷入到了专制制度的辩护者那儿去了。所以,我们这样的超逸思考还是重要的,你们显得太深了。


这样的话,我们对理学的功和过都做了简单的解释;而且理学为什么在当时会产生,由于佛教的冲击,产生的充分的合理性,我也做了说明。他后来产生了某一种理论陷落,那是儒家的通病,我们应该理解。谢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强羽强

    中国大学应该把中国文化史当做一门必修课,不分文理皆得学习。这样的话,才不会像我一样,人到中年,才能理清中国文化的脉络。

    DeepCyberCat 回复 @强羽强: 严重同意

  • 子溪草

    跟着秋雨先生的文化课程走了大半年之久,一路风雅,一路叹息,一路慷慨,一路的赤心烈子。在这样的情绪里,中国五千年文化风雨兼程,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来到了佛教文化的圣堂。对于我而言不是牙牙学语的呆萌,是带着人生一半的尘垢远远惴惴不安的探头探脑,生怕佛主一声令喝,前尘错乱,后尘无望。对佛的认识(不是佛教),是寺院里一尊尊叫不上名号,眉眼慈悲,高大稳重的佛像,偶也跟善男信女拜一拜,拜什么呢?大致都是安康平顺,学有所成。三株清香仿佛带着一种期盼神秘的传给了佛,然后遂我愿望……这种深信不疑的心境,大概就是佛教仪式的深入人心,即人人皆有佛性。

  • 动动月亮

    今天的我们,读到“天理”、“良知”这样的概念时,仍然要感谢我们的先辈哲人。朱熹的理学存在缺陷,但他在探究“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路上,付出毕生的精力。读秋雨老师的书才知道,朱熹白天办公,晚上坐船渡江去岳麓书院讲学。从这样一个真实的哲学家身上,我学到“敬畏”精神。记得孩子曾和我探讨:世界上到底有没有UFO?看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睛,我回答到:我不知道,但我对未知世界心存敬畏,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有待你们去探索。“敬畏”之心让我坦诚相待“自然”、“生命”、“未来”……

  • 子溪草

    然后是下面对禅宗的总语。一下子让众生惶恐不安中解脱出来,佛主神圣的地位一下拉得和你一样,于是你尊重他仰望他但是可以轻松心态修学于他。这个很重要!我们不是学习法门的秘密武器,我们应该是学习佛的空性取得真实不妄的心。 可能我只是远远的在一条通往寺院的祈愿小路上,遇到了一个给寺院做耕夫的前生,不得其要,只是说给自己听听。

  • 华Liu

    理,天理,天命;心,人心,人性;畏,敬畏,敬天;敬,尊敬,尊天命。程朱理学把封建统治,专治集团引向了合“理”性。宇宙的真相是: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中心转…。它们的关系是相互吸引,秩序井然,和谐太平。人间的理是不是应该遵从这些规律。

    就是可伊 回复 @华Liu: 没看懂。。。我觉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界之发展规律,不能完全等同起来讲。您能说具体点吗?

  • 贝_67

    很有幸,能和余老师一个姓!感觉余老师最大的魅力在于:能把艰深的知识,用最真诚、最易理解的方式与我们沟通!

  • Angelayjy

    余老师、马兰老师过年好🎉。过年了,您没有休息,还在为我们讲课,您的言传身教,令我感触颇多。我也要坚持学习,不要找借口停下来。今天把过年这几天的功课补上,然后开启天天学习,天天评论的模式。

  • 闲临牗

    人之初,性本性,原为气,有阴阳,分正邪,出善恶

  • 琴声依旧70

    一直以来只知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但具体内容不知,而程朱理学,印象里只是对人性的束缚,经老师一讲,知道了在佛教影响下,新儒学的艰难发展。不论后代统治阶级对它们如何利用,在那个时代,这样理性思想还是值得后人敬仰。谢谢老师!谢谢喜马拉雅!

  • 泊静子

    余老师你好,过新年还在更新。我是一名中医师,听了您的讲述,对自己所学的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学习中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