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在解而在反,而在入“天下式"之用,而在中中不解之中了经了义解一切名相法里说。读、解、经、德、道这是正确正习的程序,只有绝对真理从相对用起,才能尘觉生"道之动"、生不究竟的相对渐悟智和证,才能终诚一心跃入无德说无说为无为的道究竟道真实。
曾仕强:你知不知道?
我们已经知道,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只信奉一样东西,就叫道。 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学问,叫做道学。想想看,中国人讲话动不动就是:你知不知道?可见道深入我们的内心,但很少有人能把它讲清楚,也不知道如何才算遵循了道。
实际上,我们首先要明白,“道”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不可说的部分。因为天机不可泄漏,老天不可能把所有宇宙的奥秘统统让人知道。
二是可以说的部分。如果什么都不能说,我们就无法沟通和传授,所以道一定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说的。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说这个可以说的“道”。
三是很难说的部分。我想,中国人对可以说的东西,几乎没有兴趣,因为都知道了。反而对不可说的“道”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对于道的不可说的部分,就算你想说,也说不了。所以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很难说的这一部分上。很难说,至少有些还可以说。可我们还是稀里糊涂,搞不清楚。
因此,这里我们提出三个步骤,帮助大家判断是否知道,是否在道上,是否在遵道修己。
1
能否反求诸己,以达忘我。
从现在开始,我们希望大家养成习惯,当看到任何事物,遇到任何情况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反求诸己。任何事情都要向内反省,不要老向外假求。如何向内?就是告诉自己:我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所有的东西统统是身外之物。有也罢,没有也罢,都无所谓,不必那么紧张,因为最后两腿一伸,还是什么都没有。
一个人怀有这样的心态就平和安详得多。要知道,正是人有了情绪,有了情欲,有了各种需求,才开始起心动念,这样“道”就不显现了。所以为什么很多人,老说我知道我知道,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不知道,就是因为起心动念了。人要不起心动念很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忘我。没有自我的时候,“道”就显现了。这是第一步。
2
能否冷静、客观、公正地看待外物。
人达到忘我的境界,遇到功利得失,就不会很急,不会有得失之心,不会逞一己之好恶,对事情妄下断言。平常我们很少会想自己是凭什么立身的,其实,我之立身就是凭着无我的心态。有了这种无我而平和的心态,遇事就会冷静、客观、公正。这三个词也是我们常常在讲的,但就是做不到。因为你没有忘我。
当我们很冷静、很客观、很公正地看待事物本质的时候,“道”就浮现了。这个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选择。首先,我要不要这个东西?其次,我要它做什么?再次,如果有人也想要, 我舍不舍得给他?如果你心中有我,就不会这么想,一定先要了再说。如果你心中无我,就会想这个给谁最合适?怎么做比较合理?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要冷静、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选择。这是第二步。
3
能否恢复本来的我。
当以上事情处理完了以后,就进入第三步,即恢复本来的我。我还是一无所得,就算有了这东西也不算什么,别人拿走了也无所谓。这样一想你就很自在。我们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本来就一无所有,如果没有父母,甚至连这个身体都没有,还谈什么其他呢?认识到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这样道就在我们身上了,其实,道一直在我们身上,从未离开过,只是我们被外界的五光十色蒙蔽了心智,不自知罢了。
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行道,道德是我们的最高信仰。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回自己的道,唯道是从,遵道而行,追随老子的脚步,从自身做起,将中华大道发扬光大。
《道德经》,即《老子》,又称「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奉为最高经典。《道德经》的作者姓李,名耳,又名老聃,人们尊称他为「老子」。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本是周朝管理王室藏书的史官,因目睹周朝逐渐衰微,打算退隐。他离开周朝的京城一路西行,经过函谷关时,遇到了关令尹喜。受关令尹喜的嘱托,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五千文。汉代河上公作《老子河上公章句》时,将《老子》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名为《道经》,后四十四章名为《德经》,《道德经》因此而得名。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老子》又被尊称为《道德真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之后会有对道德经原文的白话注解,欢迎朋友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