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15.4日耳曼人进入西欧并与瑞士凯尔特人结盟

欧洲-15.4日耳曼人进入西欧并与瑞士凯尔特人结盟

00:00
18:35







第四节 日耳曼人进入西欧并与瑞士凯尔特人结盟

罗马军团在罗讷河谷阻击日耳曼人遭到惨败

当日耳曼人顺着莱茵河上溯到其发源地——黑森林南端时,也意味着他们马上就 会发现欧洲的另一条大河——莱茵河了。如果一定要为欧洲腹地找两条象黄河、长江 那样的母亲河,那么源自阿尔卑斯山脉及其附属山地的莱茵河、多瑙河肯定是不二人 选。只过二者并非是平行排列,而是南北——东西状的折角关系罢了。我们可以用“上” 这个汉字来形象的比喻多瑙河、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三者之间的关系。上面那一横 代表着多瑙河;一竖则是莱茵河;至于下面那一横自然就是阿尔卑斯山脉了。

两大流域相交的那个折角位于黑林山之南。由于莱茵河是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巅, 再从黑林山绕至其西麓北流入大西洋的,所以日耳曼人理论上即可以借助莱茵河谷北 上阿尔卑斯山脉,进而翻越山口接入波河流域;也可顺莱茵河而下,直至大西洋沿岸。 然而这次日耳曼人两个方向都没有选,因为向北翻越阿尔卑斯山脉的话,意味着向罗 马宣战。尽管之前取得了一场胜利,但日耳曼人还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自己可 以去对手腹地挑战。至于沿多瑙河谷向北的方案,显然暂时也不会被考虑。要知道日 耳曼三部之所以南下,就是因为北方的气候此时已经恶劣到无法养活那么多人口,才 不得以南迁碰碰运气的。 上述两个方向并非是日耳曼人唯一的选择。如果沿多瑙河谷走出黑森林的日耳曼 人,不想向北而是想享受更多阳光的话,他们只需把视线转向南,就会发现与多瑙河 谷几乎完美对接的罗讷河谷了。沿着这罗讷河而下,不仅宜人的地中海气候在向日耳 曼人招手,自公元前 8 世纪起就有希腊人经营的“马西利亚”更是意味着巨大的财富。 然而诱惑的背后依然掩藏着巨大风险,因为此时罗马已经完全将包括罗讷河下游的地 中海沿岸地区纳为了行省。想要阳光和财富的话,还是必须做好挑战罗马的准备。 虽然日耳曼人暂时没有南下的准备,但感觉到威胁的罗马人却不可能坐视这些野





287







蛮人出现在高卢的土地上。公元前 109 年,罗马准备了四个军团沿罗讷河谷北上阻击 日耳曼人。尽管从人数上看,罗马军团这次使用的兵力已经超过诺里亚战役一倍,但 在面对这些野蛮人时,外强中干的罗马军团依然没有摆脱全军覆没的命运。不过这场 胜利还是没有让日耳曼人走出森林,去地中海沿岸地区试试运气。既然选择了避开罗 马,又不愿回到北方受苦,那么留给日耳曼人的就只有从罗讷河上游穿出,直入西欧 平原的方案了。虽然已经掌握基本农业技术的凯尔特人,对西欧平原已经做了初步开 发,但这片平原的大部分土地仍然为森林所覆盖。

辛布里战争示意图

如果凯尔特人此时已经组成了一个王国性质的政治体,并且开始兴建坚固的城防 体系,那么他们在应对日耳曼人入侵这个问题上,应该能应付的更好一些。问题是此 时的外高卢地区虽然已经与罗马相邻了数百年,却依然还是处在部落分割的时代。这 很大程度与罗马有关,因为罗马本身也不是一个集权性质的王国。而之前与之在西地 中争雄的希腊人、迦太基人,就更是海洋“民主”文化的坚定信仰者了(相比之下, 东地中海的马其顿人就会更有机会,接受亚洲集权体系的影响。并最终在接受希腊“民 主”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集权来获取比较优势)。在这种地缘政治环境影响下,凯 尔特人在政治结构的设计上并没有集权的对象可以模仿。 事实上罗马也更希望看到凯尔特人处于分裂状态,这样的话罗马就能够分而治之, 更多凭借外交手段而不是战争,让这些野蛮人屈服了。而凯尔特人的这种分裂的结构, 也让日耳曼人成为了受益者。由于貌似强大的罗马军团,已经两败于日耳曼人,部分






288






凯尔特人为求自保,开始转向与日耳曼人的结盟。当然,在罗马分而治之的外交政策下,高卢地区的凯尔特人部落本来就与罗马人的关系有亲疏之分的,既然有些部落可以凭借与罗马的关系压制对手,那么那些原本被边缘化的部族,也同样可以利用日耳曼人这个外援。正是由于凯尔特人内部的这种分裂,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日耳曼人在法国境内如入无人之境,在西欧平原劫掠了个遍。 瑞士高原的凯尔特人攻击罗马人

对于罗马人来说,尽管两败于日耳曼人,但共和国的利益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地 区。至于北方的野蛮人是凯尔特人还是日耳曼人其实并不十分重要。更何况就目前的 情况来看,日耳曼人还只是在抢占凯尔特人的空间,并没有主动攻击罗马。然而从战 略层面来看,日耳曼人的出现却戳破了罗马军团不可战胜的神话。要知道自汉尼拔之 后,罗马军队在战场上虽然也会遭遇失败,但连续在两场战役中全军覆没却是绝无仅 有的。这种示范作用甚至直接鼓舞了长期被罗马所压制的凯尔特人,让他们觉得罗马 已经不复当年之勇了。换句话说,即使日耳曼人在劫掠之后全数退回北欧,凯尔特人 也有胆攻击罗马了。 凯尔特人的挑战并没有等太久,公元前107年,在日耳曼人横扫西欧平原的时候, 一支生活在巴伐利亚高原西南部的凯尔特人部落——提古林尼人(Tigurini),开始 侵袭罗纳河下游地区。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支凯尔特人部落,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很快 给了罗马一记重拳,帮助凯尔特人出了一口压抑百年的恶气,更因为这支部落所处的 地理单元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以至于今天仍然能够以一个特别的独立国家的形态,出 现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这个国家就是以银行、钟表和永久中立国地位闻名于世的“瑞 士”。 瑞士所处的这个地理单元与巴伐利亚高原一脉相承,也属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部延 伸台地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瑞士高原”。不过这片高原之所以不属于巴伐利 亚高原,并不是因为他今天属于瑞士。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在地理上的独立性,才 导致今天的瑞士能够成为独立国家。如果说阿尔卑斯山脉的正北方,是遵循着高原(台 地)——丘陵——平原这样自然缓降的台阶地形逐渐走低的,那么瑞士高原的形态就 有些与众不同了。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阿尔卑斯山脉西北方向延伸出了一道独立的 弧形山体——侏罗山。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十分的耳熟?没错,地质学中的那个代表 恐龙时代的“侏罗纪”正是得名于此山(19 世纪初由法国地质学家依据在此山的地 质发现而命名)。 与阿尔卑斯山主脉平行延伸的侏罗山,北部与黑林山相接,多瑙河从二山之间穿 出,再转而向北注入大西洋;西部则与中央高原及其北部延伸山地,共同孕育于了罗 纳河谷。至于侏罗山与阿尔卑斯山脉之间的高原,就是瑞士高原了。从结构上看,整 个瑞士高原其实更像是一个山脉包裹的高山盆地。“盆地”腹地并不能算是“高平原” 地形,而是有较大起伏。不过这样的地形也并非没有好处,因为不管是覆盖高原中东





289






部的多瑙河上游支流,还是穿越高原西南部,向地中海方向延伸的罗讷河源流,都必须先为瑞士高原蓄积出一个个湖泊后(比如日内瓦湖、纳沙泰尔湖。瑞士也因此有了“千湖之国”之称),才能够再去润泽下游地区那些低地民族。

法德地缘关系图

我们知道,湖泊对于调整周边地区的温度、湿度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侏罗山 还象一座天然屏障,能够帮助瑞士高原阻挡住来自北欧方向的冷空气。这样形成的气 候环境简单点说,就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由此瑞士也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 全天候渡假圣地。地理、气候的差异,以及外围山地的保护,使得瑞士高原有机会形 成差异化的地缘文化,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 瑞士高原的这种独立性,在日耳曼人西进时也有所体现。最终占据巴伐利亚高原 的日耳曼人,并没有攻入瑞士高原,而是与高原之上的凯尔特人结盟,并向西欧平原 方向转进。当然这个过程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和平,或者说日耳曼人并非没有做过这 样的尝试。只不过瑞士高原的独立性,最终让双方做出了双赢的选择。不过瑞士高原 同样无法回避的另一个地缘特点,就是处在法、德、意(或者说西、中、南欧)三大 地缘政治板块交汇点上的尴尬位置。长期来看,瑞士很难在强大的地缘压力下,保有 一个有别于周边版块的独立民族,也就是说瑞士在民族、文化属性上,会与周边版块 相融(但并不影响板块的独立意识), 如果说瑞士与意大利之间还有阿尔卑斯山脉为之阻隔,使之能够较少受到拉丁人 渗透的话,那么来自罗讷河谷和巴伐利亚高原两个方向的渗透,就显得容易的多了。 高原西部与罗讷河相连的河流,以及东部与多瑙河相通的水系,都会为这种地缘渗透 提供天然通道。当瑞士高原两侧都属于同一族群时,瑞士高原内部的这种地缘冲突并 不明显,但当其两侧开始分属两大民族阵营时,地缘矛盾就会在瑞士内部显现了。体






290







现在今天的地缘结构中,就是瑞士内部大体以多瑙河 1——罗讷河流域为基础,东西 向分割为了法语区和德语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GaryHuang_nk

    瑞士也是蛮尴尬的,和平年代谁都可以与它双赢,战争年代谁都可以蹂躏。

  • 中二大叔不喝酒

    大乌乌做的真好👌🏻

  • 兰兰690721

    讲的太好了

  • 1537252frto

    主播越来越成熟了!

  • 850386

    🌝

  • 柏拉图学园_拉斐尔

    很好,鼓励

  • 听友195378008

  • 肖恩imba

    支持٩( 'ω' )و

  • 13868747kqt

    会纠错了

  • 杠上花开湍杰

    听主播的声音真是一种享受!很喜欢这个主题,期待您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