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妈妈,给我讲个故事吧

00:00
04:25

我想,很多孩子是喜欢听怪兽的故事的。以家中4岁小妞儿为例,最近不仅要听怪物的故事,还总是喜欢让爸爸扮演恐龙或者老虎,狮子一类的角色,然后由她来当一个“正义之士”把爸爸给赶跑。有一次更夸张,小妞儿把被单披在背上然后直接扑向爸爸,想要使出洪荒之力推倒眼前的怪物(爸爸扮演之大怪兽),爸爸怕小妞儿摔倒想要转身接住她,结果两人这一错位,小妞儿直接从床上扑到了地上,脑门儿磕出一个大包,顿时疼得“哇哇”大哭……原本在一旁“观战”的我,也吓得不轻,故此建议伊爸:怪兽游戏就此打住吧!

这件事过去后,小妞儿“好了伤疤忘了疼”,还要继续玩儿,这也不禁引发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小妞儿乐此不疲?磕了大包也不介意?


我们来看看:孩子为什么喜欢怪兽?

发展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纽森(Elizabeth Newson)曾从体型大小的角度诠释了怪兽对儿童的吸引力。“孩子们经常说他们喜欢庞大的动物,如怪兽和恐龙。这些动物似乎代表着一种神奇的混合体:既邪恶,又亲切,又可怕,但它们还拥有肥胖结实的体型,给人以安全感,就像祖父母或者守护者一样。”

(也难怪胖胖的伊爸,总是被闺女要求扮演怪兽,打败怪兽后,他们接下来的过程是:怪兽哭——伊伊安慰——拥抱和好)


人类对于安全的需要位于马斯洛需求模型的第二层,是除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最渴求被满足的愿望,并伴随着人的一生。而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和能力来定义和应对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恐惧和焦虑,所以他们将这些情感,映射在自己能够看到、理解并最终能够被战胜的实体上。

故事中的怪兽,大多与孩子内心的恐惧有着同样的特质:藏身于黑暗中,强大,他们对其一无所知,也往往毫无防备。而仔细回想一下有关于怪物题材的儿童电影和图画书就会发现,里面的怪物形象往往可以与人类和睦相处,甚至是令人捧腹大笑的形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与孩子同样喜爱,也需要怪物。它让我们直面最深层的恐惧,汲取得以战胜它的心理暗示——只要拥有一点勇敢和鼓励,即使最凶恶的怪兽也能被驯服;无论道路如何崎岖阴暗,在它的尽头,永远有一处最熟悉的地方和最温暖的灯光在守候——那就是我们的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