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知”与“在”的关系

4.7 “知”与“在”的关系

00:00
18:29

我下面简单表述一下,“知是什么”这个话题。我这个表述以《物演通论》为参本,但是我用最简洁的方式,只讨论“知”和“在”的关系这个问题。大家想,笛卡尔表述说,世界是二元的,物质实体的属性是广延,心灵实体的属性是思想。他把感知、心灵和精神设定为在平行横轴上的二元对立关系。而且他的根据是“我思故我在”。可大家想,我如果做一个相反的命题,“我思故他在”或“我思,他在”这个命题成立。


请想想为什么有“我思”?如果没有对象,如果你不是相对存在,如果你就是绝对存在,你需要“思”吗?你需要感知吗?假定世界是一,存在是一,比如奇点状态,宇宙在没有分化以前的最原始存态,这个时候万物就是一,其结果是什么?是这个奇点能量存态,没有任何属性可言。因此物理学上把它叫“奇点”,奇怪的“奇”,也叫“奇(qi)点”。什么叫“奇点”?它的意思就是说它没有任何可感知属性,或者说它没有任何属性,因为我们的感知只是对物的属性的感知。如果一个物没有属性,这个物就无从感知,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把它叫“奇点”。所谓“奇点”,就是你用任何方式,包括物理方式、数学方式和其他科学仪器方式,你对它没有任何可以表述的要素,也就是它没有任何属性可以呈现。那么奇点是存在度最高的状态,它在这个点上,如果存在度最高的点在这,那么奇点由于存在度极高,因此它没有属性发生。而万物的演化是一个弱化衰变进程。那么当物衰变的同时,弱化就是分化,或者在我的书中表述为弱化等于分化,等于残化。存在是一逐步分化为存在是多,任何多都是一的分有或者说是存在是一的残体,残化了的部分,总有一种回归合一的内在冲动,由此形成感应属性发生。


也就是它只有借助于感应属性,它才能达成自己丢失残体部分的回归,这叫依存。属性由此发生。属性很多,从最基本属性“广延属性”,所谓“广延属性”,时间和空间属性,大家知道按照现代宇宙论,在奇点状态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那么再下来“感应属性”,比如最初分化质子和电子,那么电子要回归质子的合一,它用什么方式回归?它必须用自己的负电荷属性去耦合质子的正电荷属性,这在物理学上叫“电磁感应”,它其实就是后来感知的前提。由于物质存在度越高的时候,属性发生量越低,物质存在度越低的时候,属性代偿量越高。


我们从这样的关系里可以发现最初奇点最高的存在状态,其实规定了一个基本的存在阈值,叫存在阈普适常量。如果没有这个阈值,没有这个常量规定,那么物质存在度的衰减,就没有必要达成属性发生的递补增益关系。那么感应属性,它的发展进程和增益增量过程,最终形成感知属性,这就是人类的精神渊源和精神来源。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精神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实体,笛卡尔的表述错误。因为如果“我思,我在”是一个证明,那么就有一个问题没有回答,为什么会有“我思”?


“我思”一定是因为“我在”发生了问题,一定是因为有“他在”,而“我”跟“他在”不可分割。“我”跟“他在”是一个必定的依存联系,“我思”才能够发生。所以“思”的反证同样成立,“我思他在”。那么我们会从这个微知识、感性灵魂、理性灵魂,我用莱布尼茨的话讲,我们会发现万物的演化进程,就是感应属性的增益进程,存在度的衰减是一个衰变量,代偿度属性代偿的增量,是一个反比函数。属性很多,比如广延属性,时空属性,比如感应属性,后来发展为感知属性,比如能动属性,后来发展成自由属性,比如结构属性,最原始的万物结构极为简单,早期的奇点没有结构,分化才导致合一状态冲动的达成,叫结构。


所以越高级的存在形式,结构越复杂,它都是随着万物存在度衰变进程而发生的代偿增益的产物。如果我们只关注感应属性,这就是精神哲学得以展开的基本样貌。那么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感知是有上下规定象限的,也就是感知并不是随意的。比如一个电子感应一个质子,它的感知能力,在物理学上叫“感应”表达为极为低下的状态,它只能感应到一个正电荷,而且大家会发现我们感知的局限性,也就是不能真感的局限性,在感应属性最初发生的一瞬间就表达。


比如电子感应质子,大家知道一个质子外面围绕一个电子运转,这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一号元素氢。电子感应质子,它永远不知道质子的其他要素。比如它不会知道质子的质量,它不会知道质子的形状,它不会知道质子的颜色,它只能用它的主观感应属性,也就是这个负电荷去感应质子的对应可感属性,也就是那个正电荷。而且它连那个正电荷都不能真感,因为它在“感”的那一瞬间,它的负电荷就耦合了正电荷达成的是电中性。我这样讲,如果你还没有听明白,那么我进入分子阶段再讨论,那么到分子阶段,比如酸碱,大家注意我这样讲的时候你要你听明白,什么叫“主体”,什么叫“客体”,我已经在开始讨论了。“主体”是什么?“主体”就是镜像式的“客体”,它在原始阶段残化者的任一方,你可以把它设定为“主体”,那么它的彼方就是“客体”,但反过来,当你说它的彼方设定为“主体”的时候,它的对象就是“客体”。可见“主体”是什么?“主体”在原始状态就是“客体”系统的可换位状态,这就是“主体”的本原。所以我前面一再讲,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客观世界中不能抽离的一个客体分子,所以科学把自己孤悬在外,假定自己跟客体无关,外置自身而作为观察者,这本身就注定了科学的麻烦。


那么如果一个酸分子,你设定它为主体,你把碱分子设定为客体,当然你可以反过来设定。那么酸分子以其酸根作为感应属性,它并不能感知整个碱分子的分子结构,它只能感应碱分子的碱基部分,而且它得出的感知成果绝不是碱,而是酸耦合碱一瞬间所达成的盐。我想学过化学的人都知道,酸碱中和反应的产物是盐。因此如果你问酸,碱是什么?它回答你一定不是酸,而是盐,也就是感知的一瞬间你的主观感知属性一定是对客体可感对应属性的耦合扭曲,由此才能达成感应反应的依存关系。是不是这样?而且你的感知限度是你并不求全知,就像电子用不着知道质子的质量、形状、颜色等等要素,它只要知道对象的正电荷,甚至把对象的正电荷扭曲为电中性,它的感知已经满足了。


满足什么?满足电子和质子之间的稳定依存关系,是不是这样?这叫“知”的原始感应规定,请记住我们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基础架构是什么?我前面讲过电磁感应,细胞膜跨膜电位,传入神经的生物电冲动,然后在中枢,视中枢、听中枢、脑中枢,对这个电子感应系统的整顿,是不是这样?它是我们一切精神活动的最基层,我在前面把它表述为无意识基层,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个基层上一步一步地在上面代偿架构。五亿年前扁形动物出现视觉,以后出现神经网,以后出现神经节,它是神经中枢的前提,以后出现下中枢,以后出现上中枢,然后出现高级皮层。这样一个叠加的过程,才构成从感应到扁形动物的感性,到脊椎动物的下中枢知性,到人类额叶前皮层的理性,也就是说自然物演结构中感应属性的增量和增益进程在我们人体精神感知系统架构中,层层实现一步都不缺掉。它由此在最基本点上,注定了你的感知本身不是求真,而是求得有效依存结构反应。因此到人类的感知,你仍然受此规定。


在康德的学生中,精神在整个认识论西方哲学中,从来没有找见知识的源头。以至于笛卡尔认为心灵实体是和物质实体对应的一个存在体系,实体体系。而我们今天可以在这个模型中非常清楚地看到,世界只有一个系统,精神只不过是物演系统的属性增益产物,而且康德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感知只能停留在现象界,什么叫“现象”?


感应属性耦合,也就是你的感知不是平白发生的,你的感知是你身上有主观感应属性,从电子的负电荷属性,到酸分子的酸根属性,到人类的感知属性,你是用你的主观属性去耦合对象的对应可感属性,而耦合过程就是扭曲过程。因为扭曲过程达成的结果是依存结果,因此它满足感知求存效应,这就是现象的来源。由于感知只是属性耦合,因此属性下面的派生者永远不在感知可以追究的范畴之内。此谓之“物自体”,这就是康德所说的所谓“物自体”。


是不是这些问题得到明确的呈现,而且我们会发现感知是有上下限度的,也就是当你的存在度很高的时候,你的感应属性,你的感知度一定是很低的。当你的存在度很低的时候,你的感应属性这个时候发展为感知属性,它的感知属性量一定是很高的,也就是你的感知能力表现为很高。要知道这个过程是被规定死的,你绝不可能看到一条会做四则运算的鱼,你也绝不可能看到一只会做微积分的猴子。为什么?因为这个感知增量或感应属性增量跟它的存在状态不匹配。我比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蚊子,它吸动物的血,包括吸人的血,它在秋季繁殖的时候会不顾死活群体性攻击,以达成吸血效应,因为雌蚊只有吸到动物的血,它才具有繁殖的营养和能量。


由于蚊子的存在度极高,产卵量极大,因此它的感知属性保持在很低的状态。也就是当它进攻人吸你血的时候,是奋不顾身的。如果你处在防御状态,十个蚊子进攻你,可能只有一两个蚊子能吸到血,八九个都被你拍死了。从道理上讲,蚊子很盲目,它不能感知它的损失量和收益量的计算,我们正常人如果你的日常行为反应是你在任何一个动作中亏损量大于收益量,持续进行的结果你一定灭亡。是因为你的存在度太低了,你的感知计算度必须很高,你才能维系自己微弱的生存。


蚊子繁殖量极大,它每次排卵数百例之多,而它的繁殖期极短,如果它具有人那样的感知度,发现自己的成功概率不到50%而退缩,蚊子早就灭绝了。它恰恰因为它的愚蠢而保证了它的有效延续。可见低感知度是一种保护效应,高感知度是一种微存效应。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859697svdx

    如此贯通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哲学 、社会学、历史学等所有人类的知识,创建一个学说“物演递弱代偿原理”,真可谓先生是站在更高处看世界。佩服至极。

    黑今人 回复 @1859697svdx: 啥都懂,就是啥都不精,懂了点皮毛而已,不得不佩服记性超级好

  • 终南龙隐

    岳先去的理论已经表现出了人类最高智慧。他的理论当得起诺贝尔奖。

    Planet_Mao 回复 @终南龙隐: 不不不,难道让那些认知比王先生浅薄的人给王先生颁诺贝尔奖吗?犹如幼儿园的小朋友给本科生评判颁奖。我觉得还是不要了。

  • 毛毛牛bj

    一,人比猴子的存在形式高级,是因为人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大脑的代偿增益比猴子更高级。自然物演的层层递进,是求得有效依存结构反应,不是求真是求存。人能直立行走了,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但是失去了若干爬行时的能力,于是发明了工具来弥补,这就是所谓的“代偿增益”。二,感知是耦合现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感知是有效的。我在墙上钉了个钉子。我,墙、钉子有效耦合。三,世界只有一个系统,即“物演系统”。精神不过是物演系统的增益产物。精神不在彼岸,是在我们自己身上。自觉有点意思了,但不知道对不对。

    毛毛牛bj 回复 @苏李万龙: 前阵子把《人类简史》找来看了。观点很惊艳,也很有说服力。智人只用了7万年发展到我们现在的样子,是因为分工合作方式突破了基因突变的边界。我理解,分工合作也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产生的。是从采集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产物。就是“有效依存结构反应”,也可以说是“代偿增益”。呵呵,似懂非懂吧。

  • 质疑是成长的第一步

    没有看到有人质疑,我思故他在可以那么容易被接受吗?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源于圣奥古斯丁的哲学思维,核心是怀疑一切,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既然我思,那么这个我思,或者这个思考的思想存在,再由此去导出其他结论,我思他在的起点又是什么呢?解释是如果没有对象我就不需要思,绝对存在不需要思,世界是一,奇点就是一,这个就是利用现代科学和来解释哲学了,这是先假设了唯物主义,甚至假设了宇宙大爆炸和老子道的理论是对的,再来推导我思他在,回到笛卡尔的起点,如果我思就是唯心,一切观察感知都是假象,那怎么可以用假象的产生的结论来推导假象就是在呢?

    质疑是成长的第一步 回复 @子桑户: 我觉得后续的追问和现代科学就是对我思故我在问题的放弃,转而直接根据直觉相信唯物论,再在唯物论上建立现代科学,王东岳在一点上是和现代科学一致,没有太多新的东西,但物演通论是有一定创新的,这个要承认,听他的课要清醒,因为他总是直接抛结论,武断,不讲论证过程,只让人被动接受,不让人自己思考,好听但不是个好的哲学老师。

  • forever_8w8

    东岳先生太伟大了,一个托起人类文明新纪元的人物

    甚么甚么什么什么 回复 @forever_8w8: “低感知度是一种保护效应,高感知度是一种微存效应”, 人类危机来临时,纵算上述观点的死忠拥趸者们乃至王老师本人,都未见得真的肯舍命把自己降格为“低感知度”一员,从而为本种群的存续进献自己一丢丢的“保护效应”, 充其量某个大权在握的“治人王”,通过武力威逼更有可能的是上智下愚手段,在确保自己不去送死的前提下,实现其“吾为种群计,岂惜小民哉”的宏图伟治吧 这个,是刻在你我和王老师DNA里的死穴,根本无解的吧。。。。。

  • 潜龙寒山

    感知能力强的,生存度就低,所以敏感的人生存度低。

    甚么甚么什么什么 回复 @潜龙寒山: 种群, 王老师原话是“感知能力越强的,其 种群 生存度就低”, 所以敏感的人,其个体生存度是极高的;只是他求生的自私本能,会降低整个种群的生存度而已, 翻译成人类的语言,就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吧, 可是,谁又能真的为了种群的存续,主动放弃自己的个人利益呢——现在立刻马上弄死自己以及周围亲朋,大家分解回归为纯元素,从此不再消耗地球一丁点儿资源,也不再给地球产生一丁点儿垃圾?反正我知道我充其量撮祸别人“牺牲小我…”云云,我自己是不大可能达到那种高觉悟的

  • 朱随促

    听不懂,不要急,反复听,听不懂,不要骂,反复听,真正的精神粮食也。

  • 1359299bkoo

    还有一问题,分化了的部分的回归的冲动来源哪?

    1393396str 回复 @1359299bkoo: 既然奇点最稳定,为什么要分化,为什么要爆炸?

  • 混沌之思

    低感知度是一种保护效应,高感知度是一种微存效应。但一场深林大🔥就可能把低感知的动物灭绝,而高感知的人,可以通过自己进化创造出来的,各种依存条件避免葬身火海。并得以保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通过分化后,创造出了更多的依存关系,保障了人类在天灾人祸时,利用科技不至于灭亡。根据王老师的递弱代偿原理,人类和自然的环境因为科技材料的开发,得到进一步的破坏,于是自然灾难的恶性循环,人们更甚利用科技创造依存关系,都因为我们局限了资源利用的空间,再加上分化依存关系的放缓,基础科学没有重大突破,不能加快分化创造更强大的依存关系所致,使得恶性循环。我理解王老师的递弱代偿也是有局限的。

    kh5kun6eif31l2dzs8qz 回复 @混沌之思: 大的约束条件没有变化,一场小小火灾不足为道,正所谓燕雀不知鲲鹏,你能力再大,所能做到的不过是规律预先允许你做的,迷信科技恰恰是违背了基本的科学精神,最终不过沦为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类的想法。

  • 茶禅一味138

    我已经憋屈的快要吐血了,太烧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