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到了古堰景区的一个形象大门,洪泽湖大堤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那么我们将这座形象大门建在这座大堤之上,想必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请大家看我们右手边的门垛子上有一个石头的造型,很容易能够看出,这是一个石磨。洪泽湖大堤是于东汉年间由陈登开始组织修筑,初为土堤。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潘季驯组织修筑石工堤,改土堤为石工墙。当时仅迎水面的石工墙就消耗了千斤重的条石6万多块,以当时的工艺水平是没有水泥、砂浆、混凝土的,那么我们古代的人们是如何做到让这些千斤重大条石完好地堆砌起来并且至今仍能够固若金汤?我们眼前的石磨是功不可没的。正是用它磨出来的糯米汁和生石灰等一起搅拌成的混合物起到了当今混凝土的作用。大家看我们眼前的这个铁块,叫做铁锔,因形状酷似蝴蝶,又称蝶形铁。古代人民在修筑石工堤的时候,在石头内部凿上齿槽,然后将这样的铁锔块镶嵌进去,起到了连接条石、加固石堤的作用。铁锔的一生我们通常只能见到两次,第一次是修筑石工堤的时候,第二次就是大堤决口的时候,人们从水中将它捞出才可见到。捞出的铁锔上面还会刻有“钦工”、“林工”等字样,刻有谁的名字,就追究谁的责任,“铁证如山”就来源于此。大家请看我们左手边的这个建筑。淮河流域历来水灾频发,都说乱世出英雄,水灾频繁的年代同样也成就了很多治水贤才,如大禹,陈登,潘季驯,靳辅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江淮地区。大禹治水时候使用的工具,叫做“耜”,同时它也是传说中大禹战胜水怪巫支祁的武器,相传大禹战胜了巫支祁后,就用铁链将它锁住,压在琉璃井下,琉璃井现在就位于我们老子山镇境内。我们现在将这个建筑修建于此,不仅仅是对大禹治水精神的颂扬,也是对古代人民面对洪灾不畏困难、与洪水相抗衡的顽强精神的赞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