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60期:刘涛罕见崩溃大哭:余生,只想多爱你一次

2018-360期:刘涛罕见崩溃大哭:余生,只想多爱你一次

00:00
11:37




最近,看了几集《亲爱的客栈》,意外地被一句话戳了心。


那一集,是大家一起聊起父母,20岁的演员王鹤棣谈起自己的妈妈。


他说以前在自己的心目中,妈妈是特别强大的人,无论什么事找她,她都可以解决得很好很完美。


但是这两年,他突然发现,其实妈妈并不是那么强大完美的人。


来北京后,因为普通话说得不好,妈妈在外面几乎不敢跟别人讲话。


王鹤棣说:


“小时候是妈妈鼓励自己多跟别人讲话聊天,而现在,变成自己要告诉妈妈:


别怕,有什么你就说什么。”




这是每个人成长中的残酷一刻:


那一刻,你突然发现,自己的爸妈并非无所不能,他们也会胆怯、害怕、不知所措。


意识到这一点的孩子,会努力独立、不去打扰,可这样的独立,反而伤了爸妈的心。


因为那意味着,你不再需要他们。




对于这种内心的纠结,最让我感触的,是刘涛的丈夫王珂谈及父母的一段话。


他说:


“她在引导你的时候,她在教你的时候,你是一个没有成形的,你是一个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


你在跟她讲人生的时候,她已经六七十岁、七八十岁,她已经改不了了。”


就像剧组打出的那句文案:


父母教你时,你是张白纸;

你纠正父母时,父母已成画。




这句话,很多为人子女的都会有感慨吧。


写今天的推文之前,我在几个朋友群问了同样一个问题:


有没有哪个时刻,你觉得“改变”父母是为他们好,其实伤害了他们?


有很多朋友给我留了言、发了私信——


春节回家,发现这一年给我妈买的新衣服她都没怎么穿,当着亲戚的面就冲她发了脾气。


过完年回北京,我妈打电话,说不是不喜欢,是舍不得。


她还特意让邻居帮她发了微信给我,看着她穿着新衣服笨拙地比了个“耶”,突然觉得挺对不起妈妈。


我妈参加婚礼拿回来的喜糖都要留起来,家里来客的时候拿出来吃,我觉得寒酸,当着客人的面丢到了垃圾桶里。


我妈当时眼圈就红了,丢完糖我就后悔了。


刚到外地时,父母每天给我打电话,我嫌烦,让他们发微信,他们就学会了发微信。


后来放假回家,看见家里的台历密密麻麻地写着“怎么用手机发微信”的说明,觉得自己真自私。


我总抱怨我妈给她买的东西都不吃,我妈有一次特别抱歉地说:


“岁数大了,真的吃不下了。”


表情就像被批评的小孩一样,一瞬间很扎心。


4岁的女儿告诉我,你总嫌弃姥姥不会说普通话,姥姥今天跟我说,她以后要少跟我说话,免得我变土了。


听了女儿的话,想哭。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看着看着,我的鼻子就酸了。


因为我也曾不止一次跟妈妈抱怨、生气,因为给她买的东西她不吃、送的礼物她不用、想让她享受更好的生活她不习惯,或者觉得她的有些习惯在外人面前有些丢脸。


父母或许并不完美,但他们一直在努力跟随我们的节奏。


他们要学会用智能手机、用微信、看朋友圈、发语音;


他们要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他们要改掉小时候带你的大部分经验,接受更科学的育儿理念;


甚至,他们要改变自己说了一辈子的口音。


他们努力成为我们期望的那个样子,只是因为我们觉得“我是为你好”。




真正的为父母好应该是怎样的?


从朋友琪那里,我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


上个周末,和琪吃饭,席间,琪的爸妈来了电话,琪拿着电话一直点头说“好”、“好”、“是吗太好了”、“回来赶快给我看看”。


挂断电话,琪说,爸妈报了旅游团出去玩,刚才神神秘秘地告诉她“正在XX买东西,又便宜又好”。


琪噗嗤一笑:


“不知道哪家旅行社专门找老人推销,团费还不够机票钱,明摆着就是购物团,已经买了一路的土特产、纪念币……”


我很是纳闷:


“明知道是购物团,你还让他们去?”


琪笑笑说:


“他们高兴就好,这么多年节俭惯了,花小钱买点土特产行,真让他们花大价钱去报旅行团,肯定舍不得,何必难为他们呢?”


琪说,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一直过得很俭省,退休后,老同事偶尔会招呼着一起出去玩,选的都是便宜的旅行团。


因为这,她没少冲老两口发火,天天给他们讲便宜的旅行团怎么坑老年人买东西。


有一次,爸妈又偷偷报了名,她知道后,把爸妈数落了一顿,自己去旅行社退了钱,给父母选了个高品质的团,请了年假陪他们一块去。


结果呢,一路上,爸妈连张带笑脸的照片都没拍,回到家,妈妈就淡淡地跟她说了一句:


“你是不是觉得我和你爸现在都是废物,什么事都做不了?”


琪说,妈妈一辈子没对她说过重话,那算是唯一的一次。


那件事之后,琪反思了很久,她说她突然意识到想要改变父母一辈子的习惯,未必真的是对他们好,可能会伤了他们的心。


那之后,琪和老公达成了默契,只要双方爸妈做的事没有原则性问题、不影响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他们就不反对。


琪的话让我思忖良久——


在拥有了更多的知识、见地、能力之后,或多或少,我们都曾经这样自以为是地“改正”过父母。


因为觉得是为了他们好,我从来没觉得这样的“改正”有什么不对的。


可对于父母的习惯,需要的未必是改,而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度”,让他们觉得踏实、舒服、自在。




准备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新闻:


三年前,王先生的妈妈得了阿尔茨海默症,记忆永远停留在了他的高中时期。


为了让妈妈开心,从28岁到31岁,王先生每天在微信里给妈妈汇报自己的高中生活:


早晨6点半起床去“上学”,晚上9点半“下晚自习”,10点半熄灯睡觉。


每天晚上穿着高中校服和妈妈视频。




王先生说:


“一开始我纠正过她,后来次数多了,觉得没有必要了,将错就错,就让她觉得我还在读高中吧,这样感觉她也会比较开心。”


这通新闻看得心里暖暖的,也酸酸的。


或许某一天,我们也会在害怕失去的恐慌里懂得:


比起改正父母,只要他们能陪伴着我们,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适应父母,远比他们适应我们要容易得多,为人子女最该做的,就是停止改变父母。


对于父母来说,真正的“为你好”,是“你觉得舒服”,而不是“我觉得你这样会舒服”。


“父母教你时,你是张白纸;

你纠正父母时,父母已成画。”


这句话,每一个做儿女的都请记在心上。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774106hluo

    真的超级棒

  • 玫风说

  • 春风一笑3

    入情入理

  • 小月亮WQ

    特别喜欢有书,里面有好多非常棒的主播朗读,声音优美,有书真棒

  • 1vumo214bh7mw27c38iw

    果断点赞👍

  • 普拉提练习室

    理解与接受都是奢望,还谈何纠正,根本就没想纠正,慧及定,慧已不易,能在一个不同价值观的环境下保持定更难,能守住自己的本心已经很不容易,现在我是没有多余的能量、精力去纠正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