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未经本人许可,本节目一律不得在任何电台、网络平台、移动平台上使用】
《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登载本文
《董其昌像》
董其昌画史留得大名,并非只限于他在书法和山水上的成就,更在于他的“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正式推出是在董其昌五十岁之后,记述在他的《容台别集》之中,也见于《画禅室随笔》,其核心如下: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 知言哉。
董其昌认为从唐代李思训与李昭道父子至南宋马远与夏圭,再到明代中期的仇英这一脉,画功精湛,作画谨严,值得称赞,但有如佛教所言“积劫方成菩萨”,“北宗”山水“硬”,创作耗尽人的时间与精力,不值得提倡,而“南宗文”,即柔和、渲淡,所以他更倾向于唐代王维开创的画路,沿五代董源与巨然铺就的道路,汇北宋的“米家云山”,精研“元四家”的笔墨,便可“一超直入如来地也”,即以“南宗”顿悟的方式,一下子掌握画学的真谛。
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而,他又指出:“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云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知识链接:
董其昌(1555-1636),出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闵行区马桥),后徙居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他生活于明朝末年,是晚明杰出的书画家、鉴定家。万历十七年,董其昌34岁时中了进士,从此开始了宦海生涯。他一生的仕途三起三落,其人品也饱受非议。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诸多书画作品,更以《画禅室随笔》等理论著作,深深地影响了后世对中国山水画发展进程的体认。
王羲之《行穰帖》
王献之《鸭头丸帖》
倪瓒《六君子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董其昌《青卞图》
展厅现场
老师讲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