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新思维社群”创始人耿人健,欢迎来到我在轻学堂的课程《职场思维·实战20讲》。
今天是第9讲,我们看看如何理清逻辑,做到“分类不重不漏”。
理念:“不重不漏”的屋顶瓦片
2000年,我加入了一家美国500强公司。一次,在和亚洲区董事长午餐时候,他看似不经意地问我:“如果让你担任人事总监,你怎样才能知道咱们公司为什么员工离职率高居不下?” 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把我给问懵了,为啥?之前我没有想过,也来不及准备过呀,于是,我支支吾吾地胡乱答出了两条,然后说:“应该还有第三条,第三条。。。”但我愣是说不出第三个办法。他反问了一句话,“你在背吗?”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转念一想,遇到自己没有深入思考的陌生问题,如何抓住关键点呢?如果要在短时间内组织成三条或三个办法,究竟应该怎样做呢?答案我们一会揭晓。
我先带大家来到中国北方的乡村,看看屋顶的瓦片。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喜欢用青瓦和红瓦覆盖屋顶,远看起来非常醒目。这些屋顶的瓦片排列得整整齐齐,既实用又美观。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瓦片一片接一片,完完整整地覆盖了整个屋顶,没有裸露的地方,因为,如果有一片瓦破损就可能造成漏雨,需要修补。同时,瓦片均匀地铺满一层,瓦片与瓦片之间轻搭在一起,彼此几乎没有重叠的。
屋顶瓦片的铺设特点,简单总结,就是“不重不漏”。
工具:把握分类的标准
那么,你可能会问,在碰到生活或工作中的难题时,怎样思考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不妨跟随我走进一家咖啡馆,看看里头的咖啡是怎样分类的。
不知道大家在咖啡馆里点咖啡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晕头转向的感觉。实际上,很多人面对眼前一长串的咖啡单子经常是看得眼花缭乱,因为不知道彼此有什么差别。浓缩的,不浓缩的;黑咖啡,白咖啡;拿铁,卡布奇诺。对了,还有稀奇古怪的猫屎咖啡,还有什么哥伦比亚咖啡豆咖啡,现磨咖啡,三合一咖啡,胶囊咖啡等等。
仔细想来,面对这样的咖啡分类,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晕头转向的感觉呢?本质上,是因为类别太多,逻辑不清,堆在一起就觉得乱了。如果再往深里想,类别多只是表象,本质上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
我们不妨来一起梳理一下:实际上,如果要从源头查找,众多种类的咖啡的源头,都来自研磨咖啡豆后做成的浓缩咖啡,英文是Espresso,翻译过来就是“意大利特浓咖啡”,味苦但浓香。
浓缩咖啡中加水冲淡,变成黑咖啡,又叫美式咖啡;浓缩咖啡中加入牛奶,我们叫它白咖啡。如果不是加水或加牛奶,而是加上一层奶泡,甜甜的奶泡冲淡了浓缩咖啡的苦涩味,这叫玛奇朵(Espresso Macchiato),玛奇朵里面再加焦糖,变成焦糖玛奇朵(Caramel Macchiato)。
经过我这样一解释,你是不是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呢?原来啊,以浓缩咖啡作为起点,根据添加物的成分不同、添加的比例不同,就有了各种各样不同名字的咖啡。
上面这种逐级分类的办法,像不像我们看一本书的目录,目录是层层分类的,但在每一级目录下,只能按照一个主要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果不这样,在同一级目录下,不断变换标准,瞬间就凌乱了。
不信我们来举个例子。在上海苏州河畔有一个游艇博物馆,里头就对各类船只进行分类。都有哪些船只呢?客船,游船,货船,战船,木舟,渔船,听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有些乱了。因为分类标准是多重的,木舟可以做货船也可以载客,游船基本上也是做客船用的。
可见,要理清复杂事物的种类,先找出分类的标准,而且在同一级目录下,选出一个最合适的标准,这样才不容易乱。
案例:MECE分类法,麦肯锡咨询的根基
但把握好分类标准,只是把类别分好的一个必要的过程,你怎么知道分类出来的类别到底是好是坏呢?换句话说,如何评价据此标准做出的分类水平高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说说把 “不重不漏”法则发扬光大的麦肯锡公司。
“不重不漏”,在英文里有一个专门的缩写,叫MECE,它代表什么?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完整地翻译为“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英文称呼是麦肯锡公司首先提出来的。而,“不重不漏”是我给它的中文简称。
在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从每一位咨询顾问刚刚加人公司的那一刻起,MECE就开始深入他的人心。管理咨询界对MECE这个工具迷恋到什么程度?据麦肯锡的一位资深的管理顾问说,“我们说提供的每一份文件,包括内部备忘录每一次情况说明、每一份电子邮件都应该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如果你问任何一位麦肯锡出来的人,在公司解决问题的办法中,他们对什么印象最深?他们会告诉你:当然是MECE,MECE,MECE。”
到底什么是MECE?具体来说,分类的时候,要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你能不能保证每一项内容都是独立的、可以清楚区分呢?如果是,那么你的类别清单就是“相互独立的”。
其二,是不是这个事情的每一个方面,你都想到了呢?如果是,那么你所列的内容就是“完全穷尽的”。
那有同学问了,分类的时候,究竟先考虑“不重”还是先考虑“不漏”呢?让我们从画肖像画中找到答案。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一些旅游点的广场上,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游客坐在那儿等人的时候请人画肖像画。素描画家怎么画的?先画眼睛,还是先画耳朵?结果都不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画家先用铅笔勾勒出一个头的轮廓,然后给五官定好位置,找对比例。然后,再把五官一样一样地添加上去,再深度素描。五官加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整个面部,少一个都不行,而且每个器官待在它本该待的地方,彼此之间没有重叠的。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要做到“不重不漏”,先要有框架再有细节,先定结构再加内容,这样做的原因是先要有全局感,在此基础上再添加重要的细节内容。
所以,为了做到“不重不漏”,最好先考虑全了,不要漏掉什么重要的内容;而后,再看看彼此之间有没有重叠的,把重复的删除,或者重新界定彼此的界限。
有什么简单易行的办法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吗?我帮大家总结了两条:
1、问 What else?还有什么?还可以怎么办?
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管是在寻找原因,还是给出解决方案,可以问自己:还可能有哪些原因导致问题的发生呢?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能把问题解决好呢?这种提问,使得我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继续探索,本质上是鼓励自己不断地动用创新思维,尽量把答案找全了,也就是先保证不要漏掉什么。
在这里,我还要给你提个醒,分类的条目不能太多,原则是不少于 2 个,不多于 5 个,最好三个,这样便于你抓住重点,也便于让人记住。
就像本篇开头的场景,员工离职率高居不下,到底为什么呀?你会说查查人力资源的书中怎么说呗?这的确是一条有效的办法。但是,如果书中没有让你满意的答案,还有什么办法?找了解这个事情的人谈呀!如果了解下来也收获不大,怎么办?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自谋出路呗!
2、要做到“不重不漏”的第二个办法,就是做到“各是各的,让彼此之间没有交集”
继续刚刚的“员工离职率高”的问题探究,回答这个问题无非两大类办法,“向外求”和“向内求”,其中“向外求”包括“读书”和“阅人”,从逻辑上来看,“读书”是以被动的形式吸收前人(其中以过世的人为主)好的思路;“阅人”是以主动的形式对活着的懂行的人进行访谈和互动。
“向内求”呢?就是靠自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冥思苦想,或者在“读书” “阅人”的基础上再加上“独辟蹊径”,我称之为“察己”。
实际上,“读书” “阅人” “察己” 就是在MECE“不重不漏”法则指导下由我总结出来的,它用最高的条理化(“不重”)和最大的完善度(“不漏”)帮你理清了思路。我会在第19期课程“跃迁之道,读书阅人察己”中会进一步帮你从这三方面着手实现你的职场和人生价值。
本次课程的最后,我来布置一个作业:请你用MECE法则对你所在的企业员工离职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好了,我们来回顾一下,你在这期课程中你get到:
一个金句:画肖像画的过程启示我们,要做到“不重不漏”,先要有框架再有细节,先定结构再加内容,这样做的原因是先要有全局感,在此基础上再添加重要的细节内容。
一个工具:用好MECE法则,选定合适的标准,做到分类“不重不漏”。
一个行动:请你遵循“不重不漏”法则,对你所在的企业员工离职原因进行分析并给出对策。
期待你和我继续职场思维能力的越迁和学习,给你的企业、职业和人生带来质的变化!
如需企业团购或者购买更多课程,可扫码下载喜马拉雅【轻学堂】App,成为会员,一键畅听App内所有书课,更多职场好课等你来发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