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在人生每一步之前都要先做准备的人吗?

你是个在人生每一步之前都要先做准备的人吗?

00:00
24:54

又是好久没有在“新新向日葵”公众号播音了。一不小心,又跨了一年。幸好有个春节还没过,还可以给自己一个“借口”。当然,春节过完了,还有元宵节。噢,我实在是太爱找借口了。

你现在在过年回家的路上吗?祝你一路顺风,也希望这期节目能陪伴你的旅程。这是老听友“花果山”提的主意。谢谢你。几个月没有来这里,不知道有几个人真会想念。我确实是把日子过成了一锅粥了,没心思总结,也没心思准备播音的素材。因为播一期节目前前后后花的时间,比听一期节目可长多了。而这年头,多的是想表达的人,却少有聆听的人。就像在00后给我建立的后援站里头一样,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倾诉着烦恼却收不到回音,收到的是别人也在倾诉自己的烦恼。


没准备的播音,我是不会开机的。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人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你呢?你是个在人生每一步之前都先做准备的人吗?

在中学时,我经常拿演讲比赛的第一,现在想起来其实没啥水平,只是准备充分罢了。我的对手,那些寄宿生,哪有办法像我这样一遍遍地背词儿呢?舍友不会笑他,也会烦他吧?后来上了大学,我也寄宿了,就基本不报名参加这种比赛了,可笑吧我?要面子,怕输啊。

但是,大学时候我认识了阿不。她的逻辑给当时的我很大的震动。她觉得,人生就应该去迎接未知,不做准备地遇见沿途的风景。我突然感到这样的状态更好,高兴会高兴个够,难过也难过得真。对比之下,什么都事先准备好的那种人生,似乎太乏味了,也感觉不到什么收获。于是,我试着不做好准备就去考英语四级,结果……当然没考过,每次考都差几分。又可笑了吧?

前阵子,原先管我的总监离职了,更高层的领导跟我谈话说,要多出去跑,维护和发展客户。也曾听别的同事说,做运营的,多数时间应该是跟客户泡茶。但我觉得很难,我没有做好准备。

前一段时间,我从加号老师那里新学来了AU软件的一个功能(AU就是现在录音的这款软件)。这还要谢谢亚丹来问我AU有什么技巧可以分享,我霎时想到,已经毕业七年了,我的AU还是用着在大学的那个版本,功能也没有再多学什么。另外,一直想学习PS,随时准备将来编辑文章时可以自己处理图片。但是总想着要有一段完整的特别闲的时间才去学。这种时间永远不会有,于是我永远没有做好准备。


我的拖延症在互联网时代彻底发作了。

看完菜谱后,趁着腌制猪肉的半小时,刷刷手机。结果,一刷就是两个小时。

到了周末,就想着这周先休息,下周再做有意义的事。结果,下周还是这样想。

几年下来,原地踏步。回想起来仅有的一点突破,都是在别人的裹挟或者逼迫之下取得的。比如实在找不到人,把我派去了贵州采访,这才有了第一次跨省出差。比如女主播去考研了,我才有了连续两天直播膏方节和马拉松,还是尴尬到自己都不忍心回看。又比如参加了采编资格证的培训。“花果山”说:“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这个实际上每年都有同事考,我已经拖到工作的第七年后了。反倒是发现“花果山”在参加会计的函授,在这里为你加油。


“男人才是真正的孩子,你以为有啥安全感?”这是在六年前写的一条QQ说说,被人从“那年今日”里翻出来点了赞。我自己一看,还是觉得很符合。

在爱情问题上也一直难有进展。噢,不对,都多大岁数了,是在婚姻问题上。早在还有资格谈爱情的九年前,我就在日记里写:“我始终没有做好过两人生活的准备……惧怕长大,很多事情从小就没准备好应对,一个人的时候可以委屈自己,两个人的话怎敢委屈对方?”现在相比起来,我其实是做了一些准备了,比如学会了一些家务活儿,学会了跟女人说话的一些“雷区”,营造了一个丰富的小世界,可以把喜欢的她带进这个世界来了。但是,但是啊,哪有让我喜欢的人呢?我仿佛是进入了日本人所说的低欲望时代,就算知道怎样追女人,也并不想追。

现在,进入了大概率永远没有爱情、只有搭伙过日子的30岁后,我在心理上甚至比九年前更加不想受到“两人生活”的束缚,对未来更加没有期待了。最近看了段抖音,本来是搞笑的,新郎对丈母娘说:“妈,你放心。我以后肯定会对王春阳(音)一生一世好,会对你一生一世好,会给你养老送终的。”我却又恐惧了,感到结婚后的责任,并且害怕跟一个原本陌生的家庭结为亲家。

我总是感觉不到幸福,也不会带给女人幸福。生活还是保持现状好吧。

可是,哪里保持得住呢?快过春节了。在听节目的你,是被催婚了几个春节后结婚的?“我没有做好准备啊!”这句话真可笑。人生哪有彩排,怎么做好准备?做人都不可能从容的吧,总是要战战兢兢开始一个新阶段,逃不掉的。


30岁是个什么年纪呢?

还是在抖音上,有个老师对小学生说:“老师今年岁数可年轻了,好吗?”

学生说:“你还年轻,都接近30啦!”

老师特别惊讶地问:“30很老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很老!”

有一个还高声说:“一般人25就结婚了,你都27了老师……”

最近,聂贤学长的一篇短文也提到30岁的老师,我节选给你听听:

初中时,我们的美术老师大概30岁。有一次,他说着说着,不知为何话头转到了年纪上,他说:

“哎!你们真年轻!其实我们长得也差不多。”

大家笑起来,带着羞涩和一丝起哄的意味,因为这老师向来不太与我们说私话。阳光从窗户打进来,照着他30岁的脸,白皙,没有皱纹,下巴光洁,头发齐齐整整。

他也笑,然后说:

“难道不是嘛,我们不是长得差不多么?”

最后一排高大且爱喧闹的男同学扬起脸说:“是是是~老师你比我们还小呢。”

他又笑,眼睛弯起来。过了一会他带着一点遗憾的口吻说:

“可是不会有人把我认成你们啦~”

不知为何,这句话一直留在我心里。

人生漫漫,我也过了30岁了,距离初中时节,度过了翻倍的年月。看着自己当年的照片就明白,就是美术老师那句话:

“可是不会有人把我认成你们啦~”


是啊,到了3字打头的岁数了。有个叫“有梦的孩子”的听友给我留言:“我是听你的声音长大的。”刚开始我还觉得不可思议,但很快又收到老听友“原木斯源”再次给《丑小鸭》那期节目的评论,算是为这句话加了个注脚了。她向我报告,小布兜已经5岁了。三年前,这个2岁的小孩就听《丑小鸭》。而现在,他又有了个妹妹,妹妹也2岁了。

播音能留在听友的人生中,是难得令我高兴的事,比赚钱、获奖都高兴得多。去年12月,在给羽毛球赛做了三周的播音员后,有个女裁判说:“听这个声音上瘾了,每周都想接着听,现在变成舍不得比赛闭幕了。”那几周,确实有裁判本来要自己喊人,想想还是交给我。我也按照经验,突出重音,轻重结合,重复两遍时先慢后快,希望能给他们实际的帮助。

孩子的进步比成年人快。听到王泓翔在央视4套“世界听我说”里的演讲,从语气中就能发现他懂事了不少,都能理解大人的心态了。12岁的王泓翔说:“我最近在微博上收到一个人的留言。他跟我说:‘泓翔,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老了,自从听了你的《梨花颂》以后,让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了。’我虽然不知道他多大,但是他能喜欢京剧,我真的挺开心的。”

这里就不放王泓翔的京歌了,去年6月推送的节目里有。来放一段30年前的香港商业电台吧。今天一直在说30岁,有些沉重,现在就带你穿越回30年前,听听那个年代传来的声音。说不定当年的他们,跟今天的你是同龄人呢。


愿意听到这里还不关掉的,都是“新新向日葵”公众号的铁粉了。这次的相聚又要接近尾声啦,如果你还意犹未尽,就在底下写留言互动吧,说说你在这快要过年的日子在想些什么。把链接分享给其他朋友,让更多人成为我们大家庭的一员。给这期节目打赏,支持自媒体的生存。好了,听众同志,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