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期 李鸿章】 | 晚清名臣李鸿章,巨浪中负重前行

【184期 李鸿章】 | 晚清名臣李鸿章,巨浪中负重前行

00:00
08:47

提起晚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只有丧权辱国。近代百年的历史之中,许多名字如今听来依旧如雷贯耳,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位自嘲为大清帝国裱糊匠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了。关于李鸿章,有人景仰他,也有人唾骂他;有人说他忠,也有人说他奸。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能够扶持着大清这个迟暮的巨人踉跄前行,李鸿章绝无愧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称呼。


今天,我们重读历史,在历史中探寻李鸿章在历史的巨浪中是如何负重前行。

拜师曾门,潜心学习

1844年,21岁的李鸿章受父亲之命,毅然北上参加科举。成绩出来之后,他在皇榜之下,来回看了好几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陪他一同去的父亲叹了口气:“走吧,跟我去见一个人。”父亲带李鸿章见的人,是当时在京城声名日隆的曾国藩。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着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也正是这些经世之学,奠定了他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三年之后,他再次进入考场。这一次,他一举考中进士,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


这一年,李鸿章24岁,成了大清三十年内会试考场上最年轻的得中者。之后的仕途之路对李鸿章而言十分顺利,入京之后,他广泛交友、为人正直。不到五年的时间,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官升七级,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做官太顺利,也让李鸿章开始处处遭到排挤,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



在这个时候,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与其在官场里不明所以的沉浮,不如此时沉下心来换条路再出发。在曾府当幕僚,李鸿章跟曾国藩学习,学他如何带兵打仗、学他如何处理政务。这三年,李鸿章进步飞快。曾国藩有个习惯,和幕僚吃饭时,喜欢围坐着谈论,讲学问经济,也讲为人处世。


每次陪曾国藩吃一顿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他说:和老师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与熏陶下,李鸿章从老师曾国藩身上学到了很多为臣、处事、治军等方面的才能。这种懂得适时而退、换条路重新出发的勇气是常人难以做到的。

励精图治,胆识过人

李鸿章在和曾国藩学习的同时也在等待时机,终于时机到了。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猛扑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围,岌岌可危。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去镇压,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李鸿章不硬拼,只打巧仗。他一面集结上海的地方势力,一面从洋枪队中购置大量的洋枪。在太平军前虚扎了好几个营盘,旌旗招展。太平军看到营盘就用火炮轰毁,几回下来,太平军的弹药就已经消耗大半。


为鼓舞战士,李鸿章亲自督战。他拿把大刀,神情严肃地站在队伍最前面:一会儿谁敢后退,我就先把谁砍了!李鸿章明白,战士们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一颗定心丸,于是他带领着淮军杀入了战场。到达上海的第一仗,李鸿章赢了!



接着,李鸿章趁胜追击,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保举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当了江苏巡抚后,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的一飞冲天50岁的李鸿章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武英殿大学士。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上任之后,李鸿章励精图治开始拯救风雨飘摇中的晚清。李鸿章从武力、智力、实业三个方面开始整改中国。成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用武器强大中国;送幼童赴美学习,为中国培养近现代人才;鼓励创办各种实业,支持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当时的晚清已经接近她的终点。衰老、陈旧的文明在现代文明前难以焕发生机。风雨欲来,大厦将倾,李鸿章用尽了他的心力,也只能换来一声叹息。


忍辱负重,衷心报国


1871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也是从那天开始,李鸿章从此背负卖国贼的骂名。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遭到刺客袭击。但是,他在伤痛之下,仍坚持维护清政府的利益。当时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随从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来第一句话却是:慌什么,死不了!此血可以报国矣!其中的难处,除了亲身经历,是不能知晓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卖国条约上都有他的签名,但是,在当时那种国际大环境下,作为外交家的李鸿章已经用尽全部努力了。所有对外关系交涉的失败是由于当时中国腐朽的政治制度、贫弱的经济基础和软弱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因为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皇室势力。这些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只能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直接出面做事的人——李鸿章。



但是,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1901117日,这位大清重臣已处在油尽灯枯之际,他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李鸿章这才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LEAD立德人物君想说,如果今天没有读李鸿章,我们也许知道的仍然是那个卖国贼。他的一生背负了太多的东西,如果不是李鸿章,历史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终,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在一个时代里,一个渺小的人孤身前行,到底需要多大的勇气。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以及部分文字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元亦18570637565

    棒棒哒,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