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易经》,一些人马上就会联想到那些算命看风水的,或是卜卦的江湖术士。其实,这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认识不够的表现。也有人以为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尽知。怎样去读《易经》呢?得从认识、了解它开始。
我们中国人常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一个人如果一味沉溺于感官享受,这种人的智慧一定很浅薄。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的人,才能具有把握纷繁人生和无穷宇宙的大智慧。或浅薄或智慧,全在自己了。
《易经》是伏羲氏想出来的,伏羲氏是谁呢?他便是一个超脱出来的人,爱宁静沉思的人。伏羲氏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更没有笔,他就爬上树折下一段树枝,把自己对于宇宙最高的秘密“万物从哪里来”用一个图像,或者说是最简单的符号表达出来。这个符号就是一条线,一画开天。伏羲氏靠着想象给我们创造出一套系统,总根源就是这一画,叫做太极。一切都从这里开始。
我们早上起来望着东方天际,黑漆漆的,太阳就从那里升起,然后经历一天的时间在傍晚时分往西方落下去。这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让万物都受到它的影响,它应该就是宇宙的根源。
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他画的这一条线“太极”,让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太极中生发。孔子在《易传》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中一正一反两股力量谓之阴阳。
太极生两仪,两仪即是阴阳,这里出来了两个,“两”就是分。分,其实就不太好了。而伏羲氏认为一还是一,只是有时候是一,有时候一会变成二。一个苹果,切开它变成两块,不去动它,它就是一个苹果。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成阳,阳也可以变成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互动和一,密不可分,一阴一阳谓之道。生物科学家讲的非常清楚,我们的世界能够生生不息,就是物种多样化,不同的因素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如果物种一元化,其他物种都没有了,只有人类在这个地球,人类也会灭亡。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不归路。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说的是《易经》。它古老深邃,被誉为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是中国最早囊括天、地、人三界的哲学巨著。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古时候,《易经》被奉为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也将《易经》当成必修术。唐朝的虞世南,那可是唐太宗创业时代的“秘书长”,一代宰相。这样的大人物推崇《易经》时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
先秦的孔子、鬼谷子,汉代的董仲舒、郑玄、荀爽,魏晋的王弼、何晏、嵇康,唐代的徐茂公、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邵康节、张载、周敦颐、程颐、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或修己,或安天下。
孔子喜欢读《易经》,以致《韦编三绝》。什么意思呢?孔子读《易经》的时候,竟然把穿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好多次。他说自己从《易经》中受益很大,“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被誉为“易学之父”,还创作了《易传》,他对易学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易经》的价值,并把它列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使《易经》成为经典,登上大雅之堂,这对《易经》的保存起到了重大作用。《易经》可不止是一部占筮之书。
主播人美声甜,眼珠清明透亮,朗读声情并茂,头像特别酷
纵横捭阖,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