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 虚秘之美:缜密、含蓄、委曲

第八讲 | 虚秘之美:缜密、含蓄、委曲

00:00
07:44

文字内容

我们接着讲三个精致细微的风格,它们都是一类主藏的艺术风格,至于藏的是什么,我们在具体的讲解中一起来看。这三个风格分别是:缜密、含蓄、委曲。


先看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这是说,诗歌的篇章、结构、文辞、意象的种种安排,是有形迹的,但这些形迹又是极其细致和绵密的,令人无法寻觅。它就像流动的水,因势迂曲,又像盛开的花,自然芬芳,也似清晨的露,润化无痕。这三者都是有真迹,又变化无形的。紧要之路越是遥远,就越要审慎慢行,就像春绿万物,直映天边,月照雪原,白茫一片。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缜密这一品,藏的是构思。高手可以将种种艺术安排融为一体,再隐灭其中各要素之间关联转折连接的痕迹,让一切都像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精心谋划的结果。

我们再来看含蓄,藏的是什么。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含蓄在我国诗歌之中应该是最普遍应用的一个手法了,它的特征在于不用任何文字正面直接道出真正要表达的对象,也就是内蕴,但是这个内蕴却能够通过非直接的方式得到充分表达。这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个内蕴,才是整个作品的真正主宰,作品是与它共沉浮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创作者而言,需要对万事万物都有细致的观察,才能选取最有表现力的最准确的物象来表现内蕴。这个风格的解说,与佛教禅宗提倡撇开文字的表达,而采用一系列辗转曲折的方法开示佛法大义,有相似之处。


王昌龄的《长信秋词》是一首含蓄的代表:“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说明心情之不定,团扇,比喻失宠之可悲。这位宫女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所以这首诗成为了宫怨诗的杰出佳作。

最后我们看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於时,声之於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这里极力形容曲折迂回婉转,太行山上的羊肠小道盘绕千回,一直延伸到极高极远之处,翠色一路相伴,行到深处,弥漫重重雾气,散发悠悠花香。转而不板,转而不穷,如游名山,到山穷水尽处,忽然峰回路转,别有洞天,令人应接不暇。这实际是讲文字的章法布局和脉络线索,要起承转折,富有变化。


那我们看这里要藏住的是什么呢?我们在蜿蜒的小路上唯一看不到、也想不到的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尽头,也就是结果。事实上,当你随着作者给你的路径一路走下来,这个过程就是结果,也就是你真正的收获,人生也是如此。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全诗以江和月为贯穿,层层转折,层层展开,波澜起伏又一气贯之,是千古名篇。由于篇幅较长,这里就不做具体赏析了。

这一讲的三个风格,都是在精致细微之处下功夫,把构思、内蕴和结果深藏在表象之后,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审美感受,还想继续追寻,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流行的一种艺术处理形式,不止在诗歌中,也体现在方方面面的事物里,也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日月行者_唐喜明

    这一讲的主题是“藏”,要品出其中的味道,读者就要去探寻,蛮考研读者功力的。

    白羽黄页 回复 @日月行者_唐喜明: 经典就是要反复咀嚼、消化和吸收。

  • 昭回几度

    感谢主播奉献这么深刻美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