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与过程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和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3)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党的十九大进一步修改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不仅将“美丽”纳入了基本路线,而且将“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扩展了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提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4)改革开放理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改革的性质:第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三,改革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的判断标准: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开放的性质:开放也是改革,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只有坚持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使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实现必要的互接互补,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上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典型例题】(2016年单选)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但是,这些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事实,这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
A.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
B.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C.社会性质与发展程度的有机统一过程
D.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的矛盾过程
【答案】B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认识到其发展是一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要认识到其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