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到了什刹海的前海西岸,接下来将要参观的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考古学家,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故居,也就是著名的郭沫若纪念馆。我们现在位于纪念馆的正前方,面前的这扇大门是坐西朝东的,我们抬头看,这块门匾上“郭沫若故居”五个大字,是邓颖超先生1982年九月份题写的。 其实郭沫若纪念馆所在地的前身是清代和砷的王府花园,后来因为和砷被抄家,花园就荒废了。到了同治年间,这成了恭亲王的草料场和马厩。转眼到了民国时,恭亲王的后代又把这块地转卖给了达仁堂乐家药铺作为宅院。新中国成立以后呢,这里先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大使馆馆舍,后来宋庆龄同志也居住过。1963年郭沫若先生迁来居住,直到1978年6月份病逝,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最后的15年。1982年郭沫若诞辰90周年的时候,“郭沫若故居”举行定名揭幕仪式,同时还举办了短期的郭沫若生平展,1988年6月12号,在纪念郭沫若逝世10周年之际,“郭沫若故居”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的时候,中国社科院决定将“郭沫若故居”更名为“郭沫若纪念馆”。 郭沫若特别喜欢这个院子,直到现在,我们走在这里仍然能感受到他的喜欢。我们往左拐,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株漂亮的银杏树了,这可是郭先生亲手种的“妈妈树”,据说这棵树与郭先生可是心有灵犀的。其实这里满院都能看到银杏树,郭沫若喜欢银杏树,因为他觉得银杏的树干端正挺劲,独立不倚,它很美,却美的低调。那为什么“妈妈树”最特别呢?因为它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那是1954年的春天,女主人于利群患了重病需要去外地治疗,在她离开北京的第二天,郭老带着孩子们从西郊大觉寺移回一棵只有手腕粗细的银杏树苗,郭老为它起了“妈妈树”这个名字,寓有“孩子们少不了妈妈”的深意,希望妻子顽强地经受住疾病的磨难,早些回到孩子们和自己身边来。1979年2月,郭老逝世未满一年,身体一直虚弱的于立群老人不幸也相继病故。第二年,“妈妈树”仿佛知道主人去世,决心要随他们而去一般,大病一场,濒临枯萎,树皮整片整片地暴裂,缓了好几年,又渐渐生出新树皮来。想不到10年后竟然又遭劫难,在一场暴风雨里被刮断了主枝,但其生机依然不减。 还有一处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的全身铜像了,仔细看不难发现,铜像神情怡然,好像在小憩,又好像在沉思。据说郭老生前也爱在院子里这样坐坐、看看。当然了,为了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主播讲的非常好!!![](http://s1.xmcdn.com/css/img/face/h_good.gif)
![](http://s1.xmcdn.com/css/img/face/h_good.gif)
![](http://s1.xmcdn.com/css/img/face/h_good.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