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欧】马略军改与日耳曼人的回归

0130 |【欧】马略军改与日耳曼人的回归

00:00
12:22




欧洲系列 — 马略军改以及日耳曼人的回归

温骏轩地缘看世界2016-08-01

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都必然迎来一个低谷。理由很简单,强大所带来的比较优势,不仅会让你固步自封,更会在无形中渐渐忽视一些基础而又必不可少的生存要素。比如现在,当一个超级大国能够控制这个世界,通过金融手段收获最高利益时,又怎么会愿意把经济重心放在利润微薄的制造业上呢?(即使政治家已经意识到了,也想改革,推进起来也会困难重重)  做为公元前西方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罗马当下所遇到的困境也是如此。前面我们也分析过了,自第二次布匿战争以来所确立的比较优势,改变了罗马的社会、经济结构。大量人口(奴隶)的输入,不仅使得意大利半岛的粮食安全完全建立在进口的基础上,更让那些享有公民权的罗马自耕农,大量变成无产者。对于罗马来说,拥有强烈国家归属感,并且有一定财产自备装备的自耕农,一直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然而现在,能够符合兵役标准的罗马人却越来越少了。选择的面的萎缩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兵员素质,以及罗马动员能力的下降。  

军队基础的动摇,反映的是国家基础的动摇。只不过,如果没有惨痛的失败,人类往往并不愿意正视问题。即使有些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会试图改变这一点,也往往会遭受失败。辛布里战争爆发之前,罗马由格拉古兄弟所发起的改革(公元前133年——前121年间的二次改革)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尔曼人实际上是帮了罗马一把。因为只有一场惨重的失利,才会让整个罗马正视到改革的必要性。同时这种催化剂的制造者是一群野蛮人,而不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同级对手,又让罗马在遭受重挫的时候,有时间来进行内部调整。试想一下,如果身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是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罗马还有没有机会自我救赎。  

为罗马承担救赎任务的,是刚刚在北非战场帮助罗马摆平努米底亚人的马略。对于急需信心的罗马人来说,一位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将军是最为合适的改革家了。就像汉尼拔在迦太基完败罗马之后,反而被选举为迦太基行政长一样。只不过,马略的命要比汉尼拔好的多。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所分析的,因为罗马是败于了一群只求温饱的野蛮人,而不是一个有野心的新兴大国。  如果马略仅仅要解决的只是一个兵员的问题,那么做法其实很简单了。罗马建制军队的特点,与希腊时代早期一脉相承,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度。符合年龄、财产要求的公民(因为要自备装备),都有义务服兵役。当然,这些义务所对应的就是公民权了。当符合条件的公民数量不够时,以金钱雇佣职业军人是一种自然选择,尤其是当国家的经济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时。然而相比由公民所组成的军队,这种由外部所导入的雇佣军,忠诚度是最大的问题。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有很多案例来证明,希腊和迦太基的失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雇佣军的使用。  

事实上,罗马最终的衰弱也同样源自于此。不过现在,他们还有一个救赎的机会,那就是在公民军队和雇佣制中做一个中和选择,那就是一方面通过给养、薪金的发放,与服役时间的量化(量化的结果是16年),来实行军队的职业化。简单点说,就是用募兵制替代征兵制;另一方面,为了吸取希腊、迦太基人招募军队的教训,改革之后的罗马同时又严格规定,军队主力所征召的对象来自于罗马公民。那些忠诚度不够的“外国人”(同盟国)只能在军队中承担辅助职位。  

对于罗马来说,这种做法还有一个好处。由于参军本身成为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义务,所以之前对于服役者财产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取消了(因为装备将由国家提供)。鉴于大量罗马公民已经成为了城市无业者,这种做法可以说让罗马的预备役人员数量,出现了数量级上的飞跃。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失去土地和工作机会的罗马人,有机会把从军做为一种职业,从而解决了就业问题。  

马略的这次改革,一般被称之为“马略军改”,其重心在就在对罗马军队的改造。除了军队体制上的彻底改造以外。罗马军队也做了很多技术上的调整,以进一步增强战斗力。比如将军人按照经验值分为青年兵、壮年兵和后备兵,并在战斗中分配在不同的阵线上;增加军团的数量及兵种等等。在这些综合措施的作用下,罗马军队的动员能力及战斗力得到的极大提升,并且有可能对日耳曼人发起致命一击了。  

尽管“马略军改”是对罗马军队的一次改革,但他却对罗马的今后的走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到底是怎么呈现出来的,罗马军队的职业化,对于罗马崛起时所依赖的“兵农合一”体制有没有修复作用,我们在凯撒出场后都会有答案的。现在对于马略和所有罗马人来说,能否解决日耳曼危机是最为重要的。那么日耳曼人现在都去哪儿了呢?  

在上一节我们说到,一战而歼灭12万人的日耳曼人,接下来分成了两个方向:最为强大的辛布里人,翻越了比利牛斯山脉进入西班牙北部;条顿人和阿姆布昂人则在横穿高卢南部后,北上法国腹地。由于从迦太基手上继承伊比利亚统治权的罗马,同样把重心放在地中海气候区(不过当时并没有建立行省),因此伊比利亚半岛北部(或者说西班牙北部),此时仍然是属于部落分割状态。需要说明的是,除在高地之上的凯尔特人以外,伊比利亚部落在北部沿海地带(包括沿海山地)仍然有所存在。这些顽强在此坚守的伊比利亚人,也成为了今天巴斯克人的祖先。  

对于辛布里人来说,把目标锁定在西班牙北部这些游离于罗马统治之外的部落身上,显然是希望能够尽快获取补给。至于这个过程是否顺利,我们并无从得知。能够确定的是,辛布里人最终并没有决定在西班牙北部定居,而又再一次回到法国境内,并向从中央高原北部向阿尔卑斯山脉方向折返。至于另外两支日耳曼部落所遇到的情况也差不多。在他们纵穿整个法国,进入到今天的比利时境内后,也再一次向东调整方向,并最终与辛布里人会合,于公元前102年进入了罗讷河上游的索恩河谷。  

日耳曼人去而复返的直接原因,应该还是在于需要解决生存问题。尽管那些分散的凯尔特人部落,看起来更容易被征服(或者成为同盟),但受限于生产力,不管是否出于自愿,凯尔特人所能提供的物资都相当有限,并无法长期支撑数十万日耳曼人的掠食。在这种情况下,回到阿尔卑斯山北麓定居,并时不时的劫掠一下经济发达的罗马人,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基于这个目的,日耳曼三部又一次在内部分配了任务,辛布里人继续向东,回到了7年前他们所离开的巴伐利亚高原;而之前相互配合又一次试卷西欧平原的条顿、阿姆布昂人,则再一次顺罗讷河而下,直接侵入了罗马治理下的“下罗讷河谷”。从整个方向上来看,在公元前109年进行西征后,这两支部落相当于围着法国转了两个圈。第一个圈(公元前109——105年)之后,他们与辛布里人一起取得了阿劳西奥战役的胜利。那么这第二个圈转下来,被马略全新打造的罗马军队,又会不会让历史再一次上演呢?我们明天再接着解读。





阅读1595

42








精选留言

写留言



3

湯力


军队基础的动摇,反映的是国家基础的动摇。——全对,因此强军还是兵强马壮那颠覆不了的公理——人与武装完美结合,归根结底人的素质高低是决定因素,要在国家层面,基石层面抓起,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对弱势一方更是如此,敢战善战。致八一。



1

作者


评论最积极奖!




璐哥-义本无言


日耳曼的无序徘徊无异于当年的汉尼拔.



独上西楼


罗马的这个兵役制度像是唐朝府兵制度被破坏后战力下降然后成了募兵制度 当然也是引发个以后的一系列问题



华仔


星球大战里的克隆人有些借鉴马略军改的赶脚



周巍


可以预见我朝的军改的迫切心里了,要么改革要么革命!向作者致敬!



湯力


学习交流中……不简单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