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救星—羊杂碎

寒冬救星—羊杂碎

00:00
06:16

        12月的草原,银装素裹,牧人的马群奔腾而过,冷风呼啸,看马的人,冻得哆哆嗦嗦~啊~此情此景,我必须吟诗一首!

“喝一口汤,辣!

吃一口杂,香!

碗里的香菜,绿;

汤里的葱花,亮。

羊肠软,羊肚脆,

面肺白,蹄筋黄。

羊肝嫩,头肉细,

炭火烧的旺!

        这是薛刚诗集《塞上放歌》中的【羊杂碎】篇

        朋友们,内蒙又要降温了,啥也不说了,走,喝碗羊杂碎!!!

        到了内蒙,漫步呼和浩特市街头,羊杂碎的招牌店肆 举目可见,遍地都是。它被奉为“青城美食”,属内蒙饮食文化的重点篇章,追根溯源可至四百年前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当年他凡用兵或举大事必“煮豕既熟。按豕之首、尾、肩、肋、肺、心排列于俎,各取少许,切为丁,置大铜碗中,名阿玛尊肉”。以后遂流落到民间,成了一个大众化的食品,并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大俗名称。当然,街头巷尾还流传着若干传说,它的出身可就比较低贱了,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化腐朽为神奇一类。仿佛不讲这样神奇的故事就配不上他的美味一般。

        来到最正宗的那家店。门口那个硕大无比的羊头模型倒让人觉得进了店就像钻进了羊肚子,它的度量无比,五脏六腑任你品尝。几口热气弥漫的大锅一字排开,浓烈的香味漾荡在整个厅堂。锅面上漂浮着油光闪亮的红汤,缀以几撮绿翠翠的香菜,好似一片汪洋中的几个小岛。一勺下去,羊的心、肝、肺、肠尽在青瓷大碗中。只浅浅地尝一口,便完全折服了。其鲜、其辣、其爽,无以言表。几口进嘴,颊齿生香,半碗入肚,遍体生热,一碗吃完,大汗淋漓。真正的羊杂碎,讲究的是“三料”、“三汤”、“三味”。其中三料分为主料和副料。主料叫“三红”,即心、肝、肺;副料叫“三白”,即肠、肚、头蹄肉。三汤又分为“原汤“清汤”与“老汤”。“三味”则指饭桌上的佐餐物。青的一味是香菜,红的一味是辣椒面,白的一味是食盐,缺一不可。其实,这羊杂碎也要与时俱进,改革发展是硬道理。这“原汤”是直接把五脏放到锅里煮,鲜是鲜了,那异味恐怕也要把人熏跑。一锅汤常熬不换,老是老了,最后汤稠如油,色酽如酱,还能有多少食客来?当下羊杂碎的精髓在于既“杂”又“碎”:杂即该有的都要有,融柔、嫩、烂、脆于一锅;碎则要求该细要细、该薄要薄,该短要短、该长要长。绝不是笼而统之的“一锅烩”。最正宗、最原始的羊杂碎,要跑到几百里外的大草原上去吃,那滋味一般人可尝不到。

        吃完羊杂碎,胃肠一线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灼热感。这时候如果有一盘白兰瓜端来。瓜切得齐齐长长的,瓤子白中带黄,瓜皮黄中带青,上面泛出晶亮的水珠。一口咬下去,味甜且绵,入口即化。咱们这里日照长,干燥少雨,长出的瓜硬是与内地的不一样。吃完羊杂碎,跟进白兰瓜,鲜辣为先,甘甜殿后,相得益彰,真是妙不可言。

老青城人一般都是早上来吃一碗羊杂碎

        猩红的辣油飘浮在碗里,满满的,中间零星的点缀着几片暗绿色的香菜叶儿,彷佛香山满红透微绿。

        吃一口白焙子。刻意地吹上一口气,哪红,哪绿浮萍似的游荡起来。相看万里客,同是一浮萍。就像杜甫感叹了人生的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眼前这红,这绿,竟也通了灵性,轻轻的游荡,淡淡的哀鸣。

喝了羊杂汤,感叹完人生,推门而出,又是一片广阔天地。毕竟还是要上班的嘛!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自由崋

    像片头都弄成呼市本地话就好了,普通话代入感大打折扣

    声动内蒙古 回复 @自由崋: 毕竟还是要照顾大多数人,介绍咱们呼市的东西也希望外地人能听懂

  • 听友35921681

    文字功底好啊

    声动内蒙古 回复 @听友35921681: 谢谢~

  • 可乐园圆子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