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众妙之门-智慧典例

第一章 众妙之门-智慧典例

00:00
06:51
智慧典例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刀可斫金,砍水无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一个人对名声不可看得太重,在不违背自己做人大原则的前提下,很需要掌握一点“自污”之法。
西汉初创,汉高祖刘邦一方面仍马不停蹄地带兵东征西讨,另一面他又十分担心后院起火。后来,萧何出谋划策帮助吕后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一个很大的心腹之患。刘邦大喜,便封萧何为相国,加赐食邑五千户。
萧何很高兴,文武百官也纷纷向他祝贺,陈平却暗地里对萧何说:“您快要大祸临头了。圣上在外征战,您掌管国家政事。圣上提高您的薪俸,增加您的食邑,这并不是对您的宠信。之前淮阴侯韩信谋反,让圣上现在还惊魂未定,他对您也不放心。您最好能推掉封赏,再变卖家产去资助圣上扫灭叛军、平定天下,这才能使圣上消除对您的猜忌。”
萧何认为陈平的话很有见地,就按照他所说的变卖家产以充军资。刘邦果然欣喜异常,对萧何的猜忌之心大减。
有一年的秋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期间,刘邦曾数次派人刺探萧何的活动。派去的人回报说:“萧相国正鼓励百姓出钱出物支持军队作战。”
在这个当口上,萧何的一个门客对他说:“用不了多久您就有被灭族的危险,您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能再向上升了。可自从进入关中以来,您一直深得百姓爱戴;皇上数次派人来刺探,显然是害怕您得到关中百姓的拥护而生异心。您现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对百姓不再体恤,以自损名声呢?这样圣上一定会消除疑心的。”
萧何从来就没有想到这一层,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急忙按这个建议去做。
刘邦平定叛乱,班师回朝,一些百姓便拦路哭诉,说相国萧何如何不体恤百姓。谁知刘邦不但没有生气发火,反而特别高兴,当然更没有责罚萧何。
难道萧何视自己的名誉无足轻重吗?显然不是!只因为名誉与生存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其实,在隐伏的巨大危机面前,萧何变卖家产以充军资,以及刻意行恶来自毁名誉,都是非常高妙的明哲保身之法。

东汉后期,关西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有位知名大儒,名为法真,字高卿。他勤奋刻苦,知识渊博,通晓各家之学。
法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曾任南郡太守,但法真却淡泊名利,对政治毫无兴趣。扶风郡太守听说法真有大才,就趁着请他到家里做客的机会劝他说:“鲁哀公虽称不上明君,但孔子却乐意辅佐他。我虽没什么才德,但想请你来做功曹,你意下如何?”法真却说:“我应邀来做客是因为您彬彬有礼,如果您非让我做官,那我只好躲进深山隐居了。”
法真还曾被举为贤良,但他也没有出仕。还有一次,汉顺帝西巡,法真的同乡田弱趁机向顺帝举荐他。顺帝前后四次征召他,但他都没去,反而“躲进小楼成一统”,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
法真这位高洁的名士,一直活到89岁高龄才驾鹤西游。
他的好友郭正赞誉他说:“法真这个人真不简单,他不想出名,但名声却始终不离他左右,他想避开功名,但功名却又老是紧随着他。”
东汉后期,朝廷内宦官、外戚争权夺利,正直之士屡遭迫害,类似罢官、囚禁、被杀这类人间悲剧经常上演。可能今日还位高权重,明天便入狱为囚。而看透了社会人生的法真却视功名如草芥,因此能与那纷繁复杂的政治争斗保持距离,并得以保全性命和操守,终成一代名士。
其实,出名不易。流芳百世固属难能,遗臭万年也非易事。厚黑学创始人李宗吾就曾说:“为好人固难,为坏人也不易,猛虎方能噬人,小犬一张牙,已被人踢出数步之外,虽欲害人,其何可得?你我莫说万年,要想在全国中,遗臭三日,也不可得。”
事实上,按照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名”的最高境界自当是不求名而得名。所以,何不卸下压在自己肩头的“名”之重担,让身体得以放松,让心灵得以解放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