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诗狂的由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诗狂的由来

00:00
03:45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作者】贺知章 【朝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3)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4)乡音:家乡的口音。(5)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6)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7)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8)不相识:即不认识我。(9)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作者: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林稍雁

    不是cui衰吗

    漫夜星光 回复 @林稍雁: 就是

  • 玉儿004

    听了老师的诵读与讲解,更深切的感受了诗词之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夜已深了,了无睡意,相识恨晚。

    以为文化 回复 @玉儿004: 不晚不晚,记得收藏、订阅、关注

  • 一脸懵的绒绒

    乡音无改鬓毛cui(一声)

    以为文化 回复 @一脸懵的绒绒: 同前文的骑一样,我们只能出统读的衰shuai,为了按要求制作,关于许多诗文中的多音字已按要求改为统读音。 统读:所谓“统读”,即表示此字用于任何词语中,都只读一个音。

  • whatawonderfulworld

    好棒啊,老师可以多录点吗?声音好听配音也很恰当,还有一点点场景,太棒了,有个小建议,语速稍微有点快,一首诗可以增加个三分之一的时长,然后解说完了可以再念一遍诗加深印象,瑕不掩瑜,超喜欢!

  • 淼仔_4h

    因为你的解读 让我越来越喜欢诗词 听着就是一种享受

    以为文化 回复 @淼仔_4h: 只要您的支持,我们会越来越让您享受中国诗词之美

  • 柯馨妈

    播讲的真好,而且是免费

  • 玉儿004

    百听不厌

  • IPhone激怒

    好好,讲得真不错。

  • 1865949kmqv

    原本就喜欢诗词的我,听完后觉得更美了,这种美又是一种不一样的美

  • 小鱼家家主

    感谢。每天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