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 | 许冠杰 - 《天才白痴梦》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失去了对生活的要求,让自己陷于无限的琐碎中,就是失去了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能力——让自己快乐。
前两天看到一句话:不要为了省钱买16G的手机。
太有感触了,因为我刚换了一个手机,款式没变,就是把16G的换成了128G的。
其实这个16G的手机没用多久。
但是不仅喜欢的app下载不了几个,还要不停地清理缓存,有时候不得已会忍痛删除一些不舍得的聊天记录和应用。
其实当时买16G的手机,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省几百块钱。
但没想到,最后却花了更多的钱去买了一个新手机。
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我爸说过的话:决定要买了,就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
以前在某宝出了类似查找功能之后,我疯狂地在同款中最便宜的那家下单买衣服。
买完一开始为省了不少钱而沾沾自喜,但是衣服拿到手之后,完全不够上道的版型,
不整齐的走线和迎面而来的廉价的面料感,让本来期待着的心情一下子跌到了谷底。
更不要说一些没有质量的生活用品了,用了一两次就扔,就使用成本上来说,比贵的更不划算。
更重要的是,使用这些产品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让自己完全丢失了入手新物件带来的欣喜。
你在没必要的地方省,总会在有必要的地方补花出去。
省的是钱,花出去的却是你的时间和心情。
如果一件东西你因为价格原因而忍痛放弃,将来你很可能会后悔的。
因为你可能会花更多的钱去弥补这个缺失。
钱不是省出来的。
很多时候你以为你在省钱,其实你浪费的是你的精力和机会。
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复杂和不顺遂,就是对钱的理解有偏差造成的。
我发现,人们特别喜欢把金钱,独立于其他一切事物之外。
好像只有钱,才是可多可少,可存在也可消失的东西。
而其他比如精力、时间、健康、体力都是永远存在,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也不会被浪费掉的。
所以,我们才会如此看重钱,也会对钱如此谨慎小心。
多花一分钱,都觉得自己损失特别大。
而多花时间、精力都无所谓,甚至,会拿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去换钱。
我有个朋友,就为了少花钱,租那种离公司特别远的房子。
哪怕上下班来回得差不多四个小时,房子里是九十年代的各项设施也没关系。
当时找到这个便宜的房子把她开心坏了。
但是过半年,她开始受不了。
朋友圈发的都是:上班怎么这么辛苦!生活怎么这么琐碎!
回家后葛优瘫都觉得费体力。
偏偏什么马桶、水管、下水道,挨个出问题:
一到冬天暖气管就爆,家里被淹了好几次;
抽油烟机也不行,收拾厨房都是大工程;
家离得太远所以晚回家就没车,完全不能加班;
周末谁约她出来吃喝玩乐都会被拒绝,进趟城太不容易了。
慢慢的,朋友也淡了,领导也断了她升职加薪的可能性。
她觉得自己的命太不好了。
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和生活的不方便做斗争上,完全无法体会到一点点生活的乐趣。
可如果你和她说,搬近一些的地方住。
她只会一句话噎死你:我没钱。
她觉得自己是因为没钱才租便宜的房子,而不是因为租了便宜的房子所以没钱。
把钱看得太重,每一分钱都想省下来,你就慢慢地开始围绕着金钱生活了。
省出来的钱,都是用自己的未来和生活换来的。
曾经看过一个白手起家的美国亿万富翁的金钱观念。
他一辈子都住在最好的酒店套房里。
房间大,服务妥帖,不用打扫卫生,想吃想喝叫服务员就行了。
他把应付生活琐事的精力腾出来去工作、思考、享受、休息。
他觉得钱才是那个被交换的对象:我给你钱,你给我健康、时间和精力。
这样才是一门好的生意。
前几天我上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
我很想出国读书,但是我们家庭条件很一般,若是要支付我的出国费用,父母生活会很辛苦。我该怎么办?
所有的答案里,我最有共鸣感的是一个有相同困惑,最后出国了的男生。
他的父母为了让他去美国攻读计算机的硕士研究生,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把房子拿出去做抵押贷了款,还向亲戚朋友借了点钱,凑够了60万送他出国。
出国前,他妈妈对他说,他们做父母的已经竭尽所能了,希望他好好读书,争取早日找个好工作。
这个男生很努力,毕业后在美国拿到了全球数一数二互联网公司的offer,两年内还清了所有的钱。
在答案里,他说了一句话:
我不是让大家都去要求父母帮你到这个地步。
我妈妈会做这个决定是因为她知道这个专业会很值钱,我会很努力,她敢赌,敢投资我。
省钱还是花钱,其实就是眼光问题。
那些眼光长远,舍得花钱的人,才会有赚更多钱的可能。
你为了省一杯咖啡钱,可能失去了一个生意伙伴;你为了蹭吃一顿饭,没准下次对方就不会再愿意约你。
但当你敢于给自己花钱的时候,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回报就会出现。
因为会花钱的人,和金钱的关系是流动的,把钱看得轻,不把自己凝滞在每一分每一块里,自然而然你就会想办法赚更多的钱。
人这辈子其实真正喜欢的东西不多,千万不要因为金钱的关系而让自己后悔。
有的时候,你可能错过的是这件东西,也有可能错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男主角我印象特别深刻。
因为他每次都像一个购物狂一样去抢购东西,但是每次买完之后他又很快就后悔了,觉得自己这样实在是太浪费钱了。
后来女主角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
他们聊起了一件小时候发生的事,他从小家境条件不太富裕,但是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管他。
有一年他生日,爸妈难得带他逛了商场,他看中一件玩具熊,喜欢得不行。
但是家人还是给他买了文具和书。
最后告诉他生活不容易,要节约金钱,好好念书。
其实在中国,这样的家长很多。
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省省省,粒粒皆辛苦。
但是孩子收获的却是愧疚感,和金钱的关系也变得沉重艰难。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内心都有一种匮乏感,容易变得欲壑难填,长大后就算买了豪车别墅,也很难弥补童年的匮乏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有一次我朋友跟我说他终于把小时候一直想买的那个玩具买了,但觉得没有意思了。
他这种感觉我太懂了。
你一直很想要一个东西,那时候你买不起或者得不到,不得已你让自己去忍受一些替代品。
但替代品的感觉很糟糕啊。
所以你还是要把最想要的那个争取过来。
可当你真的到手了,原以为的欣喜感却被一股说不上来的失落和颓靡填满了。
你看着它,回想起了过去那些并不太好受的体验,一瞬间就陷入了一种难堪的疲软。
期待可以降低,可以被压制,但是不会消失。
如果我们总是放弃了心中的最优之选,慢慢地,就会对生活不断让步和妥协。
买个便宜的面膜也能保湿,吃顿不那么讲究的饭菜也能填饱肚子,租一间设施老旧的房子也能睡觉。
一旦开始降低自己的要求,那个底线就会越来越低。
一步到位的生活态度,不是奢侈和浪费,而是不将就。
都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是小问题。
这个不是有钱人的何不食肉糜,反而是深谙生活之道后,悟出来的道理。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失去了对生活的要求,让自己陷于无限的琐碎中,就是失去了生而为人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让自己快乐。
花钱买不操心,才是一个等价公式。
生活中美好的事情,不是银行卡上多了几个零,而是多花出去一个零,就为你争取出来更多享受生活的机会。
有书君语:这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文章,不知你是否有所感悟?欢迎你在留言区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明天见~~~
文末歌曲什么名字?好听
文末的歌曲是什么名字?挺好听
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