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顾恺之《洛神赋图》:丝丝入扣的虐恋连环画

001. 顾恺之《洛神赋图》:丝丝入扣的虐恋连环画

00:00
12:11

本期主要画作 


【作品】《洛神赋图》(拼接)

【作者】顾恺之

【年代】东晋

【材质】设色绢本


你好,我是徐骥,今天我们要讲一幅中国古代的“虐恋连环画”。


有朋友可能会问,古代怎么就有连环画了?还是恋爱主题的?没错,而且这画的版本还不少,各个时期的画家都喜欢画。它,就是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创作的《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虽然被公认为是顾恺之最早创作,但可惜的是原作并没能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全部都是后代画家临摹的。据我所知,现在全世界一共存有九件《洛神赋图》摹本,有的画面质量好,有的则颜色已经脱落残缺。咱们辽宁省博物馆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着两份《洛神赋图》摹本,而且保存得比较完好。今天,我们就通过画史记载的文字,结合这些个摹本,领略一番顾恺之那精彩的画技。


看画之前,先来认识一下顾恺之。他生于东晋时期,曾经担任过“散骑常侍”的官职,通常来说,担任这个职位的人要么出身名门望族,要么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可顾恺之家境一般,是单凭个人出彩的“业务能力”入选的。在画史上,顾恺之被称为“才绝”、“痴绝”、“画绝”。


什么是“才绝”?


“才绝”是说他涉猎够广,顾恺之既能动手创作,又擅长写文批评,身兼艺术家和理论家两个身份。他对绘画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曾经专门针对绘画撰写了《画论》《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一系列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是“才绝”,那为什么又说他“痴绝”呢?


顾恺之是作诗画画的奇才,但在其他方面就比较“呆萌”了,比如,他有时候和朋友吟诗作对,太过投入,朋友让其他人代替自己继续和他咏诗过招,他竟然都没有发现;另一点就是他不太喜欢官场的勾心斗角,也故意装傻避开政治争斗。所以很多人说顾恺之是“聪明与痴傻各占一半”。但其实呢?在我看来这或许就是“大智若愚”的状态吧。


“画绝”就好理解了,就是指他画画厉害。


那么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才能有多么突出呢?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学画画都要从几何、石膏头像,或者临摹古画帖开始,目的就是要对“形状”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了“形似”之后才能谈后面的“神似”,这是现在的通识。但顾恺之在1300多年前就开始讨论“形”“神”之间的关系问题了,顾恺之说我们“人的四肢身体形态啊,对于绘画来说并不是最精妙的部分,而要传神地画出一个人,最重要的都在眼神之中”。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画出“精神状态”的窍门原来顾恺之早早就掌握了。后来,在绘画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叫“陆得其骨、张得其肉、顾得其神”,说的也就是这么回事。这一句话在中国美术史里面是非常重要的知识,我来给大家细细讲解。


首先是陆得其骨。“陆”指的是南朝时期的画家陆探微,他开创了使用“草书”的流利运笔来画画的先河,他擅长画人,线条精准灵动,能够将人物的“骨”准确表现出来。这个骨说的是人物“瘦而透骨”的意思,也指人物状态上的“骨气”。他人物画得好,已经超越了捕捉人物外形,所以叫“陆得其骨”。我们看到的那些北魏时期的佛像,脸都比较长,穿着的衣物贴在身上,衣物褶皱特别多,那样的佛像可以理解为是陆探微“瘦骨清相”绘画风格的典型。只可惜,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我们仅能从古代“画评”得知一二。



北魏释迦牟尼佛像局部


“张得其肉”呢,“张”说的是张僧繇,他也是南朝的一位重要画家。他能利用晕染的效果表现出人物的凹凸感,他创造了直接晕染颜色的“没骨法”,可以通过寥寥几笔,就画出人物的形态样貌。他画的人物样子很有特点,都是脸圆乎乎的“面短而圆”,充满“肉感”,所以叫“张得其肉”,也被叫作“张家样”。他的作品也同样没有存世,现在我们只能是从北齐杨子华的《北齐校书图》和北齐的娄睿墓壁画中看到这种人物画风。



娄睿墓壁画


至于“顾得其神”我们刚才也提到过。顾恺之作画时不仅善于画出人物体态外形的丰韵,凹凸有致,还能从细节,比如人物的面颊、眼睛等地方把人物神韵拿捏的十分到位。顾恺之说:“但凡绘画,画人最难,其次是山水,然后是狗马,画楼台是有一定的固定形态,虽说难画,但是容易把它画好,不需要靠想象妙处去获得……”要知道,画像容易,画出人物精神很难,而顾恺之却能两者兼得。顾恺之在《论画》里还说“有一豪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意思是要画出“精神”,这除了注重外形外,去想象并体会人物精神也是极为重要的,可见他对“画神”的理解是相当深刻了。


以上就是关于这“陆得其骨、张得其肉、顾得其神”的讲解了。这句经典的对白其实也反映了当时东晋的艺术风格还处在一个没有成型的局面,大家都在这个基础上各有追求,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盛况。


接下来回到今天的主题,《洛神赋图》。


在这节课的开头我就说了这是一幅“虐恋连环画”,那我们就先说说画中故事为什么是虐恋。而想要看懂《洛神赋图》,你就得先知道《洛神赋》又是怎样一个典故。


话说,三国时期曹操有一位儿子名叫曹植,曹植是个文人,平日里爱吟诗作对,这样的文人大帅哥和他那个搞政治和军事的哥哥曹丕比起来,那是倍受小姑娘的喜欢。相传,这曹植和当时有名的大美人甄宓有过一段暧昧的恋情。后来,曹丕顺利称帝,曹丕把甄宓变成了自己的女人,史称甄夫人,一天曹植从洛阳京师回自己的封地“鄄城”,途经“洛水河畔”时,有感于恋情已逝,叹显赫之位不再,于是诗性大发,将自己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篇《感甄赋》。赋文中,他说自己神思恍惚,似乎看到了洛神,并将所有的赞美之辞,都用来形容这位女神,那绝对是曹植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由于坊间多传此首《感甄赋》是曹植给宓妃的“情诗”,让这段“叔嫂恋”的大八卦流传得沸沸扬扬,让魏王曹丕失了颜面。但是作为一篇文学作品,它又的确非常精彩,于是名字被改为了《洛神赋》,借洛神的名义流传至今。 


“洛神”指的是中国上古传说中,掌管洛河(黄河的一个支流)的一位夫人,她性格孤傲美丽,但缺乏德行。


后来被诗人屈原写进了诗歌里,成为“人神恋”主题的开端。后来战国的大诗人,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宋玉的《神女赋》中,就将“洛神”暗喻成了他和楚襄王共同追求一位美女。至此,这个男女爱恋的“洛神赋”题材延续了下去,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曹植说,他就是在这些“前辈诗人”的创作中找到了灵感,创作了《洛神赋》,而顾恺之又将这种对“美人”和“虐恋”的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把这首歌赋故事,以及曹植的心情都画了出来。


这是《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


那我为什么说这幅画卷是“连环画”呢?首先,它是带有很强的故事情节的。它跟普通的连环画不太一样,没有分好几张纸来画,而是在一张很长的画卷上,一直把故事画完;不只如此,我们前面说了,辽宁省博物馆藏有一卷摹本,保存相对完整,在那份摹本上我们看到画面不同地方配有赋文,可以看出这是在解释画面的内容,就像是每一个故事段落都有一段旁白一样。


此外,画面中反复出现了同样的男主角和女主角形象。按说这树木山峦照一般的逻辑应该是比人物大的,可顾恺之不按套路出牌,就是要突出“主角光环”,背景中的树木山川都成为了陪衬,把背景画的比人还小。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以“人物为主体”的“连环画”的主要特点。画面内容按照曹植《洛神赋》所描述的,从见到神女到最后“人神永隔”的虐恋情结发展,画卷的展开,就是一幕幕故事的登场。


在画面安排上,总体来说,通常认为《洛神赋图》总共有“五幕”。


第一幕是“休息与相遇”,曹植在从京师洛阳回自己的封地鄄城,途中车马困顿,就在洛河岸边休息。他望着河水,突然与女神相遇,曹植的反应是最关键的。顾恺之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把曹植和一群人安排在河边,其他人都面无表情或微微垂目,什么都没有注意到,只有曹植的眼睛望向远方,“顾得其神”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双眼睛画得炯炯有神,看女神都看直了眼了。


女神到底什么样?曹植在洛神赋里说了一长串,什么美,什么漂亮,什么奇幻美绝的事物,都像她。顾恺之,将女神画得仿佛是飘在河水上一般,把鸿雁、游龙安排在曹植和女神人物之间,仿佛是女神可以变身一样。青松、菊花、芙蓉也直接画在画面中,在水中、岸边出现,又像是自然环境,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用来隐喻这位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神的。


看顾恺之画人物所用的技法。他的技法总体来说是,笔法细致入微不差一丝一毫,周密严谨,以形写神,他用犹如“游丝描”的线条来描绘人物的体态,勾勒人物的面部细节。严谨的笔锋飘扬灵动,“洛水”中的女神衣带飘逸,仿佛在水中荡漾轻盈。而作为环境衬托的水波也画得水流涓涓,丝丝流淌。其实《洛神赋图》的山水也画得很精彩,顾恺之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山水画代表”,但顾恺之画人物画得太好了,山水部分被抢了风头。这么说,顾恺之他还是个被人物画“耽误”了的“山水画家”。



洛神赋图(局部)


第二幕、第三幕场景是一个剧情大反转,可以说这是“从定情到伤情”的转变。女神身披漂亮衣裳,头戴金银首饰,全身闪闪亮亮的。不过,“男猪脚”始终没有表白,洛神也感受到了曹植的疑虑,突然呼唤出了众神仙,登上了云车,与各路神仙一同离去。神仙怎么画?这可难不倒“顾恺之导演”,他大开“脑洞”画了“六只龙”拉车。龙呢,就用“复古款”,类似于商周青铜器上的“爬行龙纹样”来描绘;“鲸鲵护在车的左右”,鲸鱼画成“巨型鲤鱼”,旁边画条娃娃鱼就当是“鲵”了;车后面画了只“人面鸟嘴”的怪兽,并特意在怪兽肩上画了火苗,突出神兽坐骑的“奇幻感”,营造出一幅“超现实”幻境。从女神的身形和回头张望的描画,看得出女神对曹植是充满不舍的。




洛神赋图(局部 )


最后两幕故事以“悲剧”收场。情意绵绵的女神流露出哀怨和无奈,忽然就消失不见了。顾恺之也描绘了“男猪脚”曹植在女神消失后的心理活动。先是他驾上小船,逆流而上,想要追上女神,但却怎么也看不到她的场景。然后,曹植只身坐在岸边,谁劝也劝不走,黯然失色的他,还妄想女神会再度出现。等待无果,最后,他只好乘上马车,一步三回头地离去。


洛神赋图(局部)


到这儿,我们也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洛神赋图》了,为什么顾恺之的这幅画能成为传世之作,想必我们都有定数。要说顾恺之,为什么能够这么丝丝入扣地画出这个悲伤的故事呢?恐怕也与他的自己的心境有关吧。据说顾恺之自己也是一个多情郎,同样经历了几段求而不得的爱情,所以对于曹植的悲伤他是感同身受的。

 

来回顾一下我们今天讲的内容。


我们从顾恺之“画家的自我修养”中,了解了,古人不论是看画还是绘画,都不仅仅以“形似”为衡量,他们更看重“物象”的精神,绘画的时候,也多去琢磨那个“精神状态”,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一样。其实,战国《韩非子》中也说过,对于画家来说,“画人难,画鬼神易”,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更印证了这一点,女神本无形也无情,但是顾恺之用“人形”,画出了她的灵动曼妙和多情。


此外,我们今天还讲了“顾恺之的三绝”和“陆得其骨、张得其肉、顾得其神”,从中可以看到,在中国早期的绘画中,对人物的描绘是一个重点,描画人的过程也是画家们认识人的过程,他们都会通过自创的,不同于他人的方式和笔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画家和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写照。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期,我们将专门讲解顾恺之描绘女子的作品《女史箴图》,通过那张画,我们将会更加了解“顾得其神”的精髓。


我是徐骥,一期一画作,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16955sdff

    太书面话了,精炼一些就好了

  • kitny杨建川

    今天终于可以跟着徐老师身临其境中学习了!

  • 听友252320318

    这水平?付费收听真不值!

  • 熬一只鹰

    张僧(seng)繇(yao,二声)…

    1832366jdro 回复 @熬一只鹰: 据说繇念you.二声。但是输入法不识别。

  • 1396412gyqx

    好多“啊”

  • 听书伴侣1

    每月18都交钱了,还要钱

  • 旗人八爷

    就这?还收费吗?呵呵

    么箫声 回复 @旗人八爷: 是什么鬼给您的损人底气呢?

  • 甜小咖爱人文

    满满的干货,引人入胜,喜欢!

  • 言內

    赞赞

  • 听友218018980

    一个喜点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