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

圜丘

00:00
03:47
游客朋友,现在我们面前的建筑群就是圜(yuán)丘坛了,圜丘坛是明清两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圜丘有内外两道坛墙围护,每道墙均有四组棂星门,共二十四座,称为“云门玉立”。穿过棂星门,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圆形汉白玉石台,那便就是圜丘。圜丘为圆形汉白玉须弥座石坛,三层,通高5.71米,各层坛面墁以艾叶青石,环以汉白玉围栏。在我们登坛的过程中您会发现,每登上一层都要踏过九级台阶。在最高层的中心您可以看到一块圆形大理石叫做“天心石”,在其外共环砌着九圈巨大的扇形石板,以后每圈依次是九的倍数,直到最外的第九圈,恰好是八十一块。在台面周围的石栏板各方向也是九块,我们再仔细看中层和下层的石栏板,各方向也依然为九的倍数。圜丘上下到处蕴藏着“九”这个神秘的数字,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根据古代阴阳五行之说,天属阳,地属阴;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所以“九”这个阳数中最大的数也就被称为天数了。经过测量我们还可以知道这三层石台的直径分别是:上层为九丈;中层为十五丈;下层为二十一丈,三层台面直径之和为四十五丈,恰为“九五”之数,对应“九五之尊”的皇帝。下面我再为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情景:在每年冬至日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时,这台面北面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其东西两侧依次供奉的是清代前八位皇帝的神位。台南的广场上排列着庞大的乐队、舞队。皇帝身着祭服,在中和韶乐的衬托下,跟随导引官的恭导登下祭坛。乐奏九章,典仪九程。九项仪程进行完毕,各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焚烧,以示送到天上,大典就全部结束了,于是皇帝回到紫禁城等待上天的降福。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这台面中心的“天心石”,也就是皇帝读“祝文”所在的石板。它有一种奇特的声学现象,在这时读祝声音特别洪亮,犹如加装了扩音器一样。至今这种声学现象仍不减当年,您不妨站在上面试一试。我们看到在圜丘旁边有一根很高的杆子,它叫做望灯杆。本来有三根,在1914年,袁世凯祭天时因望灯杆已经糟配而拆掉了其中的两根,仅留下中间的一根。1936年仅存的一根望灯杆也被大风吹折,只剩下望灯杆石座。在1994年,天坛恢复了北面的一根望灯杆,高达32米。好的,圜丘就为您介绍到这儿了,您现在可以去天心石上体验一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李丽_yst

    谢谢

  • 1395402fkyj

    AaBbCcDdEeFfGgHhIiJjKkLLMmNnOoPp

  • 心儿喵喵

    很好(✪▽✪)

  • 笑笑妈0171

    很好听。

  • 1328667sdut

    没听够

    Submerge丶 回复 @1328667sdut: 没听过。没听够

  • 1887100gxom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