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347期:两分钟短片刷屏:99%的婚姻,都毁这件事上

2018-347期:两分钟短片刷屏:99%的婚姻,都毁这件事上

00:00
11:03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曾承诺过爱你如生命?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曾让你倾心相待,愿将一生托付?


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以爱你为借口,却一次次对你大打出手?


国外女性公益组织YMCA发布了一则宣传片,讲述了一对夫妻从婚前的甜蜜恩爱,到婚后的拳脚相向。


视频中的丈夫,一次次说着“我爱你“,与此同时,也一次次对妻子施行家暴,可谓恐怖至极。


而当丈夫的拳头越来越重时,妻子的态度却是一直沉默。


当丈夫变得越来越暴戾,家暴次数越来越多时,妻子一直都不知道,这一切愿本可以被阻止。


“家暴”,这个曾经看起来非常遥远的词汇,却实实在在触手可及。


文章的开始,让我先来问你两个问题吧:


如果你目睹他人遭遇家暴,你会如何反应?


如果你遭遇了家暴,你会怎么做?


先别急着给出答案,因为真相往往比答案更残酷。




社会:你我也许都是施暴者


前段时间,蒋劲夫家暴女友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


这本是一件极其严重的恶性事件,但社会反映却令人大跌眼镜。


蒋劲夫发文承认后,评论并不是对恶性的大肆批评,而是微博红彤彤的点赞和力顶。




“打得好,继续支持你”


“女的也不是啥好东西”


“第一次觉得家暴打得好,你女朋友属于骗财骗色的那一类”


……


施暴者收到了出乎意料的关心,而受害者却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质疑和批评。


比起中浦悠花身上、脸上、颈上的伤痕,舆论的反应或许更让她寒心。


社会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指出,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得知各种各样的人遭遇不幸,但同时又要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于是我们发明了“被害者有罪论”。


于是,施暴者被我们当成无辜小可怜,而受害者被指责为犯了错活该。


“你们的家务事,我可管不着。”


“那女的被打,肯定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些在家暴中饱受摧残的女人,社会也没有给予她们应有的关爱。


2018年3月底,全国妇联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


家庭暴力发生率在29.7%到35.7%之间,90%以上的受害者为女性,受害女性占到女性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每年有9.4万女性因无法忍受家暴自杀,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被家暴,被家暴妇女平均第35次,才会选择报警。


施暴者固然可恨,但这些长久以来的社会偏见,这些事不关己的漠然态度,却成了进一步将受害者推入深渊的可怕推手。


对于家暴,你我或许都是施暴者。




家人:最残忍的夺命稻草


我看过的最恐怖的电影,不是《电锯惊魂》,不是《午夜凶铃》,而是看起来很像悬疑推理的《记忆大师》。


因为,它不是单纯恐怖事件的罗列,而是在看似荒诞的背景下,真实地反映出社会的隐藏现象——家暴。




影片中,有一位神秘女子,她屡次被丈夫家暴,在忍无可忍之下选择了逃离。


但娘家人面对这位寻求庇护的女儿,居然选择了“不能报警,因为家丑不可外扬”。


他们任由施暴者将浑身是伤的女儿再次拖走,回到地狱的深渊。


电影很残酷,但现实远比电影更残酷。


央视曾拍过一个八集纪录片《中国反家暴纪实》,那里面的每一个事件,都令人无法直视。


这是杨艳梅,她也曾在被家暴后寻求父母的帮助。


但她的父母却说,“他打你别动,他骂你别吭声,你就在他手里熬着,他给你打死了,那该你死。”


多可怕,又多可悲!


高台树色在《思绪万千》中写道:


“家暴一词,因为暴前面加了一个家字,便立马变得格外隐晦,且很容易无解。


实施家暴的人,无论拥有着怎样的受教育程度,都会在被发现被质问的关头喊出同一句话,我教训我自己的儿子,我管我自己的媳妇儿,跟你有什么关系啊?


因为“暴”前有“家”,所以“要守妇道”、“家丑不可外扬”成了比生命和尊严还重要的事情。


那些受害者仅仅可以依靠的只有家人,但家人的视而不见或雪上加霜,并没有成为他们的救命稻草。


她们反抗过、逃跑过,却一次次被亲人背叛,终于无处可逃,也放弃了反抗的勇气。


这是一种习得无助。


而家人的错误态度,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自己:深受暴行,而不自知


一些受害者,虽然被社会误解,被家人舍弃,但自己仍存有一丝希望,从未放弃自己。


可更多的受害者,却是自己深受暴行,而不自知。


《神秘巨星》中,天才少女伊希娅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


她尽心尽力地伺候着自己的丈夫,但换来的却是丈夫随心所欲的打骂。


咖喱里忘了放盐要挨打,忘了收拾东西要挨打,丈夫回家不高兴了也要挨打……


当妈妈为了给伊希娅买电脑而卖掉自己的耳环时,丈夫对她劈头盖脸地一顿毒打,更是让人揪心到了极点。


伊希娅忍无可忍对妈妈说:“妈妈,我们过的什么日子,求你离开爸爸吧。


我不想一辈子像你一样过,这样活着的意义在哪里?”


可妈妈却生气了:


“你爸爸他有什么错,他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脾气,现在哪个男人不这样啊?”


面对家庭暴力,像伊希娅的妈妈一样选择缄口不言,默默忍受的不占少数。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家暴的受害者们为什么不选择离开所在的家庭?


这个问题居然有1386个回答,其中的一个高赞回答是家暴受害者的儿子写的。


他从小就亲眼目睹着家庭暴力:爸爸一言不合就打妈妈,而每次过后又流着泪,恳求妈妈的原谅。


一次又一次,直到曾经温柔美丽的妈妈,变得苍老而憔悴。


他不止一次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离婚?


妈妈说:


因为这不像鞋里进了沙,说倒掉就能倒掉。


这就像是你手上的皮肤,它在那里你觉得没什么,但你不能轻易撕掉那层皮肤。


因为失去它会很疼。


而女人,总是很怕疼的。


TED上曾有一个演讲《为什么家暴受害者不离开》,讲述者Leisle Morgan从自身经历出发,解释了这一问题的原因。


“因为受害者并不知道施暴者是在虐待她。”


尽管遭受了毒打、辱骂,乃至生命威胁,被害者依然坚信自己是对方的“爱人”,只有自己能够拯救他。”


受害者们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是受害人,从一开始,便放弃了拯救自己。




0次或无数次,一刀两断或无数次纵容


并不是所有人在家庭暴力中都选择了屈服,一些人站了起来,一些人开始反抗。


Saundra Crockett 是反家暴组织Face Forward的创始人。


她在28岁那年,第一次遭受丈夫家暴。


那时,她没有丝毫犹疑,直接带着孩子离开丈夫。


这次家暴,给Saundra带来了很大的创伤,她的面部遭遇了细菌感染,以至于无法以这面部示人。


此后的12年里,她不得不戴着面具生活,一个人抚养孩子,生活异常艰难。


可Saundra不后悔,她说:“或许一个人养孩子很难,尽管如此,她也不愿意把自己和孩子留在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身边。”


她没有因为家庭暴力和生活困境而意志消沉,而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面部的创伤,还重返校园,开始自己的学业。


并且,Saundra还与自己的整形医生一起建立了Face Forward这个整形机构,帮助和她一样因家暴而面部变形的人。


Saundra说:“我觉得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告诉那些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不再纵容犯罪。”


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之分。


面对第一次家暴,选择原谅,看似宽宏大量,却将自己引上了一条不归路;


而选择离开,看似残酷,却能真正地救人于水火。


文章的结尾,我想再回到开始时的公益视频。


无论丈夫悔恨过多少次,无论他是否在伤害过后痛哭流涕,你都不用心软。


因为,爱,不能作为伤害和原谅的理由。


家暴面前无小事,唯有社会关怀,家庭温暖,自我觉醒,才能从根源上制止这项恶行。


希望每一个家庭重归温暖的港湾,暴力不再,幸福美满。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