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寿寺

圣寿寺

00:00
03:17
游客朋友您好,现在您来到的是圣寿寺,圣寿寺建造于隋代仁寿年间,据说隋炀帝圣寿寺塔的母亲曾在圣寿寺修行。唐朝大历六年称南五台圣寿寺,岱顶观音寺改寺为圣寿寺上院。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兵乱,圣寿寺遭毁。至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岱顶六现圆光,敕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自此圣寿寺又改为观音台圆光寺下院。这样一座1400多年的古老佛刹,历尽沧桑,但经多次重修,至今仍有一定规模,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圣寿寺,占地约9000多平方米,寺院坐西向东,走势狭长,为清代修葺的建筑。有山门三间,前殿三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院落。大雄宝殿一座,砖木结构,彩檐斗拱。殿内供有弥勒佛、韦陀护法、伽蓝菩萨等。另外还有法堂、僧房、客房等建筑。寺内大雄宝殿北侧矗立着隋代建造的圣寿寺塔,又称应身大士舍利塔,为中国年代较为久远的寺塔之一。对寺塔的来历还有一说:据说隋文帝杨坚和他的母亲出游印度,带回佛牙一枚。来到南五台,见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参禅诵经,就在此建塔。这里终年香火旺盛,随文帝也常来此消夏避暑,参禅礼佛。初唐时,太宗李世民的母亲每年也要来此朝拜几次。这样,南五台声名大振,成为佛教圣地之一。遥想当年之圣寿寺,规模宏大,"飞甍映日,杰阁联云",至今诸多建筑早已颓毁,仅余大殿一座。这座塔为七级正方形阁楼式砖塔,高29.5米,底座周长7.5米,您看塔身的一、三、五、七层南北两面和二、四、六层东西两面辟有券门,层与层之间砖叠突出为檐,并用砖雕砌成两排菱角牙子。二层以上的壁面为枋木制结构,每面又分为三间,用砖砌出倚柱、阑额及斗拱。塔尖也用平砖攒成,上面放置七圈铁质相轮,上面又覆有八角攒尖式铁刹。整个寺塔全用砖砌,构形精巧,风格古朴。该塔与兴教寺内建于唐代总章二年的兴教寺塔造型相近,因其坐落于狭谷之中,其塔壁面仍保持光洁,几乎看不到风化侵蚀的痕迹。据说在塔的下面,埋藏有佛祖的牙骨舍利。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