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集】老子无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第35集】老子无为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00:00
15:06

今日知识卡片

今日课程内容

我们讲过,无为的为是一般性的为,无为似乎是要否定一切作为,但我们也讲过,老子的无为是要达到无不为的效果,即达到一般的为所达不到的更高更好的效果,即无为而无不为,并非真的是什么都不作,并非真的要否定人的一切作为。这样,一方面,无为要否定很多普通的作为,又不否定一切作为,那么,无为到底否定的是哪些作为呢?我们一方面可以从老子原文寻找答案,一方面可以借重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老子的无为理论所要否定的主要是哪个层次的理论,这样,我们对老子的无为到底否定哪些行为就会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是人文主义的心理学的创始人。我们曾经介绍过他的道家式科学的概念和理论。他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很有名,这个理论将人的基本需求从低到高,或者说从简单到复杂,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划分并不严格,相互之间也可能有交叉。他的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是关于激励机制的,这与我们关心的重点无关。另外,我们要知道,马斯洛的理论着眼点是个人的需求,老子的着眼点是天下、万物,二者之间的理论并没有相似性。我们仅仅是借用他的人类行为的五个层次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一下老子之无为理论所否定的重点是哪个层次或哪些人类的行为。


按照马斯洛的研究,人的最低或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的层次。这一层最容易理解的是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此外也包括一些生理需求,如睡眠等。这对每个正常人来说都是必须考虑、必须满足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会否定这种需求的合理性。大家可以思考,老子的无为理论会否定这个层次的需求吗?


向上的第二个层次是安全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作为有机体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体的很多器官和生理机能都是有利于保障自身安全的,包括人身的安全,健康的保障,此外,也可以包括财务的和工作的保障等。大家想想,老子的无为理论会否定这个层次的需求吗?


再向上第三个层次是情感和归属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包括亲人之间,同伴,同事,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和忠诚。归属的需要是希望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受到他人和群体的接纳、关心和支持,这也是社会交往的需求。我们要考察一下,老子的无为理论会针对这个层次吗?


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这涉及个人的自尊心和得到他人尊重两个方面。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尊严,有自信心,有成就感,这是自尊的一面。另一面就是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这涉及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团体的关系,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感受。这个层次比较复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某个或某些群体的认同,有些人则希望在群体中得到更多的尊敬和更高的地位。这个层次可能引起的冲突比较多。社会生活中,除了争夺物质利益,更多的可能是争夺社会地位和名誉。我们将看到,老子的无为对这个层次的为保持了较多的警惕和反思。我们要考察一下,老子的无为理论是否更多的是指这个层次的行为。


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要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人的理想,让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或许相当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个层次更为复杂,每个人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否能够成为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会由很多因素决定。但无论如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希望能够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甚至不断超越原有的自己。这是人之为人、而且不同于动物的关键之处。我们也要讨论老子的无为是否会否定人的自我实现。


好了,现在我们就以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为参照,来分析一下老子的无为主要否定的是哪个层次的理论。


第十二章说: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


这一章大意是说,各种美丽的颜色会使人眼花缭乱,各种美妙的声音会使人听觉迷乱,过多美味佳肴会使人脾胃不和。纵情犬马射猎会令人心狂意乱,稀世珍宝会妨害人的行为,所以圣人注重百姓的温饱,而不注重百姓的耳目欲求,取口腹温饱而不重感官享受。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圣人“为腹不为目”。“为腹”的腹就是腹腔,意思就是就是要让百姓吃饱肚子,“不为目”的目是指眼睛或视觉,代表一切感官追求,大意就是不主张或鼓励百姓追求耳目感官的享受。这里的“为腹”,相当于马斯洛所说的低层次的与生存有关的基本需求。所谓“不为目”是感官向外的追求,进入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个层次的需求比较复杂,可以是合理的,正当的,也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


《道德经》第三章又说: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我这里用的是帛书本。大意是不崇尚贤能,能减少百姓纷争。不以难得之物为宝贵,百姓会减少盗窃之心。不炫耀值得追求的欲望,百姓心灵不会淆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净化百姓心灵,满足百姓的温饱需求;减少他们的欲望,强健他们的体魄(汤漳平13)让百姓保持淳朴寡欲的心境,让智巧之人不敢胡作妄为。这样,圣人实行无为的原则,天下就不会得不到治理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老子讲到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虚其心,弱其志,就是要百姓清心寡欲,另一方面要实其腹,强其骨,就是要让百姓生活富足,体魄健壮。这和十二章所说“为腹不为目”是大体一致的。综合起来看,就是一方面要保障百姓的温饱和基本生活条件的富足,保障百姓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则希望减少百姓向外的追求欲望和过强的自我意识。老子认为,这样圣人就可以实行无为而治的原则,可以有效实现天下的良好秩序。


综合《道德经》所表达的理论,对照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大致看出,老子所要保障的是百姓的基本的生活条件,这应该包括衣食住行等生理的需求,就是马斯洛的第一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子要天下自均、自富、自正的追求,他也应该肯定社会秩序与安全的需求,即马斯洛的第二个层次的需求。从《道德经》原文来看,他也没有明确反对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即第三个层次的需要。


从老子之玄德所提倡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而弗居来看,老子所否定的内容可能主要属于马斯洛所说的第四个层次的需求,即保持个人的自尊心和得到他人之尊重,是比较高级也比较复杂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正当的和必要的。《道德经》没有否定这种需求的合理性。“辅万物之自然”的理论就隐含着要保护和维护一切个体的尊严的思想。“战胜而以丧礼处之也是对一切人、包括敌方的的尊重。这个层次的需求是复杂的,很容易走向过度自尊而自我膨胀,并挑起或加剧冲突。所以《道德经》特别强调为而不争,利而不害,还有以无事取天下,这就是说,要做事但不与人相争,要有利于天下和他人,但不要引出对他人的伤害,要得到天下,应该通过“无事”的方法,而不应该通过生事非、用诡计、靠暴力的方法。老子在此讲到有为,讲到利人,但同时强调不争,不害。讲到取天下,又强调“无为”、“无事”的原则。可见,老子认为做事、利人都可能走向反面,即暴力或斗争,甚至战争,或造成对他人的伤害。所以他讲到为就跟着强调不争,讲到利就强调不害,讲到取天下就强调无为、无事的精神。


第五个层次是个人的自我实现,按照马斯洛的理论,这个层次是要实现个人的价值,个人的理想,让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和《道德经》提倡的很多观点相一致。比如“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就是说,不出门就能知天下大势;不看窗外,就知到天道的运行趋势(@47)这就是人的才能的最大实现。老子又说“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之道接近于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是不争胜的,却善于胜利。(@73)还有“功遂身退,天之道也。”(@9)就是说功成名就就应该全身而退,这才符合天之道。马斯洛所讲的自我实现还包括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与《道德经》所强调的“人无弃人”、“物无弃物”也是一致的。可见,老子的理论与马斯洛的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也是比较一致的。老子的理论不会反对这个层次的追求。


总结一下,以老子的理论对照马斯洛的五种需求层次的学说,我们可以看出,《道德经》明确肯定生理需求和自然和谐的合理性,主张让百姓过上富足而自然的生活。这与马斯洛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次的需求相一致。关于第三个层次,即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老子似乎没有明确的说法。对第四个层次,我们根据《道德经》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否定自尊心和尊重他人的必要性,但他看到这个层次的的复杂性,看到过强过高的自尊心会忽视他人的尊严,会走向对他人的轻视和压迫。他的无为理论主要是针对这个层次的需求的。至于第五个层次,老子追求的是圣人面对天下万物和百姓的理想状态的实现,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自我实现。


简单说来,老子的思想和无为的概念主要否定的是第四个层次中过分的自尊、自恋、自负、自我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征服,炫耀等现象。否定这些不当等行为表现,才有可能实现万物和百姓的自然而然的和谐。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今天的思考题是,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对照,老子的无为理论主要否定的是什么样的行为?不否定什么样的行为?老子的这种理论有什么合理性?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应用这种理论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们的想法和问题,我会在下次答疑时间与大家一起切磋讨论。也欢迎你们将今天的知识卡片转发给喜欢《道德经》的朋友们。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见性成佛OK

    老师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不是就是无为呢?

    刘笑敢 回复 @见性成佛OK: 不好说。笼统地说自然,无为,道,德,等概念贯穿于老子全文当然没错。但具体地说来,在不同概念,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概念的解释还是不同的。

  • 金成真jcz

    虽然,衣食住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好像老子不可能否定反对,但是,过了度,一样是不好的,当然,会反对!也就是对之的贪!

    刘笑敢 回复 @金成真jcz:

  • chm2020

    说明天下大势的运行是有规律的,而且,圣人掌握这个规律,否则,圣人不出户,便知天下就是无稽之谈。

    刘笑敢 回复 @chm2020: 大体是这样。但天下大势不会像物理规律那样确切吧?

  • 白玛若巴

    与马斯洛的理论做对比,更凸显了老子思想的前瞻性! 感谢刘教授!

    刘笑敢 回复 @白玛若巴:

  • 见性成佛OK

    。刘老师你好!我经过熟读后又来啦,感受大不相同,老师的讲述画龙点睛。

    刘笑敢 回复 @见性成佛OK:

  • 见性成佛OK

    老子反对的是阻碍万物自然而然的发展的行为。

  • 静思远空

    刘老师:国外的这位马先生说的都是些现象界的东西,而老子时刻要求我们“破相立道”。不要被五音,五色,跑来跑去等现象行为所迷惑。所以随后老子讲要“为腹不为目”,要涵养自己身心的虚空,而不被眼前现象所迷惑。吃饱了不去追求感官感受,那不是猪的行为一样吗?老子这样的大圣人所有讲的都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为道须臾不可离可离非道,所以老子不可能要求大家不去追求感官感受的,只是要求我们内心的空间能够与外界的现象行为形成循环。猎人打个猎还能心发狂吗?乐队演奏乐曲就会聋了?画家调的颜色多了就会目盲?应该不会是这个意思。完全是个人理解啊。

  • 和_vvv

    警惕,否定,,,过分的自尊,自恋,自负,自我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压迫,征服,炫耀等现象。

  • 静思远空

    功成名就,就应该全身而退,就符合天之道吗?如何就是功成名就啊?功遂身退,天之道。个人理解啊:功成名就了这就是一种现象,在一段时间达到某种目的了,上个新台阶之类的。关键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你自己能否还能形成道的循环。如同毛驴车乡间小道跑的挺好,你能否适应高速公路?用个驴车拉砖铺路修起高速路了,成功了,还想着上去跑跑?身退吧,不然就是伸腿,蹬腿了。每个阶段的道本体是一样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关键看能否形成道的循环。不应该理解为今年种地大丰收了,明年不种地了。个人理解啊。

  • 静思远空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能我们就不用学习老子道德经了。再说了,不崇尚贤能,老百姓就不争了?没什么必然联系。现在能读懂道德经的人很少,也没多少人能念叨什么圣贤了,也没见世上人们不争夺了,好像争的更厉害了。这些圣贤学都学不过来,日思夜想啊,老子不可能不让学的。不上贤,我个人理解是不要追求这些圣贤的名号,某个人如何,过去的圣贤到了今天不一定是圣贤,而应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不是说嘛,那些圣贤人早就是墓中枯骨了,就是讲的那些道还在啊。既然这样,老百姓还争论那些墓中枯骨什么谁圣,谁凡呢?老子是让我们时刻关注道,别被那些名号虚名所迷惑。

    杨明_za 回复 @静思远空: 因果逻辑上有些出入,今天争得更厉害,恰恰是因为尚贤,(此贤可以有太多定义,百家都有各自贤者)贤者一出,即有差别,有高低,有善恶,而道本无此差别,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是道家。追求崇拜跟随圣人的,去到儒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